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纸冰雪运动报道的历史考察

 作者:马振川(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杨祥全(通讯作者)(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第13期

近代报纸是社会启蒙的重要工具,是以刊载新闻信息、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的出版物。近代报纸大多数出版周期较短,这也意味着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信息从报纸中传播出去,这些信息大部分转瞬即逝,但总有一些历经时间的冲刷,成为当下人们认识过去的一个重要“窗口”。

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掀起了我国冰雪运动的热潮,随着“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越来越多的我国民众用不同的方式享受着这场“冰雪盛宴”[1]。与此同时,冰雪运动也成为媒体报道关注的焦点。而在“报道焦点”的背后,我们有必要思考:以往历史上对于冰雪运动报道有何特点?历史报道中的冰雪运动有哪些项目?它又有怎样的时代含义?……带着诸多问题,本研究对近代报纸的冰雪运动报道进行历史考察,以期通过近代报纸管窥以往冰雪运动报道的主要内容、近代报纸报道冰雪运动的主要特点等。本研究的史料主要依据国家图书馆《中国历史文献总库·近代报纸数据库》以及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中国近代报纸数字文献全库》,在上述数据库中检索“冰球”“滑冰”“跑冰”“滑雪”“万国冬季运动会”等关键词。完成检索后,仔细甄别、研读报道的内容,根据研究需要,选出有效的报道内容展开研究。

近代报纸冰雪运动报道的主要内容

(一)围绕国内外冰雪运动赛事的相关报道

近代报纸与冰雪运动赛事的“结缘”主要是在1924年前后。1924年1月25日,历史上的“第一届冬季奥运会”在法国夏慕尼开幕[2]。同年1月28日《申报》报道了“首日赛事”的相关信息:“二十六日法国恰摩尼克斯(今称夏慕尼)电,第八次万国运动会冬季运动股今日第一次比赛,与赛者共二十七人代表十国,五百密(今称米)跑冰,美国朱特洛氏胜,占时四十四秒,五千密跑冰芬兰森白氏胜,占时八分三十九秒,是日跑列各国所得分数如下:芬兰二十分半,瑙威(今挪威)十七分半,美国十一分,一千五百密及一万密跑冰定明日举行。”此后,有关国内外冰雪运动赛事的相关报道在近代报刊中逐渐充盈。以下分国外、国内两部分举隅分析。

1.国外冰雪运动赛事的相关报道

1924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世界上共举办了5届“冬奥会”(新中国成立前称“万国冬季运动会”或“冬季万国运动会”),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中国运动员参加过“万国冬季运动会”的相关赛事,但作为近代社会启蒙重要工具的报纸一直尽力扮演着“万国冬季运动会传话筒”的角色。撇开“万国冬季运动会”,近代报纸也关注了“世界性冰雪运动的比赛”,如:1937年2月21日-3月1日,《申报》对“国际冰球锦标赛”进行系列报道,初刊载于2月21日,报道内容为:“国际冰球锦标赛顷于本日赓续举行初赛,由捷克队对瑞士队,德国队对匈牙利队举行比赛,结果均以二比二打成和局,各队凡获有半决赛权者兹当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英国·波兰·瑞士·匈牙利四队、乙组为加拿大·德国·捷克·法国四队、一俟半决赛结果、再由甲乙两组优胜队举行决赛。”经过一系列半决赛的报道,3月1日报道“加拿大夺得国际冰球赛冠军”,报道内容如下:“哈瓦斯社二十六日伦敦电、国际冰球锦标赛,顷在此间举行决赛,结果加拿大队以三对零击败英国队,而得锦标。”此外,近代《解放日报》《东南日报》等报纸也较多关注了莫斯科滑雪比赛、苏联滑冰比赛等有关“苏联冰雪运动”的赛事。

2.国内冰雪运动赛事的相关报道

受季风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旧中国冰雪运动赛事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北方,尤其是平津(北平、天津)地区。除平津地区,大部分省市因经费、人才等原因未能开展冰雪项目或开展程度较低,以1934年华北冰上运动会表演会举隅,陕西、河南、绥远、晋省等电函“筹备委员会”不参加此次冰上运动会表演会,其中1934年12月5日《京报》报道:陕省不参加比赛,是因无此项选手。由此可见,近代冰雪运动在国内整体上普及度和影响力较低。

近代报纸对国内冰雪运动赛事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华北冰上运动会、平津冰球赛以及平津地区学校冰球赛三个方面。其中,对于华北冰上运动会的报道,最具代表性的报道案例是《益世报》(天津版)对1935年华北冰运会的全程式报道。《益世报》(天津版)自1935年1月开始,从筹备仪式、开幕过程、比赛过程、比赛成绩、赛事售票、规则介绍、健儿写真、颁奖仪式等方面发布了32篇相关报道。其次,有关“平津冰球赛”的报道主要为北平和天津地区的报纸所关注,如:1937年2月7日《庸报》报道“平津冰球决赛、津获胜利、结果三比二”,报道内容如下:“[北平电讯]平津埠际赛冰球决赛,于昨日(六日)在平举行,结果三比二,天津胜利,荣获冠军,兹将战绩列后:第一局1:1,第二局1:1,第一局1:0。”此外,近代报纸对平津地区高校以及中学的冰球赛事也较为关注,代表性的报纸有《大公报》《益世报》《燕京报》《华北日报》等,这些报纸主要关注了燕大、辅仁、清华、南开等部分平津地区学校的赛事。

