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深度调研丨再访达里雅布依

日期: 来源:天山网收集编辑:天山网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春华

  这里曾是传说中充满神秘色彩的“最后的沙漠部落”,占地约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61户1404名村民。这里曾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骨头,贫困发生率近80%。2019年9月27日,随着最后一批114户居民的搬离,身处沙漠腹地的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达里雅布依村整村搬迁至克里雅河畔的安置点。在这场为寻找更好生活而开始的漫长迁徙中,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如流淌不息的克里雅河,滋养着达里雅布依人一步步远离贫困,走进幸福。

  2019年秋天,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曾专程来到达里雅布依村采访,那时候,达里雅布依村刚刚搬到新的安置点。时隔四年,记者再次来到这里,看“一步跨千年”的达里雅布依村在“搬得出”之后,如何“稳得住”“能致富”。

达里雅布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貌。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加木布拉提·马那尔别克摄

  8月21日,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朵朵灰白的骆驼刺如黄褐色画布上勾勒的素描,相间其中的绿色,是画布上吸睛的点翠。一个个高矮不一的沙丘上,挺立着一棵棵千姿百态的胡杨,顶端淡淡一层洒金。

  从老村出发近四个小时,跟了图迪·木萨7年的丰田越野车还在沙海中闪转腾挪。车窗外不时有笆子房出现,很快又淡出视线。车子在一声声低吼中冲上起伏的沙丘,再落地时,记者感受到仿佛飞机在空中突然下降时的震颤。

  终于,翻过最后一个沙丘,达里雅布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那片蓝瓦白墙的二层小楼跃入眼前。

  “看,这是我的家,达里雅布依新村。”一路沉默寡言的图迪,望着挡风玻璃前方,笑了。

跨越

  走进帕提古丽的家,只见牡丹“盛放”的地毯上,冰箱、空调一应俱全。厨房里的煤气灶上,深蓝色的火焰舔着珐琅锅锅底。

俯瞰达里雅布依老村。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加木布拉提·马那尔别克摄

  眼前没有阳光透过屋顶射进来的点点光束,耳边没有风吹过时干芦苇窸窸窣窣的响动,8月22日清晨,帕提古丽·阿吾拉从睡梦中醒来,在新村寂静的卧室里,片刻恍惚将她的记忆带回到150多公里外的老村。

  黄沙铺地,村民们住的是红柳搭成的笆子房,太阳一落山就停电,打电话要去大队部附近信号好一点的地方……2016年,央视《地理·中国》栏目摄制组从于田县城出发,走了一天一夜,才到达达里雅布依。

  “现在一到晚上,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路上也亮堂堂的,还能听到电视机里传出的音乐声。”记者走进帕提古丽的家,只见牡丹“盛放”的地毯上,冰箱、空调一应俱全。“这些电器都是我去县城买的,柏油马路直通县城,一个小时就到了。”帕提古丽说。

  通电、通路、通水、通光缆、通电视,有学校、卫生室、文体活动室、休闲广场、超市、社区服务中心、文化长廊——在实现“五通七有”的新村,达里雅布依结束了无通信信号、无长明电,居民饮用河水、就医难、上学难的历史。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不仅是群众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建。

  “达里雅布依原来都是笆子房,很多人连门锁都没见过,更别说新村家家户户都有铁皮门了!”时任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书记的贾存鹏,向记者回忆村民刚搬来时的场景:不会使用钥匙,门把手常常被掰断;没有带钥匙的习惯,村民把窗户卸了,翻进新房;不会使用煤气灶,村民就在门前垒个灶做饭;控制不好煤气灶的火候,巷道里常飘来一股股煳味……

  一到饭点,达里雅布依村党支部书记吾杰来木汗·买吐送和村干部哪里有煳味,就往哪里跑。

  一步跨千年。达里雅布依人与现代文明生活的接轨,是从学习如何拧开煤气灶的阀门开始。

  “我们把煤气灶、铁皮门抬到广场上,仔细讲解使用方法。村民们看到从未见过的铁门,旋转按钮就会冒火的炉子,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忘了合!”回忆起新村开的第一个现场会,吾杰来木汗笑得直抹眼泪。

