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是人”,从未“斯人”,谁篡改了我们的记忆?

心理学上,有一种“曼德拉效应”,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

就比如那句“元芳,你怎么看?”

图片出自网络

事实上,编剧钱雁秋表示,这句话根本没有,现在看电视剧也找不到。

图片出自网络

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最近。

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孟子》一节,其中有一句非常励志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但是,翻看古籍还有之前的人教版教材,都写作“是人”。

《孟子》古籍,出自网络

可很多70、80甚至95前的小伙伴都记得,写作“斯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01

确实有教材写作“斯人”

我们可能普遍认为,除个别发达地区外,全国应该通用一版教材,人教版应当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版。

60年代人教版语文教材,图片出自网络

是以,当人教出版社回应,从来没有一版教材,是写作“斯人”后,争端本应就此落下帷幕。

谁知,很多网友仍然表示,人教出版社简直是在开玩笑。

也有很多95后、00后表示,人教出版社一直写作“是人”。

90年代人教版语文教材,图片出自网络

争论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不过,有网友发现,苏教版语文教材曾经有一版的确将“是人”写为“斯人”。

苏教版教材,图片出自微博网友“无锡生活”

也就是说,人教版教材在某段时间并不是全国通用的。

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各学科课程标准,部分省市开始进入课改实验,使用2001年版的教材。

这一段时间,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教材版本很多,比如沪教版、苏教版、粤教版、鲁教版、语文出版社版等等。

苏版语文教材其实更符合中式审美,图片出自网络

当时,苏教版教材除了在江苏本地使用外,在山西、安徽、陕西、广东等地均有使用,这就导致许多同学没有见过同时期的人教版教材。

2015年,教材再次修订,语文、历史、政治三科教材由教育部统编,2016年开始使用新版教材,一年后又作微调,目前使用的就是2016年的修订版教材。

中学生,图片出自网络

按照这个时间轴,许多85后、90后在2001年之际,正好是上初中的年纪,他们记忆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自然是合理的。

那么2015年上初中的,正好是2000年前后出生的孩子们,他们认为一开始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很正常的。

02

港剧的推波助澜

还有一个原因是,港剧在80后、90后年少时期的流行。

在内地电视剧、电影还未有今天这种火爆局面的时候,香港电影、TVB港剧是霸屏的存在。

而港剧里面,大部分字幕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图片出自《武状元苏乞儿》

以前如果我们不看港剧,甚至都无法融入朋友圈。

90年代之际,香港是流行、娱乐的前沿,甚至日韩都经常来香港取经。

我们当时,看香港影视,都会被其中的流行元素给吸引。

图片出自《上海滩》

那个年代,香港影视圈本身的创作也很有水平。

当时,以金庸为首的“四大才子”精力充沛,既有王家卫这样的文艺片导演,还有徐克这样的动作片导演。

徐克,图片出自网络

哪怕把空间缩小到武侠电影这个层面,还有与徐老怪齐名的胡金铨。

胡金铨在拍武侠电影的时候,以纪录片的水准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极其讲究。

许冠杰版《笑傲江湖》,图片出自网络

甚至于,风月片导演李翰祥都讲究历史考据。

李翰祥版《倩女幽魂》,图片出自网络

偏偏,那个年代我们内地还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国人民的教育水平才刚刚开始突飞猛进的步伐。

那个年代的人们,看到港剧中的人,时不时嘴边冒出一个成语,一个俗语,就觉得好有文化。

图片出自网络

电视剧的受众群体可比《孟子》这样的经典著作更多。

很多人对成语、俗语的第一印象,可不是从名著中获得,就是看电视剧知道的。

图片出自网络

跟如今,很多人会从抖音上看历史、看新闻一样,通过频繁接触,形成固有印象。

如今,大家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国家发展也越来越发达,科技日益翻新,观众的口味和眼界也打来了。

图片出自《大明风华》

很多95后、00后小时候可以翻阅的名著多,可以看的内地电视剧也不少。

加上TVB的没落,港剧的黄金期过去以后,他们打小就不看港剧,自然也没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印象。

03

“斯、是”本是同义

其实,那个年代电视剧出现的bug,“斯、是”不分都不叫事儿。

当初,我们都看过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甚至在我们长大后,每个暑假还会循环播放。

不是《西游记》,而是《新白娘子传奇》。

图片出自《新白娘子传奇》

如果你足够细心,你会发现,那里面把南宋第一奸相秦桧读成“秦快”。

桧字,大陆现行的字典上有gui和hui两个音,标注做人名时读成hui;

那为何这部电视剧影响力那么大,我们却没犯这个错误呢?

应该是这样的读音,只出现在一部电视剧中。

秦桧,图片出自《精忠岳飞》

再有就是多亏了秦相爷臭名昭著,谁都知道相爷和九妹的“丰功伟绩”。

而“斯”和“是”更加容易混淆,除了电视剧和教材,还因为这两个词在古代语境中,意思是差不多的。

这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至于“斯人”,也屡屡出现。

孔子,出自电影《孔子》

《论语·雍也》里,孔子看望生病的伯牛,拉着他的手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意思说这样的好人却得了这样的病。

范仲淹,图片出自《清平乐》

《岳阳楼记》里,范仲淹先生说“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时说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同道呢?

再说,“斯文、”“斯人已逝,生者如斯”这类的词句对大家的影响也很大。

大家普遍觉得“斯人”的表达更古典,更像古文。

而“是人”一词,古今含义差别较大,所以大家读起来觉得别扭。

苏轼,出自电视剧《苏东坡》

因为别扭,所以集体产生错误的印象,总觉得自己学的是“斯人”。

其实,“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是人”都不重要,关键是后半句:“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行拂乱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

图片出自《喜剧之王》

你不能一夜暴富,也不要期望永远貌美如花,能做的只有越挫越勇。

不然,能怎么办?

最后说一句,台湾重编国语辞典对这个字的标注则为Gui和Kuai,其中”秦桧“读Kuai,是依《集韵》中的发音来标注的。

而诗经的“桧风”、蜀桧,也确实读kuai,《新白娘子传奇》貌似也没读错。

参考资料:

大眼宫仔仔《为什么以前的TVB港剧如此受欢迎?除了武侠剧、宫斗剧还有什么?》

刘根勤《别管天降大任于那谁,你只管任劳任怨》

本文创作团队

作者 | 赵希夷

策划 | 赵希夷

编辑 | 赵希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