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叶底比较肥厚的岩茶,就是正岩茶?3点真相不吐不快

日期: 来源:小陈茶事收集编辑:小陈茶事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人民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鉴茶时,很多茶客孜孜不倦于看叶底。

将条索状的岩茶干茶泡开后,能看出不少小秘密。

譬如,这泡茶的做青发酵度是否一致,叶底颜色是不是有红有绿,非常花杂?

譬如,整泡茶的品种用料是否相同?如果不是特意买拼配大红袍,结果却在叶底里看到有的叶片偏窄,有的叶片浑圆,这样的错乱外形着实不应该。

譬如,整泡茶的焙火是否均匀?凑近闻,能不能闻到焙火过后保留下来的丝丝焦香?

譬如,叶底的柔韧弹性如何?用盖子轻轻往下摁压,能不能顺利微微回弹?还是说,整泡叶底都是僵硬状态,类似烤焦的叶子,没半点生机与活力……

诸如此类,完全能够从叶底里,看出/找出/辨出具体答案。

话又说回来,看叶底时,能不能看出其它内容呢?

比如,看出山场?

在上个礼拜,看到这样的论调。

有人称,“正岩茶的叶底,和外面的茶叶明显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正岩茶的叶张更加肥厚,捏起来手感明显不一样……”

针对这点,麻花历来的观点很坚决。

千万,一定,绝对不能这么想!

《2》

一、看叶底没法看出山场。

自从写公号以来,遇到不少奇奇怪怪的分辨山场方法。

1.0版本,看泡袋。

“舍得用加厚版豪华长款泡袋的,才像是正岩的。”

殊不知,这样的想法太幼稚。

泡袋包装而已,成叠买入也花不了多少钱。

随便买点好些的包装就能造假,这样的制假成本太低,不能听之、信之。

2.0版本,看干茶。

“正岩山场的好茶,条索完整度更高。”

这就更不能随便信了。

岩茶经过炭焙后,干度很低,条索酥脆。

作为易碎产品,经过打包、分装、运输之后,泡袋底部出现少量碎茶,完全是正常现象。

但买茶时,不能通过干茶碎不碎,来判断是不是正岩茶。

之前给部分老茶友分享过足火慧苑老丛的碎茶(非正装),然后,好评不断。

好茶虽碎,茶汤风骨不减。

汤中的极佳浆感,一尝入口,立马能掂量出它的内在实力。

3.0版本,看汤色。

“正岩好茶的汤色,都是又红又深的状态才正常,类似葡萄酒那样看着很漂亮。”

这样的买岩茶想法,实则是畸形审美。

毕竟,岩茶是半发酵茶,又不是全发酵的红茶。

当你遇到汤色全红的岩茶时,反而要担心它是不是做青发酵过头,出现了重大品质缺陷!何谈正岩、非正岩?!

4.0版本,就是今天的看叶底。

说实话,泡开的叶片是否肥厚,与正岩茶没有必然观点。

当你需要判断一款茶是不是正岩时,永远不建议看肤浅片面。

而是应该从茶汤里,探索真相。

尝起来,茶汤醇厚,汤中浆感明显,咽下茶汤时,劲道不俗,拥有明显“骨鲠”感。

饮下一杯,细细回味,回甘生津持久,口腔内的回味时间越长越好。

分辨正岩茶、非正岩茶最靠谱的做法,还是看岩韵。

上述提到的这些歪招,一概不实用。

《3》

二、叶张厚薄,受到天气影响。

圈内有一部分人相信,正岩一带的岩茶,先天山场环境好,土壤肥力更强,所以产出来的叶张更肥厚饱满。

认为有了“肥厚款”的青叶,后期才能做出“汤感厚”的优质好茶。

但这种想法不现实,也不科学。

从这些年的观察看,岩茶的茶青,其实每年都有小小的变化。

早两年去看“牛肉”采摘时,由于在采茶前的一个多礼拜,连续多日放晴,升温明显。

到了暮春,天气快速回暖,意味着植物的生长速度加快。

叶片,快速长开。

茶梗,迅速抽条。

所以,那年在看采茶,在4月最后一天就可以采“牛肉”。

并且,青叶底部的梗,也比往年越长一截。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其实,茶叶作为看天吃饭的产物,不可能年年都长一个样。

从大致规律看,在茶树的生长关键期,如果当年的雨水充足,产出来的青叶更水润、莹润、饱满。

反之,如果是晴天多,连续放晴,利于芳香物积累,但会带来相应减产,产出来的青叶会比其它年份偏薄。

要是晴雨适中,当年产出来的茶,青叶厚薄度会更均匀标致。

将茶青鲜叶采收回去后,及时运回厂里加工。

在岩茶初制关键期,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岩茶要“看茶做茶,看青做青”。

除了根据具体品种,适当调整做青方式外,还要根据具体青叶表面来衡量。

遇到叶张肥厚的青叶,不必多说,肯定是多吹风,及时吹干水分,才能利于走水,确保做青到位!