  走进达里雅布依乡中心小学宽敞的教室,语文老师热依汗古丽·麦麦提明正在熟练地使用“班班通”为孩子们播放视频。四年前,记者在达里雅布依采访时,热依汗古丽刚刚学会用“班班通”,“现在‘班班通’里的课件和素材,比四年前丰富了,许多名校老师的课件,我们都能共享。”

达里雅布依乡中心小学,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加木布拉提·马那尔别克摄

  与学校隔一条马路的于田县医共体总院达里雅布依乡分院里,巴克·如孜如期来做中医理疗,“这里有6种以上的理疗服务,能做检查的项目越来越多,我腿疼的毛病缓解了不少,不用经常往县城跑。”

  回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参加美食节的场景,帕提古丽哭笑不得,“16个妇女,齐刷刷地做了16个大小不一的库麦其(俗称‘沙漠烤饼’)。没办法,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我们只会做库麦其和馕,不像现在,餐桌这么丰富。”

  从大漠深处走来的达里雅布依人,终于在新村迈向现代文明生活。

寻径

  麦麦提艾沙擦了擦脚上的新款运动鞋说:“现在还没到挖大芸的时候,内蒙古、广东的老板就坐飞机来了,晚上我得带他们去尝尝达里雅布依的羊肉。”

  挪出穷窝的达里雅布依人,用上了长明电,学会了使用煤气灶,但收入从哪来?怎样才能让村民们“稳得住”“能致富”?达里雅布依在新的地理坐标上,一步步寻找着子孙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8月23日,又到了给大芸浇水的日子。

  摩托车越过连绵起伏的沙丘,进入一人高的梭梭林没多久,麦麦提艾沙·吾布力在一条黑色的水管前踩下刹车。

  从滴灌带跳跃而出的水珠钻进梭梭根部的沙土,浇灌着达里雅布依人的新希望——荒漠肉苁蓉。

  “现在新村老村有1.2万亩大芸,9月份就该挖了,按照去年一公斤40多元的行情,今年估计能卖不少钱。”世代种植的肉苁蓉,麦麦提艾沙叫它大芸。

  新疆沙漠面积占全国沙漠面积60%以上,自上世纪70年代起开展的大规模防沙治沙、植树造林行动,使这里的林业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于田县,很早就发展沙产业,肉苁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老村家家户户种植的苦大芸,在红柳根部接种,学名管花肉苁蓉,当年种红柳第二年接种第三年见效第四年丰产,周期长;甜大芸,在梭梭根部接种,学名荒漠肉苁蓉,当年种植当年接种第二年见效第三年丰产,周期短。

  要在新村发展大芸产业,是否还要走老路?

  研究肉苁蓉30余年,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屠鹏飞是于田县的常客,“于田县是全国少有的同时能种两种肉苁蓉的地区。管花肉苁蓉与荒漠肉苁蓉各有优势,荒漠肉苁蓉的寡糖类、多元醇、甜菜碱等含量比管花肉苁蓉高,在润肠通便方面效果更佳。”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荒漠肉苁蓉位列其中,这让达里雅布依人看到了商机。

  达里雅布依乡决定以市场为导向,成立大芸合作社,在新村大面积种植荒漠肉苁蓉。

  为了让村民尽快掌握梭梭种植方法,乡党委把于田县加依乡种植能手请到地里。可发到手里干巴巴、还没筷子粗的梭梭苗,让村民们心里直犯嘀咕。

  “这个柴火棍能变绿吗?”

  “梭梭根上真能种出大芸?”