(二)围绕大众冰雪运动活动的相关报道

近代报纸对大众冰雪运动活动的报道主要体现在化装溜冰会、化装滑冰等活动,这些活动多数由地区青年会举办。起初参会多为青年群体,用以男女联络感情,然而随着活动的发展,项目群体逐渐开始多元化,形式也多样化。化装溜冰或化装滑冰的着装奇异,近代报纸中经常用“形形色色”等词语加以描述。1937年1月29日《潮报》的报道更是直观地描述了这种“形形色色”,报道内容为:“青年会少年会员化装溜冰大会,定本星期日(三十一日)上午九时开幕,此次参加人数不少,有化装李逵、唐明皇、诸葛亮,有化装八戒、三剑客、黑衣盗,届时定极热闹。”

此外,化装溜冰或化装滑冰除“社会”中流行,在近代平津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中也备受推崇。近代报纸报道中可管窥的平津地区学校就达二十余所,包括: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工学院等高校以及南开中学、天津市三十七小学等中小学校。其中,1935年1月24日《益世报》报道了“天津市立三十七小学昨举行化装滑冰会,四十余儿童参加,个个精神活泼”,报道内容如下:“[本市消息]天津市立三十七小学,每逢冬季,师生即在本校后院,掘一长约三丈,宽约一丈,深约一尺土地,放入井水凝结为冰床,现在该校业已放假,该校校长李砚田,为提倡乡村儿童冰上运动起见,特于昨日举行化装滑冰会,校内外参加比赛儿童四十余人,个个精神活泼,人人兴趣浓厚,形形色色奇奇怪怪大有可观。”

(三)与冰雪运动相关的广告内容

近代报业既要维持自己的发展特色, 又不依靠集团或者政府势力,刊载广告的收入是其最重要的物质支持[3]。长此以往,广告版面就成为近代报纸不可或缺的一大特色内容。近代报纸刊载冰雪运动的相关广告最为突出的是冰鞋售卖,所涉及大大小小的近代报纸以及版面的占比最多。如:1926年12月25日《申报》刊发冰鞋广告、售洋三元,广告内容如下:“跑冰鞋为游戏运动品之一,而于隆冬严寒之际,尤为适宜,近闻南京路同昌车行,存积跑冰鞋颇多,该行为优待主顾起见,特行削本出售,每双实价祇售洋三元云。”1929年12月15日-20日,《益世报》(北京)更是用多个版面分天刊发了同一冰鞋的广告:“大批溜冰鞋到北平了!福隆洋行。王府井大街十四号。电话东局六六三号。”其次,近代报纸刊载冰雪运动的相关广告也涉及溜冰场,广告内容大致有溜冰场开业、溜冰场装备租赁等。此外,近代报纸刊载冰雪运动相关的广告还涉及以“溜冰”为噱头的电影广告,如:1941年7月28日《阵中日报》刊载《银冰艳舞》的电影广告,其中广告以溜冰小舞后爱玲熏儿领衔主演、雷电华公司最新溜冰歌舞音乐巨片为售卖的主要噱头。广告内容为:“雷电华公司最新溜冰歌舞音乐巨片。《银冰艳舞》溜冰小舞后爱玲熏儿领衔主演。今日换映,下午三时售票定座……”

近代报纸冰雪运动报道的主要特点

近代报纸冰雪运动报道的特点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整体上“冰上运动”报道较多,“雪上运动”报道较少

通过《中国历史文献总库·近代报纸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中国近代报纸数字文献全库》所管窥的报道内容,“冰上运动”(滑冰、冰球等)的报道“数以千计”,而“雪上运动”(滑雪、雪橇等)报道仅“数以百计”。“雪上运动”报道较少,其实并不出乎意料,因为旧中国的“雪上运动”起步较晚,在1947-1948年才开始组建滑雪部队,相关概念的引进更是非常落后。1948年3月31日《申报》刊发“中国滑雪部队在襁褓中”一文,文中提到:“不但新疆,乃至全中国,过去都没有过滑雪部队的存在,虽然在日本强占东北的时候办过滑雪请谏,胜利以后政府也虽然在继续办理,但并没有怎样的扩充,也没有大的规模,所以在新疆办理滑雪训练,可以说完全无成规可循,一切均赖自己创造。”

二是内容上“冰上运动”报道更注重“本土”,“雪上运动”报道更注重“国际”

