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隐居地:山水的密匙

600多年前,黄公望归隐富春、结庐庙山坞,以一幅“天人合一”的旷世名画道出“此心安处”。

如何来解读富阳这座江南小城?“一条江、一幅画、一张纸、一批人、一座城”作为富阳独特的文化标识,在“一幅画”中寻找突破口,或许是最有效的路径。那一幅画,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晚年因何到富春江畔庙山坞隐居?庙山坞的一草一木,带给了黄公望怎样的内心感受?《富春山居图》与庙山坞之间有着怎样隐秘的关联?

此心安处

大概是在1345年左右,黄公望归隐于富春江边庙山坞的小洞天。

△“小洞天”(骆晓飞/摄)

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黄公望归隐时的年龄,只能依据线索去推测——

至正十年(1350年),在松江夏氏知止堂中,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已完成部分的空白处题跋:“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印:黄氏子久一峰道人。”

至少在至正七年(1347年),庙山坞的小洞天已经有了主人。这小洞天也是黄公望对自身隐居地的自诩。黄公望这样说这一命名的由来:“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秋山招隐图》题跋)

黄公望抵达小洞天时,无论外在还是精神层面,都已历经沧桑,经历饥荒、困顿、荣耀、牢狱……他抵达富春江边庙山坞时,像是一只倦鸟回到了自己的巢穴。

△俯瞰“小洞天”(骆晓飞/摄)

这个时候,古稀之年的他拥有两种身份:画家(尽管我们后世所熟知的他的名画多数都还未画出);道家全真教李志常的再传弟子,金志扬金蓬头的嫡传弟子

理解了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切换,或许我们才能够理解隐居地对于黄公望的意义,才能够读出《富春山居图》中所隐藏的哲学秘密。

山水佳境

在选择小洞天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除了他俗世之家所在地虞山外,他隐居在杭州浴鹄湾高丽慧因寺附近的大痴庵,在筑庐庙山坞后,大痴庵依然可能是他出游的一个中转站。

大痴庵边上就是西湖赤山埠码头,是运河、西湖到钱塘江水陆通道之一,三面环山,筲箕、惠因两泉蜿蜒流淌,汇流经赤山溪注入西湖浴鹄湾。

而黄公望之后选择庙山坞,可能因为这两处隐居地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比如筲箕泉。

所谓筲箕,即饭筲、簸箕的合称:饭筲,口开,后圆,在乡村有用饭筲淘洗或过滤煮过的半生米饭,以便得到浓稠的米汤,再用竹箴子蒸过滤后的米饭;箕,乃簸箕,口方底合,是农家用来簸去五谷粮食中的土尘草屑的工具。

在道家占卜术中,手相术指纹图形中也有“箩”“箕”之分,“箩”的指纹是圆团状,“箕”则形如簸箕,与山坞山谷等高线神似。黄公望擅卜卦之术,自然知道以物赋形,以其形状来命名的地名,也是堪舆学的“喝形”传统。

归隐庙山坞小洞天,黄公望还有一个最为现实的考量——交通。和大痴庵一样,小洞天交通也很便利。其不远处,富春江与钱塘江交汇,这让黄公望可从水路、山路等四处游走。某种程度上,庙山坞是一扇门,让黄公望踏入富春山水的佳境中

△位于庙山坞的黄公望森林公园

我们可以推断黄公望当时的行程:出城后,经六和塔、徐村一带,便到了富阳境内,过白鹤桥、春茗浦等地。

去庙山坞的江边山路险峻但风光绮丽,庙山坞当时所处的位置,可以参考《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七“胡鼻山”条中记载:

“胡鼻山,在(富阳)县东五里,山势峭峻,下瞰大江,路狭而险,行者患之。宋乾道中,县令陆楠因邑士谢安赜之请,凿路栏石以护。”

江风徐来,视野浩荡,从大岭山上俯瞰江流,天地间有飞鸟掠过,又转瞬无踪。东边的风景犹如虎爪、赤松与钱塘洄洑吞吐,日月为之薄蚀;西边仿佛随着江水裹挟气势万钧,鹳山鹿山像是这江水的护法。远处,能依稀看到富阳城廓里的烟火数千家,而风中隐约有鸡犬之声;南望龙门阳平隐隐跃跃,有龙翔凤翥之势,江中诸州也有人烟出没;向下看,则断崖百尺,波涛汹涌,变幻顷刻。

在《富春山居图》中,开卷和卷尾有两座桥,有两个在桥上拄杖而行的老者,两人相向而行,仿佛就会邂逅在这山水途中的某一片刻。

这种山水的渲染和呈现,都始于黄公望对隐居地的选择,只有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所想表达的。

今天去读这画卷,河沙、草木、水村、人形,当它们一一呈现时,山峰数十,一峰一状,杂树数百,一树一态,而远云淡淡,雄浑苍茫,画卷整体却在静谧中逸出萧瑟之意,像是一种微凉的心绪。也许,是多年来或泛舟、或徒步,富春江和富春江两岸的群山、沙渚、水岸等,都印在了黄公望的脑海中,最终,东梓关、桐洲岛等地的景色,都化作他笔下的峰峦、沙洲。

△富春江(晴空影视/摄)

天人合一

回到一直以来关于黄公望的话题之一:黄公望从什么时候开始绘画的?

后世说法有二:过天命之年后才开始学习绘画;三十岁左右就开始绘画。

有资料可查的是1301年黄公望33岁时,作《设色山水》;1302年作《深山曲邬卷》;1304年作《游骑图》;1309年临李思训《员峤秋云图》……

黄公望归隐庙山坞后,在1347年所画的《秋山招隐图》中,黄公望题跋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就是本文开始时我们所引述的。这张归隐富春之初所画的,构图繁密,山头多置矾石,敷以浅绎色彩。此时黄公望对于山水的表达已到笔随心转,信手拈来之境界。

而《秋山招隐图》的诗跋更能看出黄公望选择庙山坞的初衷

“结茅离市廛,幽心幸有托。开门尽松桧,到枕皆邱壑。山色晴阴好,林光早晚各。景固四时佳,于秋更勿略。坐纶磻石竿,意岂在鱼跃。行忘溪桥远,奚顾穿草履。兹癖吾侪久,入来当不约。莫似桃源渔,重寻路即错。”

△黄公望隐居地景区结庐处牌坊

从另外一幅是黄公望给邵亨贞画的《富春大岭图》中,可窥见黄公望对于这处所的心绪:山峰林立间,危峰连绵直入苍穹。而大岭山的主峰巍峨高耸,岭上危崖石壁,卵石如巨人,在山腰间岚气弥漫,仿佛不见其底。山顶高处裸露,山坳处杂木丛生。寂寂于画页之中,弥漫着一种苍茫的心境。

到了《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画笔下所绵延出的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汀平畴,都是客观的存在;而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渔舟,近树苍苍、远山淡淡,这些,正是他内心风景的流露……这种视山水为知音的心态,让黄公望的画作里的山水有了自己的灵魂。

展读《富春山居图》,犹如俯瞰富春江,山色沙洲隐约可辨,山水开阔、空旷,让人心生疏朗、空灵之感,江阔而流缓,水碧而波平,山不高而坡长,峰不奇而圆浑,像是历尽沧桑后的淡定从容。

富春江周边的山水,对于黄公望来说应该是一种慰藉,那个时候,他早已荣辱不惊,惯看春花秋月了,但越是这样,大概更会有孤独和寂寥之怀抱,需要安抚和慰藉。

那么,在庙山坞小洞天,我们已经拿到了那把山水密匙。

李郁葱/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