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来源:武汉晚报收集编辑:武汉晚报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高考,家长如何与孩子共同度过这段至关重要的冲刺期?如何在心理上自我调节?考前有哪些有效的放松方法?5月26日,由武汉市教育局、长江日报社主办的“在这里·共成长”家庭教育公益直播课堂第三季《考场上的松弛感》走进长虹中学。
“在这里·共成长”家庭教育公益直播课堂第三季走进长虹中学。张吉润 余晟多 摄
“比赛时最紧张的是候场的人”“在家里剪指甲的时候有着工匠般的专注和平和”……在一个小时的演讲中,武汉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张荣华妙语如珠,他带领现场500多名高三家长以及全网20余万名线上观众一起探寻“压力的真相”,并分享了12种减压方法。人民日报客户端转播了本场讲座。
讲座一开始,张荣华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压力产生的根源——“要求太高、能力不足”。他指出:“考前最焦虑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把学习看得特别重、有完美主义倾向、父母期望高且自己非常在意这些期望的学生。”
在探讨压力的成因后,张教授提出面对考试和人生挑战的两套策略:问题导向和情绪导向。问题导向着重于提升个人能力,即“拿得起”。然而,面对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需要转向情绪导向,通过降低不合理的自我要求和打破对结果的灾难化想象,实现在压力面前“放得下”,“搞定不了这个世界就搞定自己”。
如何避免过度焦虑,张荣华教授指出,越是专注情绪就越稳定。他表示:“忙的时候心最静,闲的时候心最乱,因为头脑空白时更容易产生焦虑的想象。”他介绍了一些“见效快”的减压技巧,比如有的奥运会运动员在候场时为了避免紧张,通过织毛衣、刺绣来让自己平静;还有的人通过嚼口香糖转移注意力。
学生和家长们纷纷留言表示:“这堂课太实用了!将压力的概念可视化,缓解压力的操作流程化,听完焦虑少了许多。”(黄明 邹永宁)
【编辑: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