考虑到年份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独凭借叶底肥厚,就断定这是正岩茶。

《4》

三、叶张厚薄,受具体品种影响。

武夷岩茶的品种,很多。

在其背后,有一个庞杂的大家族。

水仙、肉桂、大红袍、梅占、黄观音、铁罗汉、金柳条、白鸡冠、瑞香、奇兰、奇丹、北斗、矮脚乌龙、金钥匙、石乳、雀舌、水金龟、佛手、黄旦、金桂、半天妖……

逐一数下来,起码能列举超过百种。

加上珍稀少见的冷门品种,更是没法数清。

从植物分类上看,它们都是茶树,但具体品种、基因体系等,略有差别。

从发芽时间、叶片形态、叶片颜色、叶片长势规律、叶脉粗细、叶片边缘锯齿等,都能看出差距。

一茶一味,一茶一香,各有不同。

再落实到具体细节,哪怕是叶片厚薄,在不同品种之间,也有明显差距。

比如,水仙 VS 肉桂。

相对而言,水仙的叶张略大,摸上去手感略厚一些。

比如,佛手 VS 白鸡冠。

佛手作为岩茶圈内出了名的巨无霸,不管是种植分布在何处,它的品种基础特性不会随便更改。

叶张圆润,个别青叶能达到夸张的“巴掌大”。

在一众岩茶品种里,叶片显得特别硕大分明。

相比下,四大名丛里白鸡冠,作为远近出名的白化品种,不仅春季新生叶片颜色发白,同时还比较娇小玲珑,叶片显得更嫩,采茶时只能采到中小开面,焙茶时多数只适合焙轻火。

将品种差异考虑进去后,当你在看一泡岩茶的叶底时,千万别再觉得,叶片肥厚的岩茶品种就是好茶。

这样的片面想法,没有任何准确依据。

《5》

从经验看,岩茶叶底不是叶片越肥厚越好。

种茶养茶,好比照料一个小孩的成长。

肯定不是追求养成“小胖墩”才好。

综合素质实力出众,才是好事。

站在做茶角度看,如果一款茶的青叶,太过肥厚,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比如,增加走水难度。

比如,容易因为走水不透,带来沤青味。

比如,焙火难以焙透、焙到位。

类似将肉片切成大块后,里面难以炒熟那样,叶片太肥厚的青叶,反而不好做茶。

所以,当我们在看岩茶叶底时,千万别再坚持“以胖为美”的畸形审美。

叶片厚薄适中,劲瘦有力。

做出来的茶汤醇厚饱满有浆感,才是真正意义的好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相关阅读

  • 4个问题,带你快速了解白茶白牡丹

  •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人民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上礼拜接触了一位新茶友,是一位退休后爱上喝茶的老姐姐。刚一开始,她向我们咨询了一个很基础的问题。“帮忙看
  • 端午安康,愿所有美好接“粽”而至

  • 榴花忽已繁,又至重五日龙舟起,粽飘香独乐乐不如"粽"乐乐,一起来看今年复旦专属粽子吧!剥开一枚粽叶,伴随着弥漫的青叶粽香,金黄的蛋黄、纯白的糯米与肥美的五花肉相互交融。咬一
  • 闻起来很香的岩茶,为什么建议你谨慎对待?

  •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丨首发于人民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直播间里现场收集到一条留言。“喝岩茶,有没有走水茶推荐?”啊,为啥,走水茶还没焙火,干嘛要喝啊?万万
  • 世界最长!信阳生产!

  • 信阳:105米!世界最长陆上风电叶片正式下线出镜记者 刘猛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河南明阳智慧能源的信阳基地,猜猜我身边这个“大块头”是什么?它就是刚生产下线的全球最长陆上风电叶
  • 武夷岩茶肉桂,怎么喝着很像红茶?

  •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丨首发于人民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这两年的岩茶圈内,流行这样的做茶风气。做青发酵时,宁愿做熟不做生。做青做透,发酵程度恰到好处的
  • 123米超长海上风电叶片组在连云港港启航

  • 叶片在港口进行吊装。 俞惠康 摄  中新网连云港6月16日电(谷华 胡唯豪 王超)风起东方,逐梦深蓝。6月15日,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123米超长海上风电叶片组,在连云港港东方
  • 夏天这么燥,再喝焙火的大红袍会不会上火?

  •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丨首发于人民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随着618活动的开启,后台经常能看到各式关于选茶的咨询。下午时,还有位新茶友在头条给我们私信。“
  • 斤价5000元的正岩肉桂,有哪些风味水准?

  •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丨首发于人民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李麻花《1》昨晚看完直播后,有茶友发来消息咨询。“帮忙选一下,哪款肉桂会更好?”原来,近期那位茶友一次性入了
  • 【山茶花】最是茶香弥漫时

  • 初春,清晨的阳光翻过山顶,四射下来,落在满山绿油油的茶叶上,绿叶愈发地油光水滑,闪闪发亮,仿佛刚从睡梦中睁开眸子。一片、两片、三片……蛰伏的叶片接到苏醒的信号,纷纷舒展开来,不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