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神医”,他有一股无畏无惧的“倔”劲 ——记原陆军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保障

“铁甲神医”手到“病”除,听声音就能知道战车故障出在哪里。两次阅兵保障,历次军事演习,6000余台次的装备维修数据;参与编写10套装备使用、维修和保养的教材;四次荣立三等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就是原陆军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保障营技术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宋立玉。

  走近宋立玉,揭秘一位装备技术专家与他装备保障的故事。

本报记者 孙娜娜

弃笔从戎,“天生我材必有用”

    头发花白,脸上两条深深的法令纹,这让记者两次估错了宋立玉的年龄。“我看着老,实际上我还挺年轻。”宋立玉用诙谐的语言化解了尴尬的气氛。今年54岁的宋立玉,已退休4年。但他平日里就爱穿部队里的体能训练服和常服。

    家中摆放着众多奖杯,“中国人民解放军塔山劲旅”“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刚入伍的宋立玉脸庞清瘦。故事从35年前说起。

    “我要是当兵没有出息的话,回来路过黄河我就跳下去。”35年前的傍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愁容满面。这天,入伍通知书和东营市教育学院入学通知书同时送到家中。宋立玉是瞒着家人报名参军的。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不舍得,宋立玉撂下狠话。

    穿军装、戴红花、收拾行囊、坐火车离家远行,“家里一个送我的都没有,他们希望我当老师。”

    宋立玉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爷爷入伍前是私塾先生,父亲和哥哥都是教师。爷爷在1933年参加革命,打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攻克南京,解放上海……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宋立玉受爷爷的家国情怀影响很深,在两张通知书面前,他毅然决定弃笔从戎,立志在部队里干出一番成就。

    火车一路向北,望着窗外,19岁的宋立玉心里非常踏实,“天生我材必有用”。

    宋立玉被分配到38集团军某团坦克营,成为一名坦克兵。

    “奶奶时常跟我说,不管到哪去,都得勤快。”在部队里,宋立玉话不多,“总是少说话多干活。”他心里憋着一股劲,训练刻苦,研究细心。当二炮手期间,他一分钟装弹20发,在新兵中排名第一。整个新兵排只有4名高中毕业生,宋立玉是其中之一。

    既有文化又能干,这样的宋立玉很快引起了连长任贵生的注意。任贵生问道:“小宋,你当兵想干啥?”“我想考军校。”任贵生欣赏这个小伙子,为他创造了学习环境,在俱乐部给他安排了一张床。晚训后,宋立玉就到俱乐部熬夜看书。

    1989年夏秋之交,宋立玉边带新兵边学习,边参加考试。等待通知书期间,其他战友都回家探亲了,只有宋立玉一如往常坚守岗位,他对连长说:“连长,我要好好干,我要是没考上军校,年底我要入党。”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年8月底,宋立玉收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的入学通知书。

“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

    每天早晨6点出早操,10公里负重跑、学队列、学电台、学通讯、学维修,每晚下晚自习后,背4块砖头绕燕山走15公里……时时处处,宋立玉都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入党、转正,都是在学院里完成的”。

    两年的培训生活,短暂而充实。学员们迎来了“铁骑杯”毕业考试。“铁骑杯”像是一个丰碑,提起它,让宋立玉眼里放光,“比铁人三项的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不仅是对战士体力的一场考验,更是一场综合能力的大较量。

    徒步前行两天赶到战术演习场,在这里进行7天的比武。通讯对抗、射击对抗、驾驶对抗、战术对抗,综合评比……宋立玉所在的学员十队拿到了五个第一名。比赛结束,大家再徒步赶回坦克学院。宋立玉与其他几名战友一起负责队伍的收容工作,负责拉网兜底。等105名学员全部回到学院,宋立玉向教练员汇报完毕就晕倒了。因在比武中成绩特别出色,宋立玉被评为优秀学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是一所培养装甲兵指挥军官的院校。宋立玉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后,又一次面对人生抉择,“部队缺少技术人才,我下修理连。”

