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离病毒最近
却常常是无名英雄
他们是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尖兵
是我们看不见的英雄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检验科医生
“最困难的时候,是这波疫情的高峰期,检验科只剩三分之一人员,但工作量是原来的10倍,那真是一天天熬过来的...也可以说是我参加工作44年来最困难、最累的时候。”检验科名誉主任谢立民说。就在2022年,谢立民主任满60岁退休,然而返聘后他依然每天6点半出现在科室。可以说,一辈子,他只做了一件事!如今,他笑称要“发挥余热”,简单的语言背后感受到他的真挚,“对医院的感情就像家一样,投入了全部热情和精力,当然希望自己家越来越好!”
“就在昨天(1月18日),标本量明显比高峰期下降!”谢主任说的高峰期是指防疫政策调整后出现的患者就诊骤增状况。
就诊高峰意味着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这期间,全院标本数量剧增,检验人执着坚守,保证第一时间出具患者检验报告,用实际行动履行医务人员的职责。谢立民以身作则,克服身体不适,随时处理大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尽管他家离住院部不足100米,但他还是连续几天都吃住科室,保证科室顺利运转;副主任范宁高烧第三天返回工作岗位,本以为扛一扛就过去了,没想到7天后发起了高烧,查CT后发现肺部有渗出,就算这样,她仍然坚持在岗,每天固定半天打吊针;检验科武晨39度时,仍然坚持上完了夜班;王媛媛也阳了,本来第二天下夜班要休息,但想到科室人员紧张,就提前完成隔天的实验减轻同事负担。
面对急、难、繁、险,风险和挑战纷至沓来,所有检验人员无一退缩,哪怕嗓子痛到无法说话,哪怕还在高烧中,大家也仍旧坚守岗位,克服重重困难,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
“这一年,对于检验人来说,很不容易。从疫情防控期间核酸检测到就诊高峰标本量剧增,再到年底新系统上线,检验人经受住了考验!”范宁副主任说。
倒回“全民核酸”时段,一份结果为阴性的核酸检测报告,影响着群众的生活。检验科内,为确保及时、准确、高效地完成单日近万管核酸样本检测任务,核酸检测组立即进入战时状态,虽说是专业分组,但重任之下,除小组原有成员外,科室每天会有3人参加轮换进入PCR实验室。
PCR实验室人员的日常工作,都是在狭小的操作间内,穿戴着严密的三级防护装备来完成一步步规范、精细的实验步骤。普通人穿着这些装备,呼吸活动都觉得困难,而这些经过严格培训的PCR人员,要连续好几个小时保持双手悬空工作,实验室结束时胳膊都是僵硬的,当走出实验室那一刻,胳膊都抬不起来,脸上全是口罩和护目镜的勒痕,双手被手套捂的苍白。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全力保证安全高效完成核酸检测工作。每一批核酸检测完成差不多要3小时,由于设备紧张,为了让每一批次的标本无缝衔接,他们舍不得时间吃饭、喝水、甚至去洗手间,往往忙到夜里11点,都没来得及吃晚饭。
据了解,检验科全年完成工作件数1337万件,完成新冠核酸检测量136.2万管。
全年有18人次前往咸阳市传染病医院、215等核酸检测点支援,最长时长达一个多月。谢立民主任清晰的记得检验科张涛结束闭环管理时,身体明显消瘦的模样。原来每日晚上核酸采样任务结束后才能将样品送至实验室,每每完成任务已经是第二天凌晨4、5点钟,经过43天的努力,顺利完成支援任务,凯旋归来。
就是这样一群默默坚守的检验人,面临最艰难时刻,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坚持,坚持过这段时间前方会是光明,检验科人用坚守践行着生命至上的誓言!
抗疫情,检验人经得起“检验”!要发展,检验人需行稳致远。2022年,检验科开展6项创新项目,还完成市级咸阳市科技项目1项,该项目在血培养报阳后的菌株鉴定时间最快缩短至2小时内,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早期依据。另外,科室参加国家卫健委临检中心组织室间质量评价活动项目合格率均在95%以上。“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科室工作能回到正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能有进一步发展。”两位主任都不约而同地表示。
在新的一年,或许他们不再是人们眼中疫情期间冲锋陷阵的英雄,但检验科人将一如既往,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积极的心态,更加无畏的勇气迎接新的挑战!
来源: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