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木雕、纸扎王船、面具涂鸦…… 6月24日上午,一场以“走进傩文化,探寻家乡美”以为主题的傩文化研学活动在城厢区灵川镇东进村举行,35名小学生走进该村非遗民俗文化展览馆和非遗传习所,近距离感受傩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东进村古称东汾,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始建于唐代的东汾五帝庙文物众多,拥有包括国家二级文物唐代石狮在内的65件文物。东进村非遗民俗文化展览馆于去年10月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分为闽台送王船习俗、黄濂起义歌、皂隶舞等10个单元。
当天,东进村非遗民俗文化展览馆变身非遗传承小课堂,村党员志愿者詹海伟为学生们详细介绍省级非遗项目闽台送王船习俗王船制作、历史典故、传说故事,以及莆田市级非遗项目俚歌黄濂起义歌人物故事等,并为大家演奏梆鼓咚乐器。他的讲解绘声绘色,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让在场学生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了解家乡历史。
面具狰狞、妆饰奇特、动作粗犷,莆田市级非遗项目东汾皂隶舞传承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一直保留着黄帝时“嫫母”傩面具、汉唐傩舞姿和明代皂隶装束等。“咚咚咚,咚咚咚……”活动期间,非遗传承人、皂隶舞面具制作工匠林庆元介绍了皂隶傩面具的起源和制作过程,并现场讲解和演示香樟木皂隶面具模具雕刻技艺。
今年59岁的林庆元出生于当地一个傩面具雕刻技艺世家,从1985年起,他便追随父亲林玉坤学习傩面具雕刻技艺。这些年来,他刀不离手,坚守傩面具制作技艺的传承,用一把雕刀守护着傩面具雕刻这门手艺。出自他手的傩面具,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傩仪、傩舞和傩戏。”林庆元说,皂隶傩面具制作工序复杂,首先利用香樟木雕刻出面具模具,再用脱模纸、麻布、桐油灰等材料一层层重复糊上去,之后还要经过打磨、绘图、上光油、安装胡须眉毛,制作头冠头饰等工序才制作而成。
傩面具作为表现皂隶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用材和制件手法都颇有讲究,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对神形的塑造。“在雕刻面具模具时,要运用浮雕、透雕、圆雕等综合技巧,雕刻出傩面具生动的形象。”林庆元透露。
同学们在林庆元的带领下,走进村党群服务中心非遗传习所,通过DIY手绘傩面具,在交流互动中激发创作灵感,感受非遗文化,收获无限乐趣。“老师,这个颜色画在这里好看吗……”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一个个略显生涩又充满童趣的傩面具呈现在大家眼前,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并将面具戴在脸上,扮演着自己喜欢的角色。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东进小学校长吕勇椿表示,此次傩文化研学之旅不仅让学生们领略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激发他们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
据悉,此次活动由城厢区文化馆、灵川镇党委、灵川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主办,城厢区信访局、东进村等协办。
近年来,城厢区因地制宜挖掘地方优势和资源开设非遗课程,大力推进非遗文化进党群服务中心、进校园,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重大节日和重要场所组织举办非遗展演、讲座等活动,开设传统非遗技艺训练班,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授课,让非遗文化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异彩。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
作者 陈盛钟 廖娴娴
编辑:林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