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报道 |⑫“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项目

导 读

7月18日起,北京发布联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陆续推出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系列报道,从这些最佳实践和优秀案例中寻找探索的方向。第十二站带您了解“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项目。

基本情况

2019年底,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北京建筑大学,发起“小空间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选择东城区民安小区等7个试点打造样板,并于2021年6月竣工交付使用。项目聚焦群众身边需求和改造意愿强烈的边角地、畸零地、废弃地、垃圾丢弃堆放地、裸露荒地等消极空间近2.28万平方米,以小投入实现大收获,切实解决影响百姓日常生活宜居度的揪心事、烦心事,真正使百姓的美好幸福生活得益于小微公共空间改造提升,显著提高幸福指数,收获百姓满意口碑。

区位图

实施成效

项目以人民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社区配套设施、景观环境、无障碍设施、公共艺术、城市家具等进行一体化、精细化城市设计,实现小微空间高效利用,统筹解决社区公共设施缺乏、场地安全隐患大、人车混行、停车无序、环境脏乱差等“急难愁盼”问题,显著改善和提升百姓生活环境品质,为居民室内外活动营造安全舒适、富有活力的空间,为促进基层党建、社区自治提供平台,重塑场所精神,增进邻里关系,将居民家门口的小微空间变成有颜值、有温度、有乡愁的一方乐园。

项目从选点确定、征集方案、公众参与、实施方案、集资融资、招标投标、施工过程全程跟踪服务,在施工现场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方法和路径,已在北京市公共空间整治多个项目中得到成功运用,并被纳入住建部无障碍环境建设优秀典型案例,方案设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正在向全国推广。

创新经验

注重多元参与,形成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机制

街道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广泛组织开展社区动员、居民沟通、民意征集工作,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设计、建设和运营维护。在西城区厂甸11号院改造中,发掘热心有责任的居民领航员近50人,成立小区物管会,打通了“居民—领航员—物管会”民意反馈渠道;街道发出了《致厂甸居民朋友的一封信》,会同设计团队先后组织5次设计开放日,广泛征集民意。

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发挥“总师单位”作用,成立全过程技术专家组,会同社区责任规划师对设计方案和施工材质、工艺等严格把关,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判处理,确保项目安全性、完整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全面实现。

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南新华街厂甸11号院改造前后对比图

注重空间统筹,加强存量空间资源的挖潜和高效、复合、精细化利用

改造中通过拆除违法建设、清理废弃物、腾退闲置空间,挖潜存量空间资源,实现小区公共空间的整体可用;同时,注重空间和功能的有机整合,统筹进行室内、室外空间一体化设计,为补充设施短板、丰富居民活动提供多样化空间。

西城区大乘巷教师宿舍小区,改造前拆除了居民养花私搭的构筑物、清理了脏乱的自行车棚及封闭呆板的花台,改造后在小区入口增加快递柜、宣传栏、智能垃圾回收驿站等便民设施;清理后的停车棚增加双层车架、夜间照明和充电设施;打开封闭的小区花园空间,增加健身、休憩、活动场地;闲置破旧的平房重新清理后成为居民共享的党建活动小屋、课后学习园地。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宿舍改造前后对比图

注重“一老一小”,打造无障碍、全龄友好的社区公共空间

改造中特别考虑老人与儿童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因地制宜补充社区功能短板,增设老年餐厅、阅览学习室、健身步道等室内外活动场所;同时,注重精细化、人性化的设计和实施,坚持“逢棱必圆、逢台必坡、逢陡必缓”的原则,打造高品质无障碍环境。

针对东城区民安小区老人多、孩子多的特点,项目以“欢声笑语的院子”为主题开展设计,结合人防设施地面出入口开辟出二层休闲平台,将日照条件最好的场地中心改造为户外活动空间;利用高差设置旋转滑梯和寓意儿童茁壮成长的“状元台阶”,增加儿童活动趣味性,寓教于乐;在每一个楼门口都设置了坡道和双层扶手,并反复测算坡度、转角,调整到最适宜的方案,方便老人、残疾人进出。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改造前后对比图

注重社区建设,推动睦邻友好

项目热切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尤其针对机动车停放、电动车充电、垃圾分类三大问题,确定了机动车停车位不减少、增设电动车充电装置、规范垃圾分类设施的改造原则,海淀区牡丹园北里小区还增设了残疾人车位和3个临时应急车位。

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牡丹园北里1号楼小区改造前后对比图

通过环境改善化解社区矛盾纠纷,为社区自治、基层党建提供应用场景,拉进邻里之间、社区和居民之间的距离。西城区玉桃园三区12号楼公共空间是因绿地使用权争议而形成的典型“两不管、两不用”废弃空间,改造中街道出面组织社区居民与银龄养老公寓双方多次协商,成功拆除封闭的围栏,打造为社区居民、公寓老人可以共享绿地花园的“融乐家园”。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玉桃园三区12号楼改造前后对比图

同时,改造注重挖掘社区文化和乡愁记忆,不仅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更增强居民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朝阳区惠新西街公共空间,围墙、地面、台阶和装饰小品全部采用预制混凝土构建,烘托出构件厂的地区文化,让老住户们找到共同的回忆。丰台区朱家坟社区公共空间,以北方车辆厂(国营第六一八厂)老兵工精神、群钻精神为切入点,打造“三尖七刃”麻花钻的雕塑设计,彰显兵工文化自主创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

朝阳区小关街道惠新西街6号至10号楼小区外西侧改造前后对比图

丰台区长辛店街道朱家坟社区改造前后对比图

本内容由市委城市工作办、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