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庶有别,鸿沟难越——说说南北朝时期的身份歧视

作者 | zhanghong20091205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古代正史中记载的歧视现象不少,例如地域、门第、长相等等,其中又以身份歧视影响最为深远,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今天就以《南史》中的两三则事例,与诸君共享。

南齐高帝建元三年(481),江谧担任左户尚书。不久,皇帝发布一道关于选举的命令说:“江谧寒士,诚当不得竞等华侪,然甚有才干,可迁掌吏部。”从此处可以看出,江谧还属于萧道成眼中的“寒士”,即门第低微的读书人。同时还可以看出,不同的官职,分别授予身份各异的人。

那么,江谧果真是门第低微吗?答案还真不是。他至少是“官八代”,而且其祖江秉之在刘宋文帝(424-453)时担任临海太守,高祖江逌是东晋穆帝(344-361)时的太常。济阳考城(河南)的江氏,源自陈留圉人(河南)的江统,他在西晋怀帝(306-313)的时候担任散骑常侍,是江逌父亲江济的堂兄弟。江统的祖父江蕤曾经担任淮郡太守。

从此来看,江氏家族至少从西晋初年开始,兴盛达210多年,多人担任县令、太守、侍中等中央、地方官职。同时,江谧的族祖江夷、祖叔江湛父子更是刘宋王朝的权臣,先后担任吏部尚书。即使如此,江谧难逃“寒士”的标签。

江氏身份的转变从江谧的族子、江湛的孙子江斅开始。他成为当时的“士族领袖”,距离留名青史的始祖、淮郡太守江蕤,已经整整九代人,实属不易。然而,身份发生转变,地位就不可同日耳语。这就涉及到第二则故事。

南齐武帝(482-493)时期的中书舍人纪僧真是当时的“红人”,而且“荣表有士风”。有一次,他向皇帝吐露心声说道:“我本来是一个地位低贱的人,还是一介武夫,生逢伟大的时代,才有今天的荣华富贵。我的儿子也娶了荀昭光(疑为颍川,到刘宋时已11世留名青史)的女儿。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请求陛下您赏赐一个士大夫的身份。”皇帝说:“这件事情得由江斅、谢X做主,我不能够安排这件事情,你可以自己找他们。” 纪舍人带着趾高气扬而来“承旨诣斅”,“登榻坐定”,江领袖便下了逐客令“命左右曰‘移吾床让客'”。老纪“丧气而退”并向皇帝告状说:“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当时的人民还特别欣赏江同志保持了士家风范,不为权幸降意。

时间又过了二三十年,此时已是梁武帝(502-549)时代,故事的主人公由江斅转到他的儿子江蒨。一位叫做徐勉的尚书仆射又在士族面前碰了一鼻子灰。这位徐同志是个微不足道的“官三代”,父、祖皆是小官,直到他本人才出人头地,算是位高权重,大家都去巴结他,唯独江蒨和王规(琅琊临沂人)不给他面子。徐同志就让手下翟景去江蒨家替儿子徐繇提亲。刚开始,江蒨不答应,翟景重复了一遍,结果被打了四十杖,这样算是结下梁子了。然而,老徐同志可能是掂量不清自己的分量,又分别向江蒨的弟弟和王泰(琅琊临沂人)两家提亲,依旧是被无情拒绝。

由此可见,士庶之别,鸿沟难越。士族地位之高,内部事务,帝王竟难以左右。唐代的“五姓七望”更是登峰造极。此后,经过唐末和五代的混战,庶族逐渐兴起,中国社会逐渐步入平民化社会,科举考试更是进一步促进人才流动,确保社会治理更加公平合理。

作为一个存在时间长达五六百年的重要群体——士族,又有哪些可以值得借鉴呢?治学方法、为官得失、家教家风等等不一而足。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均得到长足进步,不少领域的“X二代”逐渐崛起,他们秉承父辈的优良传统和独家秘笈,开始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甚至独领风骚,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大好事。然而“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希望“X二代”“X三代”诸君们,以史为鉴,品其得失,继续保持优良作风,遵纪守法,再接再厉、再攀新高,把个人荣誉、家族荣光,融入现代化建设,为地方发展、国家进步贡献应有的力量。

至于今天的“寒门”,希望你、我、他,一起共同努力,学习身边的优秀同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力争成为“X一代”,为后世子孙创造更好的环境,努力托举他们,成就更好的子子孙孙。

“士庶有别,鸿沟难越。”的时代早已经过去,然而当今社会竟突然刮起一股攀比、炫耀“门第”的风气。真心希望这些人,好好读读历史,对比豪门世家,品读其得失,不以财富高人,不以天才自视,最后作出有利于自己、家人和社会的选择,为国家发展服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