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庙底沟文明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文明

日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收集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

  目前,中外考古学、历史学界大多认为中国文明在距今约53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形成。可是,关于庙底沟文化是否已进入文明时代仍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文明史可以进一步向前追溯至仰韶文化庙底沟期。考古学上的庙底沟文化已进入文明社会的初级阶段,可称为庙底沟文明。

  庙底沟文化指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的考古学文化,距今5900—5400年。庙底沟文化是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中分布范围最广的一支,其分布范围北抵内蒙古中南部,南至陕南、豫西南地区,西达甘肃和青海境内,东至豫东地区,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上游及江汉地区。而其影响所及范围更大,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游都有它的影子。

  文化源流

  庙底沟文化的连续性是显而易见的。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中期发展阶段,经过百年考古学研究,仰韶文化由距今9000—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可分为半坡期、庙底沟期、西王村期及庙底沟二期前后四个发展阶段,历经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其中的庙底沟期作为仰韶文化的中期是继承了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和东庄类型发展而来。在庙底沟文化之后,又进一步发展为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

  庙底沟期的聚落形态,以陕西西安杨官寨遗址为代表,仍然是环壕聚落,不仅延续了半坡期的环壕特征,而且新出现了80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聚落内部有聚落成员公用的设施,如水池等。聚落东北建有聚落墓地,现在已经发掘了数百座同时期的墓葬。

  庙底沟期的公共墓地还见于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从庙底沟期的杨官寨墓地和庙底沟墓地来看,墓地的结构和布局都是严格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家族、氏族等血亲组织安排墓葬的,而且基本反映出较为平等的社会关系。这种埋葬制度是继承仰韶文化早期——半坡类型埋葬制度连续发展而来的,发展到西王村期,聚落布局和公共墓地均发生了分化现象。

  器型特征

  仰韶文化庙底沟期又称为庙底沟文化或西阴文化,虽然命名不同,但这一文化的创新性为考古学者公认。庙底沟文化的器物群为一组新颖的器物,陶器群以深腹曲壁的碗、盆为主,还有灶、釜、甑、罐、瓮、钵及小口尖底瓶等。这群器物与仰韶文化半坡期的陶器群相比,扬弃了仰韶文化半坡期的圜底盆、半圆形圜底钵、蒜头形壶、大口深腹瓮等器物。

  庙底沟文化彩陶极具自身特征,最常见的彩陶纹饰有花瓣纹、豆荚纹、回旋勾连纹、眼睛纹、网纹、窄带纹等。其中,以各种各样的花瓣纹最为常见。这些图案是在原来的半坡类型彩陶的基础上,创制出新的图案——花瓣纹等为主的图案,花瓣纹彩陶是庙底沟文化的标识之一。苏秉琦先生曾指出“菊科”和“玫瑰”花纹图案是庙底沟文化彩陶上最常见的纹饰,可能就是华族(即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

  庙底沟文化已全面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庙底沟文化的石铲数量远远多于石斧,用于收割的陶刀和石刀数量大增,而且用于耕作的石犁形制大为改观。这些都是庙底沟文化比半坡文化的生产技术大为提高的明证。

  广泛传播

  仰韶文化庙底沟期文化分布范围相当广泛,依据庙底沟文化各地的地方特征和地方特色,我们将庙底沟期的仰韶文化划分为核心区和边缘区。

  核心区以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和山西西阴村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豫西晋南和陇东地区。核心区的文化面貌相当一致,无论是陶器还是陶器外表的彩陶纹饰,几乎难以分别。

  边缘区环绕核心区分布,即有庙底沟文化的阎村类型、雕龙碑类型、龙岗寺类型、师赵村类型、杏花村类型、大司空类型和白泥窑子共七个类型。这七个类型的文化面貌不尽一致,如阎村类型常见伊川缸,雕龙碑类型带有南北文化交流的文化特点,师赵村类型开创了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的风格,至于杏花村类型、大司空类型和白泥窑子诸类型也可以见到同样风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在庙底沟文化核心区频频见到庙底沟文化的典型器物——饰花瓣纹的彩陶盆,就是在庙底沟文化边缘区的各个类型,也常常见到与核心区近似的彩陶盆,显示出庙底沟文化具有极高水准的统一性。不仅陶器群具有似曾相识的品相,在文化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也表现出相近的统一性。可以说,庙底沟文化的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各个地方类型,基本看不出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化差异。无论庙底沟文化核心区内部还是边缘区的各个类型,都存在花瓣纹图案的彩陶盆,就像一面面鲜艳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庙底沟文化的大地上。

  庙底沟文化自身强大,但对周临的考古学文化有着多元并存的开放胸怀,同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东方的大汶口文化、南方的大溪文化、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中,常常可以见到庙底沟文化彩陶因素。

  其中,大汶口文化彩陶中经常出现与庙底沟文化相类似的花瓣纹、回旋勾连纹;大溪文化彩陶高柄杯等器物中,常见有花瓣纹、交索纹、回旋勾连纹等图案;马家窑文化也可以见到深受庙底沟文化彩陶影响的花瓣纹等图案;红山文化本来距离庙底沟文化的分布地域较远,又受后冈一期文化的影响,很难清晰地看到庙底沟彩陶的影响,但流行于红山文化晚期的彩陶纹样也有庙底沟彩陶的影子。