    同为老乡的团政委王建伟时常对宋立玉给予关怀。31年军旅生涯,宋立玉始终把王建伟的叮嘱记在心里:“好好干,不要给东营人丢脸。”宋立玉认为在哪里都能实现人生抱负。修理连里技术要求高,老兵多,情况复杂,非常难管理。“要想带好团队,我必须从专业本领上征服他们,从处事作风上带动他们,时时处处做模范。”时间久远,谁也不知道宋立玉吃了多少苦,碰了多少壁。但在年终考核时,落后连变成了先进连,宋立玉被荣记三等功,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要做这个行业的专家、工匠。”宋立玉始终把这句话当成人生信条。修发动机、修火炮,考通讯特级技师,考高级工程师,到各工厂参观学习……“全国装甲类的学院,我几乎都去了一遍,慢慢形成了我的装备保障工作圈。”他走到哪学到哪,做事追求完美。他跟着80多岁的老工程师李洪军学习12缸发动机的拆装;他利用出差开会的机会到技所求教;他把从装技所求到的激光测距机电路图与生产电路图进行反复比较,记录易损坏的部件和部位……这为后期军事演习、沙场阅兵提供了技术保障和装备器械保障。

“听党的话,做党的好战士”

    “父亲去世时,我正在内蒙古参加军事演习。奶奶去世时,我在广西参加军事演习。”1996年,宋立玉的父亲去世,等宋立玉接到电报赶回家,老父亲已经埋葬7天了。1997年,宋立玉最小的弟弟宋新农从湛江水产学院研究生毕业。弟弟是山东省三好学生、国家二级运动健将,承载着家里的希望。但在1998年,弟弟被查出急性血癌,这犹如晴天霹雳,让原本还处在悲伤中的家庭,雪上加霜。

    此时正赶上部队转隶,宋立玉完全顾不上生病的弟弟。他心中既有对亲人的痛惜,也有对老部队的不舍。离队南下之前,他亲自开着吊车把机床、车床装到平板车上,从平板车拉到高倍链,从高倍链再拖运到火车闷罐里……整整5天5夜,宋立玉和战士们把曾经使用过的器械、装备全部装到火车上。临走,宋立玉对师长和装备部部长说:“请首长放心,我一定会把师里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

    为了展示38集团军的光荣传统,发扬“塔山精神”,在某军区组建装甲团后,宋立玉带领徒弟们把该军区所有旧装备全部维修了一遍。从枪支、摩托车、炮、汽车、坦克……没白没黑地干了将近3个月。

    “听党的话,做党的好战士。”每当累了或是战士们情绪不高时,他总是这样对战士们讲,而且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把所有的悲伤、挫折都化作前进的力量,将装备保障的本领在41集团军发扬光大。

“针对装备要灵活处理,保装备就是保战斗力”

    “1997年,我们连队里绣了一面大旗‘铁甲神医’。搞军事演习的时候我们就扛着它,周围老百姓看见了,也跑来要看病。”

    “铁甲神医”这个称号不是浪得虚名。“我把59坦克、96坦克、425弹炮结合系统全部大拆了一遍。一次大修就将近两个月时间。”听声音就知道战车的故障出在哪里,别人修不了的毛病宋立玉也能“妙手回春”。

    2015年,宋立玉参与了北部边疆某地的军事演习。夜里10点多钟,宋立玉驾驶最后一台装甲车,负责收尾工作。夜间的演习场气温骤降,漆黑一片,天空飘起了雨。宋立玉发现前面一辆车发出一闪一闪的光亮。他带上工具立即跑过去查看。原来是一辆新型特种装甲车的两个液压排气扇回油管爆了。这是一台新装备,短时间内根本弄不到维修器材,大家一筹莫展。而宋立玉心里却有了办法,“把油路短接”。此时的装甲车上全是油,又湿又滑,宋立玉脱掉大衣亲自上手,用了将近一个小时,才把油路修好。面对众人的疑惑,宋立玉说出维修原理。他在到工厂参观学习期间,曾针对这种问题请教过工程师。工程师说:“短时间内可以将油路短接,保证有油,车就能跑。”宋立玉对驾驶员说:“肯定能行,天越冷越没有问题。你们赶紧往集结地跑。如果水温高了,你们就降速。”在宋立玉回到集合地之前,这台装甲车已经安全到达。这次装备保障,为军事演习赢得了分数。

  “我常对我的战士说‘针对装备要灵活处理,保装备就是保战斗力,就是保生命,就是保胜利’。”

“不能出问题,出问题就是在跟我的兵龄、党龄开玩笑”

    2016年,莫斯科时间8月11日上午11时,伴着炮弹爆炸声和飞溅四起的烟火,“安全路线”国际军事比赛正式开始。41集团军某机步旅工兵分队派出19名官兵和装甲输送车、桥车、开路车和工程清障车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进行角逐。在架桥作业中,中国工兵用过硬的本领征服全场,夺得第一名。而就在半天前,宋立玉为了其中一辆工程车能顺利“参战”,惊心动魄地鏖战了一夜。

