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低调得连评分都没有,央视这部新片,一口气3集不够看......

日期: 来源:瞭望智库收集编辑:瞭望智库

提起中国的石窟,很多人都是无限向往: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还有克孜尔石窟、大足石刻、毗卢洞石窟......但说实话,能系统性梳理这些石窟艺术的机会不多。

最近,纪录片《石窟中国》悄悄上线了,拍得很朴实,镜头对准的是一个个美轮美奂的壁画造像,以及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ID:erduolidebowuguan),原文首发于2023年1月4日,标题为《低调的连评分都没有,央视这部新片,一口气3集不够看......》,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从西到东,千年一窟

是一部别样历史剧

新疆便是石窟艺术在中国的起点。

公元3世纪,古龟兹人在中国最西端,开凿了最早的石窟群——新疆克孜尔石窟。



虽然石窟作为佛教的载体,是从印度传来,但是它们一落地克孜尔石窟,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用矿物颜料多层晕染,让人物肌体产生立体感,是古印度的凹凸法;用粗犷有力的铁线描勾勒形体,又是典型的龟兹画风。

诸神的服饰还保留着印度的思维,面孔却换成了典型的龟兹人形象。这为后来遍布全国各地的石窟做好了“二传手”的准备



然而,因为公元10世纪开始的宗教纷争,克孜尔石窟中留下了很多被伤害的痕迹。



到了14世纪,随着西域佛教的沉沦,克孜尔石窟也就此沉寂。直到20世纪,在西方的探险热潮中,克孜尔石窟再次出现在众人视线里。
然而,这也意味着,它所承受的伤痕更多:
每到一支探险队,便会对石窟进行一次盘剥。比如经典的伎乐图,便是被德国探险队盗割走的;

他们把绝美壁画分成小块带走,并在揭走小块的同时,对周边壁画产生破坏。



很多画都有中国书法的风格影响,当用线技巧融入洞窟,壁画的形象便变得更加灵动。



再加上隋唐时期佛教的盛行,壁画和佛像,已经逐渐摆脱印度风格的印象,民族感变得更加强烈。
也是因为如此,在莫高窟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佛教故事片段,还能感受到唐代俗世人物的生活百态。

完全中国化的飞天也是在这里诞生的。

而被称为莫高窟“姊妹”的榆林窟中,西夏壁画的水月观音形象,更是有一种远离尘嚣的意境美。


敦煌连续十个世纪的壁画、彩塑,记录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轨迹。
在这里,我们可以抛开别人打包总结的艺术史要点,自己去发现那些被遮蔽的绝世高手。
2

古代石窟,当代艺术

是生命新的融合

但面对1800年的中国石窟史,5986处石窟寺和摩崖石刻,只有3集150分钟的总长度,从哪里切入呢?
他们选择了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过程。石窟是人造的,而石窟艺术的演进,正是由无数大小人物共同上演千年的连续剧。
来自河西、中原和南方地区的能工巧匠们,就为佛祖换上了汉族人的衣装、相貌和表情。在坚硬粗糙的石头里,北魏工匠在云冈找到了一种超然而自信的微笑。

远看,你会觉得大佛在微笑着向你召唤;近看,你又会发现大佛高高在上,神情威严。


云冈石窟中,同样是古老文化和当代艺术的结合,龛眉是中国的传统屋檐,装饰却是希腊的忍冬纹;诸神的形象中,更是有所保留,有所改变。
因为对佛独有的精神需求,势必也会让佛像的形象,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而微笑,便是“中原化”的重要象征,仅仅是云冈石窟,从早期到晚期,我们便可以鲜明的感受到,菩萨不再高冷,飞天穿上了罗裙,佛像更加空灵。
中国审美被正式融合。



面对纷繁精致的石雕,经常可以看到导演仰头细看,惊叹,研究。
就跟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去看时一样。
但重要的是,他也在引导着只会惊叹,但看不出门道的人,怎么去看一个石窟,怎么看待历史。
而不是到此一游拍个照就走。
千姿百态的雕像,色彩绮丽的画像,在工匠的手下,有了表达的欲望……
在那一瞬间,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个体。