  反过来看,在庙底沟文化的彩陶中,也可以见到上述各地同时代彩陶的因素,如在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中可以看到类似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器类(背壶)和纹样(折线纹)。这说明庙底沟文化与周临的诸考古学文化,保持着平等交流的关系,而维持交流的手段,不见武力征服的痕迹,显示出庙底沟文化对异文化采取包容态度。可见,庙底沟文化是一支极富包容性的考古学文化。

  和平色彩

  庙底沟文化彰显的和平色彩,反映为聚落和墓地不见仰韶文化后期出现的分化现象,更不见冲突或战争的遗迹。

  这从庙底沟聚落遗址和杨官寨遗址的公共墓地上得到反映。如杨官寨遗址虽然已经发掘出数百座庙底沟文化时期的墓葬,但几乎看不出墓葬之间的巨大差异。无论是墓葬大小还是随葬品多少,几乎看不出其间的显著区别,更见不到龙山时代常见的墓葬之间的大小有别。

  庙底沟文化的聚落内部和聚落与聚落之间,也看不到血雨腥风的差别,而是显示了大体平等相处的和平色彩。虽然在庙底沟文化的西坡遗址、北阳平遗址出现了面积颇大的房基,可是这些大型房屋的形制仍然是早在半坡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的大型房屋的形制格局,不能仅因为面积大就把它们视为聚落成员出现分化的证据。

  庙底沟文化的和平性,还反映在庙底沟文化的彩陶图案上。早于庙底沟文化的仰韶文化半坡期常常凸显鱼鸟相战的主题;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一改原来鱼鸟相战的习惯,倡导鱼鸟相融的主题。

  需要说明的是,同处于距今5800—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偏晚阶段的灵宝西坡墓地、崧泽文化时期的张家港东山村墓地,已经出现个别大墓随葬品中包含玉钺和随葬品较多的现象,这标志着公共墓地之间的墓葬已经出现分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文明化的开端。但这是文明起步阶段的表现,不能以此否认庙底沟文化时期尚处于文明社会的初级阶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庙底沟文化已初步具有了考古学文化最初的文明特征,可以称为庙底沟文明。庙底沟文明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明,距今已有5800—5300年。庙底沟文明之后的仰韶文化晚期,中国文明化进入加速度时期。放眼望去,此时中华大地,文明之火四处点燃。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中原地区的秦王寨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竞相登场,中国历史进入绚丽多彩的古国时代。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 作者:赵春青


相关阅读

  • 让子夏文化走向更宽阔舞台

  • 卜子夏画像。卜子夏文化园。焦作历史名人众多,卜子夏位当前列。你或许并不了解他,因为他的时代久远到2500多年前。但你一定知道“四海之内皆兄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青海机动队伍用石头特色文化完善营区政治环境

  • 为推进主题教育纵深发展,进一步加强队伍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浓厚的营区文化氛围。近日,国家消防救援局青海机动队伍立足实际、合理规划,在营区打造主题教育新阵地,在队伍中营造了“
  • 苏羊遗址见证5000多年前文化交流

  • 苏羊遗址出土的罐形鼎(视频截图)河洛地区所在的中原文化区,被考古学者誉为中国史前文化“重瓣花朵”的花心。17日晚央视播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河洛记》,围绕“兼收并
  • 将海洋渔文化“搬”到课堂里

  •   记者 王超男 通讯员 俞益佳   近日,石浦镇第一幼教集团组织教师走进中国海洋渔文化馆,探寻渔文化课程资源,带领孩子们感受家乡文化魅力。  活动中,教师们畅游海洋生态
  • 用爱画一个可爱的你

  • 常德日报记者 吴紫欣 蔡文龙 张吉桢 文/图11月20日下午3点,常德市文化馆的一间教室里,王永久正在弹奏电子琴,弹的曲子是他妻子许进华最爱的一首,叫《画你》。59岁的王永久是市文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庙底沟文明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文明

  •   目前,中外考古学、历史学界大多认为中国文明在距今约53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形成。可是,关于庙底沟文化是否已进入文明时代仍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
  • 江南春:忘掉短期热点,26条精华商业思考

  • 存量博弈时代,企业经营的主题词从“快速扩张”转变成了“穿越周期”。在这个阶段,稳定战略核心、经营品牌口碑、保证长期的生存和盈利,是企业真正要面对的长期主义考验。要做到
  • 7天救治50例!烟台市120提醒谨防一氧化碳中毒

  • 11月20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张苹 通讯员 吴明顺 张晴)立冬以后,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取暖季来临,没有接入集中供暖的家庭大多通过自烧煤炉、燃气等形式取暖,在给室内带来温暖的同时,也
  • 技术世界边缘的“阿米什人”

  •   美国中部平原辽阔而荒芜,沿着63号公路从哥伦比亚一路向南160英里,路边偶尔经过的黑色马车和消失的手机信号提醒笔者,阿米什人(The Amish)的聚居地西摩(Seymour)到了。  西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