“冰上运动”的报道大部分针对国内,报道的内容围绕化装溜冰、国内赛事、学校活动等专题开展。“雪上运动”的报道大部分针对国外,报道的内容围绕着苏联滑雪、国际滑雪赛、日本滑雪、北欧滑雪、德国滑雪等专题开展,其中围绕“苏联滑雪”的相关报道最多。

近代报纸冰雪运动报道蕴含的时代符号

(一)“救亡图存”的身体符号

近代中国的身体演变和国家兴亡的发展实有着唇齿相依的关联。在国势垂荡之际,“改造人作为改造一切的基础”成为许多知识分子共有的基础理念[4]。而“体育”作为重要的“改造工具”,在近代知识分子中备受推崇。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曾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开篇即言:“国力苶弱,武力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5]如长是不改,弱且加甚,故深感体育(锻炼)之重要,所以提倡体育之自觉。“体育”在近代社会中与“救亡图存”“强国强种”的身体符号相关联。同样,作为体育运动的重要类型,冰雪运动也被赋予了时代的“特殊价值”,这一点从近代报纸中即可管窥。如:1934年12月13日《新闻报》报道《漪澜堂冰场开幕》一文,文中提到:“本冰场虽为营业性质,但提倡体育未敢后人。因滑冰可强健身体,以自卫,以救国,方才是本场所生影响云云。继有来宾王石子,及比国使馆玩将彬熙相继演说,均对体育救国有所发挥。”[6]更有当时地方报纸报道组织滑冰(溜冰)竞赛大会“募捐”以“救国”的内容,主要是因当时东北沦陷。由此可见,近代报纸所报道的冰雪运动内容蕴含着“救亡图存”的身体符号。

(二)“男女平等”的权利符号

在古代中国社会,女性最重要的事务不外乎两种:操持家务和专心纺织、生儿育女和相夫教子。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自由、平等、独立等思想相继传入中国,这大大激发了对女性问题的关注。而西方传教士在华先后创办的《万国公报》《字林西报》等,更是推动“西方女性观”在中国的传播[7]。有别于中国传统“男尊女卑”的女性观念,“西方女性观”(男女平权)打破了传统社会的伦理纲常、解放了当时社会的女性思想[8]。在“男女平权”这一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近代女子也开始被倡导“同男子一样”去参与体育活动。而冰雪运动作为体育的重要形式亦在被提倡的行列之中。近代的《申报》《大公报》《益世报》等报纸对提倡女子冰雪运动方面给予较多的关注和报道,个别的报纸更是用大幅的女性“滑冰写真”的版面来宣扬和提倡女子冰雪运动。当然,宣扬的结果基本上还是能让人满意。正如1932年8月2日《新天津》发表的“小评”中所言:“中国昔日女权不振,今日一变而为女子万能。凡兴旺之所,一定有女子常到。兴旺之事业,一定有女子参加,如:滑冰、跳舞、游泳等地方。”

(三)“体育消费”的经济符号

近代以来,“开口通商”“对外交流”等因素促生了“西方资本消费”在中国的植根[9]。随着西方奥林匹克以及“资本消费”观念的传入,旧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型体育赛事都与“经济消费”相关联,冰雪运动的赛事也不例外。而近代报纸作为“主办方和消费者”的交流窗口,对于“体育经济”的消费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1939年1月10日《益世报》(北京)报道“平津埠际赛华顿杯冰球赛”一文,报道除对“比赛时间”等要素进行了描述,更蕴含着“门票大洋一元,优待学生票大洋三角”“每日只限五十张,临时不售”等“消费符号”,报道原文内容如下:“[本报特讯]一年一度平津埠际赛华顿杯冰球赛,已于四日在津开幕,首战二比二,次战平以三比七败北,系因,大雍去沪,未能出场之故,第二次比赛在北平东交民巷中德冰棚举行,明晚九时,与后晨十时比赛两次,门票大洋一元,优待学生票大洋三角,先期在青年会冰场与协和大礼堂售卖,每日只限五十张,临时不售。”此外,亦有近代的许多报纸刊发冰鞋租赁、冰鞋售卖、“滑冰电影售票”等广告,文中除对基本要素进行描述,更是会着重标明“价格”。总而言之,不论是作为广告形式抑或是报道内容中的“消费元素”,冰雪运动在近代报纸的报道中深刻呈现出“体育消费”的符号特征。

结  语

近代报纸刊发的冰雪运动相关信息也许略显稚嫩,但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冰雪运动过往”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2月20日新华社刊发报道:“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冬奥会取得9金4银2铜,创冬奥历史最佳战绩”,这次报道就像是与“近代报纸”的一次跨时空对话,从旧中国无人参加“万国冬季运动会”,到如今“世界奖牌榜排名第三”的历史最佳战绩,冰雪运动已然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与注脚。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马振川,杨祥全.近代报纸冰雪运动报道的历史考察[J].青年记者,2022(13):103-105.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