    在比赛的前一天夜里11点多,宋立玉在对装备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112工程车车下有油滴。驾驶员说:“高工,没有问题。”但宋立玉不放心。他带着手下的兵,把112工程车开到俄罗斯的修理厂,决定拆开检查。一看,发动机油底壳下集油池里全是机油。他心中一惊,“参加比武时,车速那么高,万一油管断了,不到3分钟发动机就烧了。这是给全国人民丢脸!”宋立玉对油路进行仔细检查,发现电动机油泵输出管跟固定卡片发生摩擦,已磨出一个月牙形状的缝隙。一启动电动机油泵,缝隙处就会呲呲冒油。宋立玉与战士们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把故障排除。

    2017年,宋立玉参与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沙场大阅兵。在正式阅兵的前3天,部队要进行一次定板合练,合练完后就进行封场。结果在合练的前一晚上,问题来了。一名驾驶员突然找到宋立玉说:“水箱里的水降得很快,而且温度很高。”听到这句话,宋立玉头皮发麻,感觉头发都直立起来了。“我来参加阅兵前,是跟首长签过军令状的。”宋立玉一字一顿地说完这句话,回过神来后立即联系工厂,连夜调装。从夜里10点多接到这条消息,他们整整干了一夜。一根管一根管地拆、量、测试、通压,把所有的油路、水路全部检查了一遍,上卡子、上胶装……终于赶在8点合练前,7点50分,排除一切故障。等驾驶员把车开走,宋立玉瘫坐在地上,睡着了。

    “阅兵无小事,事事连政治。不能出问题,出了问题就是在跟我的兵龄、党龄开玩笑。”每次阅兵,宋立玉都会用完好几个笔记本。他把所有车辆每天的车况一一记录下来,包括油、水、温度、电瓶的充电量大小、电解液的高度……仔细对比检查,生怕出一点错误。

“有危险我来,若有战召必回”

    2008年,在对新型坦克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时,炮弹在炮膛中没有发射出去。虽然当时自己也没有拆实弹的经验,但是考虑到极大的危险系数,宋立玉说道:“我来!”他到坦克中把所有的电源都切断,把电瓶线断开,一点点检查。终于找到了故障所在,原来是炮闩的机针被别弯了。他从其他坦克上卸下一个炮闩替换下坏了的炮闩,顺利地把炮弹打了出去。

    无独有偶。2010年7月23日,在坦克分队的一次实弹射击中,一枚装好引信的榴弹卡在炮膛内。当时车体气温高达50℃,榴弹不排除就是巨大的安全隐患,必须尽快将炮弹退出来。从炮膛退弹就得从弹底三个折叠尾翼处将炮弹拉出。用绳子,绳子被拉断;用八号铁丝也不行,地方窄,用不上力。最后,宋立玉想到从前面向后推的方式来卸弹。但是这发榴弹,装着引信。营长说,引信装得不紧。“那我试试。”“砍根竹子来!”宋立玉仔细查看后,对徒弟们说道。千钧一发之际,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一名战士抄起砍刀直奔竹林。很快,一条3米长、手腕粗的竹子拿来了。宋立玉将竹竿一头劈成“+”字,然后让所有人撤到100米以外。他小心翼翼地将劈开的竹竿深入炮口,开始慢慢旋转,再借助定向圈,用竹竿把引信扭下来,用买来的铁管和通炮杆一起把炮弹取出来。险情排除了,大家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平静下来。营长竖起大拇指,说道:“老宋,你真行!”

    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宋立玉总是把辛苦和危险留给自己,他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动了徒弟们。在他带的队伍中,每当有危险时,大家都抢着往前冲。

    2018年,宋立玉因病退休。退休前,他是陆军第75集团军某合成旅保障营技术室主任。军旅生涯31载,宋立玉参与了中南五省军事演习,2014年、2015年的跨区域军事演习,2015年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2016年的“安全路线”国际军事比赛,2017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阅兵,所在军区历次的军事演习……他把在历次装备保障中发现的设备及工具的不足一一记录下来,根据维修登记本整理的《某型坦克故障汇编》等10余册资料,成为部队装备维修人员的“工作宝典”;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带领战士们进行了20多项的技术革新,并且顺利地应用到日常的维修保障中,减轻了劳动量,提高了效率。

    “我经常对女儿说,若有战召必回。”虽然宋立玉已经退休了,但他仍旧在研究军事装备。“当兵一辈子,学习一辈子,实践一辈子。”说话间,宋立玉露出自信的微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