比如宁夏最大的石窟群——固原须弥山石窟,其中历经8.5级的海原大地震,依然神奇保存下来的高达7米的北周大像,便拥有着自信的微笑,这抹微笑还被宿白先生称为是“须弥之光”。



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中,即使洞窟幽暗,也挡不住佛像的嘴角微笑。甚至在有形象中,完全摆脱庄严、雄伟的形象,以当地孩童的造型造像,充满人性的温度。



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坐落着最大最早的交脚弥勒,带着明显的“云冈痕迹”,微笑已然来到中国东北的大海边。



当传播有了载体,便会以实质的形式打开一个又一个封闭的文化圈,石窟艺术便是如此,它们真实的记录了时代艺术和人们内心的变化,然后融合之后,形成了新的生命体,永存于世。
这种无声的方式,让你知道,你的祖先,到底是怎样的人。
3

择一事,终一生

是石窟人的修行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一辈子都在为文物“续命”。
一笔一划地修复、一块一块砖垒墙、对一尊尊佛进行辨识考证和记录、给洞窟的每一寸拍照……

新疆龟兹研究院赵莉,因为在大三时看到教学片中的克孜尔石窟,便暗自定了“终身”。一毕业,她就背着行李,来到克孜尔石窟。



那个时候生活还很苦,大家住的都是土坯房,不仅没有电和电话,还要每天爬山“通勤”。
但这样的艰苦没有吓退赵莉,她一待就是二十多年。赵莉的工作是走出国门,遍访各国博物馆,搜集流落在外的壁画。

如今,她已搜集到465幅流失在外的克孜尔壁画图片,并通过研究和对比,找到它们原本在石窟中的位置。


除了赵莉这种负责流失壁画的工作,临摹则是还原石窟的另一种方式。

壁画临摹师郭峰也是大学一毕业就来到石窟的,不同于赵莉的工作,他的工作是冷清的:独自一个人,在清冷的洞窟中,用画笔和壁画对话。



而且,临摹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了孤独,还会有一些抢救性临摹,比如站在水里,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画作。



1956年便来到敦煌石窟的李云鹤,已经90岁了,这位已经工作半个世纪之久的老人,依然在修复一线:
“我倒不感孤独,因为这么多的菩萨和塑像都在一块儿,它就是不会说话,你越看它越有意思......”
是呀,一笔一笔地描绘,修复并不是一件很快的事情,五天修复出一平方米,就已经是极大的进步。
但在老先生的心中,与其说是工作,倒不如说是信仰。
而拥有这样信仰的石窟人,还有很多很多,从研究者到修复者,甚至平凡至石匠人。

来自当地有名的石匠村的刘建设,修复龙门石窟已经50年了,一辈子和石像打交道的他,一直都在保护文物的路上。其中一尊大佛,他在刚工作的时候,就参与了修复,当时那尊大佛的脸上有纹路,身上还有大窟窿。


50年后,他又参与了第二次修复。是的,一次修复,并非一劳永逸,时光会试图改变塑像,而石窟人则需在时光的手里,尽最大的力量保留历史的凭证。
记得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
但因为有这些人,我们走了,石窟还会在。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卓文天语图书为库叔提供20本《春秋战国500年》赠予热心读者。春秋塑造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价值观,读过春秋史,才能了解中国人思想的源头。战国探索了中华文明的前进道路,读过战国史,才能知道大一统的中国缘何而来。作者全面展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分裂时期,一条线串起春秋战国500年。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随机1本赠书。

文章推荐

相关阅读

  • 被投资人遗弃的中国SaaS

  • “SaaS市场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一位投资人在不经意间和「科技新知」表露了如今SaaS市场的寒气和资本对其的冷淡。作为全球SaaS行业鼻祖,Salesforce在
  • 中东旅游市场热盼中国游客

  • 新华社开罗1月5日电 (国际观察)中东旅游市场热盼中国游客新华社记者支林飞 陈梦阳 许苏培新冠疫情近年来重创全球旅游业,

聚合标签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最新文章

  • 2022年淄博市公共资源交易额突破1257亿元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记者陈菲菲2022年,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完成5813个,同比增长0.9%;交易额1257.59亿元,同比增长3.04%。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作为连接政
  • 重磅!事关首套房贷款利率

  • 近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通知,决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均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