访上海政协之友社社员马伊里:让民间公益力量找到可作为空间

马伊里 上海市政协原常委 上海市民政局原局长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马伊里先后在市民政局第一任社团管理处、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浦东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社团局这些带“社”字头的部门任职,参与了这一时期本市社会领域的多项改革实践。其间,她带领大家探索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互动”,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跨界合作,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努力推动社会和谐、社会进步。

“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让民间公益力量找到可作为的空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马伊里会反复提及这一观点。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马伊里先后在市民政局第一任社团管理处、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浦东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社团局这些带“社”字头的部门任职,参与了这一时期本市社会领域的多项改革实践。其间,她带领大家探索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互动”,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跨界合作,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积极回应各类社会问题,努力推动社会和谐、社会进步。

在浦东探索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

1989年,《社会团体管理条例》出台。按照条例规定,民政系统从上到下都设立了社会团体管理机构。马伊里作为上海市民政局社会团体管理处第一任处长,开始接触和了解社会团体,学习关于社会团体的法律。

当时在国外考察时,马伊里发现,不少发达国家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建立社会工作制度,制定社会工作政策,在企业、社区、医院、学校开展社会工作介入,解决了不少尖锐的社会问题。

“化解社会矛盾,光靠热心、爱心和决心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制度安排,让专业力量、专业方法、专业组织发挥作用。”马伊里表示,她后来到浦东新区政府部门工作。浦东经济的超速发展,使各类社会问题集聚反应。由于浦东新区政府实行精兵简政,依靠传统的行政手段已经很难应对这些社会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们开始探索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

1997年,中国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第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毕业了,对于这批学生的职业去向,系主任很伤脑筋,因为没有一个现实岗位是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设置的。马伊里听说后,鼓励街道、居委会、企业从中招收7名学生留在了浦东。

“我们这样做的初衷,是希望借助他们的专业能力,协助我们处理社会问题。可是,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介入社会领域实务,这在之前是没有过的。他们能不能发挥作用?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事实上是不太有把握的。”为此,马伊里特地发起建立了一个社工沙龙,和社工们定期交流,结果发现,很多被视为疑难杂症的社会问题,通过专业社工的介入,得到了圆满解决。如:在居委会担任助理的社工,对来沪务工人员进入小区拾荒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既解决了务工人员的生计问题,也解决了小区废旧物品出路问题,没花政府财政一分钱。

“大量的案例使我们更加坚信,社会工作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是有其专业功能的。”马伊里说。1999年,马伊里带领大家发起成立了浦东新区社工协会,下设4个实验基地,这样社工专业学生有了对口岗位。同年,受国家民政部和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委托,马伊里担任专家组组长,负责起草《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2004年,该标准正式颁布试行。从此,在中国360行中,正式确立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地位。

之后,马伊里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坚持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他们在东方医院建立了全市首个医院社工部。对病人因病而产生的社会关系障碍问题,开展专业社会工作辅导和干预,缓解他们的焦虑和压力,为他们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和心理等问题。他们借鉴香港的经验,在浦东20余所学校建立了社工部,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专业辅导,教会他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他们还推动社会工作介入灾难救援、疑难信访案件的处理,使社会工作专业在帮助困难、边缘人群方面,在和谐社会关系方面,在重建社会信任、社会认同和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专业作用,引起了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把更多社会服务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让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不仅仅是喊口号,政府部门要真正有所行动。”马伊里表示。在担任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期间,马伊里非常注重与社会组织沟通、交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用她的话说,就是“积极尝试让渡一些空间,把更多社会建设方面的事务还给社会组织去做,把更多的社会服务职能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21世纪初,上海的社会组织发育还不成熟,真正有活力和能力的民间组织很少。自2004年2月开始,马伊里他们先后引入了由资深公益人士庄爱玲创办的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吕朝创办的NPI社会组织孵化中心、郭小牧创办的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中心和苗世明创办的无障碍艺途等一大批既负有强烈社会公益使命,又有持续动力和能力的草根社会组织。

起初,他们在浦东新区峨山路上由政府出资租赁旧厂房,交由社会组织负责运作。在那里,社会组织可以抱团、共享资源、探讨业务。上海不少著名公益机构最早都注册在那里办公。之后,他们在黄浦区豫园路又合作创办了一个面对全市社会组织的孵化园,同样委托社会组织来运营。“我们只负责制订规则,对他们的具体工作不去干涉。这个孵化园并非社会组织的办公场所,而是为他们提供服务、运作项目的场所。”马伊里说。

2010年,马伊里他们开始筹备上海公益新天地项目,对黄浦区普育西路105号的原上海市第一儿童福利院进行改造。2013年,上海公益新天地正式开园,这里主要招募的是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关注的重点是“探索社会问题社会解决之道”的公益项目和提供专业服务的支持性机构。此外,为了帮助社会组织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他们还搭建了“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标平台”,对于通过创投产生的优秀项目予以扶持,对于受到社区欢迎的项目,再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其培育发展成为品牌。

“当初,我们对于社会组织开展合作伙伴关系的探索,尽管过程有些曲折,但社会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结果都是令人满意的。”马伊里说。近年来,一些在孵化园中成长起来的项目和组织,都已具备了相当的社会影响力,由上海走向全国。

社会组织发展可在“三力建设”中有所突破

在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期间,马伊里结合本职工作,围绕社会治理创新积极建言献策。

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她与其他委员联名提交了3件提案,分别是“关于推进本市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支持本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提升本市社会工作教学质量的建议”“关于推进本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建议”,得到了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最终促成本市医疗部门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医务社会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她与其他委员联名,提交了“提高残保金使用效率,支持专业社会组织开展多元化残疾人就业服务”,这些提案中的建议,同样受到承办单位的高度重视。

如今,马伊里担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同时兼任上海市社区研究会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市委党校教学咨询专家,复旦大学MSW校外导师,通过各种平台,普及社会工作的知识和理念。

《“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提出,社会组织发展要从“多不多”“快不快”向“稳不稳”“好不好”转变。对此,马伊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社会组织发展的总基调和总趋势,肯定是要“进”的。在不断放开又不断“踩刹车”的过程中,各方会一点点地摸索到适合中国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发展的办法,之后的管理和服务会更精准。在“十四五”期间,社会组织发展可在公信力、创新力、影响力这“三力建设”中有所突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