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海的杀身之祸与李莲英的全身而退

安德海和李莲英都是清朝后期著名的太监,二人是同乡,入宫当太监的时间也差不多,拜的是同一个师傅,还都先后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宠幸,但两人却有着迥异的人生、天壤之别的命运。

安德海10岁入宫,由于长相伶俐、办事机敏,善于察言观色,深得慈禧太后欢心。在1861年发生的辛酉政变中,安德海因在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之间充当联络员有功,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成为备受宠信的大红人。慈禧听政后,把他当作心腹,非常中意他。一些想求见慈禧又苦于缺乏引荐门路的官吏,总是想方设法打通安德海这一关节。最为出格的是,1868年安德海极为高调的娶了一房妻子,慈禧特地赏赐白银千两、绸缎百匹,在当时的北京城引起很大的轰动。随着慈禧的权位越坐越稳,安德海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日益恃宠而骄、越权胡为,虽然只是六品蓝翎太监,却连许多王公贵族、朝中大臣都不放在眼里。

1869年,安德海以为同治帝筹备大婚的名义,经密奏慈禧太后同意,带人前往苏杭置办皇帝结婚用的龙衣等物品。7月初,安德海带着二十几名太监、内侍卫,乘三艘大船,高悬日月龙旗,沿北运河浩浩荡荡一路南下。他自称钦差,奉太后旨意专为皇帝大婚采办物品。有些地方官员趋炎附势,想通过他巴结讨好慈禧,于是越矩迎送,大有前呼后拥之势。安德海没有自知之明,非但不予纠正,反而更加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并乘机敲诈勒索,向地方官员索要大额钱物。山东巡抚丁宝桢得知这些情况后非常愤慨,通过给朝廷写折请旨,将安德海一伙收押至省衙大牢审讯,并很快就地正法,暴尸三日。不可一世的御前红人安德海就这样一命鸣呼、魂归黄泉了。

安德海被杀的时候,李莲英还位居下层,但他逐渐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当上了清廷总管,“小李子”取代了“小安子”。李莲英之所以能爬到这么高的位置,除历史机缘巧合之外,与他个人的素质也很有关系。比如,他对于宫中的各项管理工作非常精通熟练,宫中物品的陈设位置和礼仪程序都烂熟于心,太监们遇到难题往往都要向他请教。碰到宫里有喜庆等大事,李莲英善于安排调拔,样样都完成得有板有眼,以至于一些大臣家里有什么喜事,特别是如果慈禧太后或者光绪皇帝要“临幸”的话,往往都要请李莲英事先指导和布置。

与安德海的高调张扬相比,李莲英是比较谨慎小心的。据史料记载,1886年他曾受朝廷委派作为正二品副使陪同醇亲王奕譞检阅北洋水师,出发前他将慈禧钦赐的正二品顶戴换成四品顶戴,穿着朴实、低眉敛目,很规矩地跟在醇亲王后面一路陪侍,非常细心周到、谦卑有致,丝毫没有钦差大臣的架子,看起来好像是专门给醇亲王站班服务的,一路上也不刻意结交地方官员,既堵住了大臣门的悠悠之口,也为慈禧太后挣够了面子。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后,清廷同意李莲英退休请求。李莲英出宫后行为谨慎,轻易不出头露面,很少与社会上的人交往,并一再叮嘱侄子们行事低调,时时保持警惕。1911年3月,李莲英因病在悄无声息中去世。

安德海与李莲英前后年龄相差不大,都是太监,都服侍同一个王朝、同一个主子,他们所处的时代、做事的功用及性质我们估且不论,这里主要说说他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

笔者以为,有没有法纪观念、对制度规矩知不知敬畏,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封建君主专制的附属品,太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是距离皇权最近的一类人,在特殊时期甚至可以呼风唤雨、左右朝政。有鉴于此,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在朝廷、在帝王身边工作的人,都有非常严格的纪律规矩要求。满清入关后,汲取明朝后期太监结党营私、干预朝政的沉痛教训,顺治帝专门颁布上谕,对太监管理作出规定:“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 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不许假弟侄名色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并命令工部铸造铁牌,立于宫内交泰殿门前以示警戒。随着时间的推演,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诸朝,清代的内官即太监制度,已经涵盖了选用、职衔、品级以及日常管理、赏罚等多个方面,逐步完备并最终定型。

安德海之死,不排除还有别的原因,但他为所欲为、嚣张跋扈,公然违反清廷内官管理制度确是不争的事实。丁宝桢在上奏中也写明了自己职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的诸多理由:一是清朝二百余年不准内官与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二是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三是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决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四是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内廷供使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禁妄用;五是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朝廷明律在前,安德海公然违反在后,正好又撞在了照章办事、不徇私情的地方大员丁宝桢的枪口上,谁要是救他,就是违背清廷祖训,就是违反大清律法,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可以说,安德海被处斩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是大快人心的。丁宝桢也因为国除奸、为民除害而受到朝野的赞誉,“赢得生前身后名”。

反观李莲英,或许性格使然,也或许是接受了“前任”的教训,为人处事机敏圆滑且不说,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就是太后和皇帝身边的一个侍奉者,一介服务生。李莲英是否有过违法的勾当,因为没有查证也就无从知晓,但从史料中看,他表面上的功夫还是做得比较到位的: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勤勤恳恳、细心缜密,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插手过问,日常生活中处事低调、不事张扬,也没有什么特别出格的行为。他死后墓碑上刻了16个字,“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以此给他一生做结未免有些过誉,但这16个字也真实道出了一位内侍如何在波诡云谲的宫廷争斗中混日子的“成功密码”。其实,李莲英伺候慈禧太后53年,久负盛宠而不倒,最后还可以全身而退,恐怕还因为他敬畏祖制,多少有些自律意识,多少能够接受制度规矩的约束,这样说似乎也并不为过。(作者蒙 龙 为自由撰稿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