  看着干部们起早贪黑的背影,村民们硬着头皮,把一根根梭梭苗插进沙漠。

  当年7月,300多亩试种的梭梭绿意渐浓,半颗心装进肚子里的村民,又开始接种大芸。

  “刚种上的那个月,我隔三岔五就拿根棍子在大芸接种的地方挖挖,不放心呀,就怕它长不出来!”麦麦提艾沙俯下身,熟练地为一处漏水的滴灌带更换滴灌头。

  2021年春天,大芸丰收了!看着一辆辆装满大芸的货车浩浩荡荡向县城驶去,一些原本观望的村民主动找到合作社,希望能种大芸。当年,于田县发改委下达2000亩滴灌的以工代赈项目,100多名村民干了三个月,不仅每人挣了1万余元,还为大芸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基础。

  “以前家家户户零散种植,大芸质量好的好,坏的坏,也卖不上价钱。现在有人专门管理,浇水、养护都及时,大芸质量好了,销路不用愁。”麦麦提艾沙说。

  记者眼前的麦麦提艾沙,已不再是四年前那个一句国家通用语言也不会说的牧民,更像熟稔“生意经”的商人。

  于田县还在达里雅布依推广和田羊养殖,打造和田羊品牌。偏远的地理位置和传统绿色的养殖方式,为纯种和田羊的繁育提供了条件。如今,达里雅布依村和田羊存栏数由2019年的2.5万只增加到2023年的3.5万只。

  “羊嘛,还是那些羊,放羊的人不一样了!”阿布都拉·赛迪辗转于老村各个草场间,观察羊群生长情况。

  质的飞跃,往往是从知识的积累开始的。8月24日,于田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又下乡给村民讲解和田羊的疫病防治、饲草料存储等知识。

  阿布都拉说,政府不仅把技术送到家门口,他还经常去于田县技工学校参加养殖技术培训。

  “换季时,要特别注意羊活动和进食的情况”“不能等羊生病了再去治,有些病很早就能发现苗头”……说起科学养羊,以前只知道早晚数一数羊的阿布都拉头头是道。

重生

  “乔帕汗奶奶咖啡厅”“肉孜奶奶别院民宿”“亚库甫大叔民屋”“曼祖开姐姐小屋”……老村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找到了生命延续的意义,也为新村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8月24日,天还没亮,“沙漠守望者”旅游专业合作社员工阿斯娅姆·艾麦尔已在厨房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一会儿游客要出发去老村,早餐要提前准备好。”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金色季节到了,达里雅布依旅游旺季也来了。阿斯娅姆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依旧精神头十足,“搁在四年前,谁能想到我们也能吃上‘旅游饭’?达里雅布依还能成为3A级旅游景区?”

  “对探险爱好者来说,达里雅布依作为最后被发现的原始村落充满了神秘,有强烈的吸引力,是天然的探险旅游精品目的地。”中国探险协会副秘书长蒋琬文说,中国探险协会与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2022—2023跨年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活动”,在新浪微博发起的与达里雅布依相关话题,收获了一个多亿的传播量。

  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达里雅布依,搬出老村的达里雅布依人,也开始审视那个他们曾经世代生活的地方。

  每当听到于田县来了旅游专家,达里雅布依乡乡村振兴办干部雷振彬就到处托关系打听专家行踪,甚至去县政府门口堵。请专家来调研,和高校合作……达里雅布依发展旅游的思路逐渐清晰。曾经在村民眼里的“劣势”如今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最后的沙漠部落”原生态的自然人文景观正是一笔宝贵的旅游资源。

  “最大限度保护老村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沙漠探险等高端特色旅游!”乡党委达成共识。

  “虽然人搬走了,但为了不让洪水淹了老房子,每年克里雅河涨水时,乡里和村里的干部都要带人赶到老村抗洪。”在麦提斯里木·阿卜杜拉有关克里雅河的记忆中,不仅有炎炎夏日跳入河水时感受到的清凉,还有洪水来袭时,人们肩扛坎土曼、用独轮车推着沙袋去河边抗洪时壮观的场面。“2021年,我买了挖掘机,发洪水时能及时堵住缺口,还能帮村民将洪水引进草场,灌溉植被。”

  “达里雅布依已成为于田旅游一张叫得响的名片,很多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于田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文磊说。

  2021年,于田县文旅局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北京一家文旅企业,打造达里雅布依旅游景区。于田县乡村振兴局投入500余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将新村200户居民家中的产业房作为民宿进行标准化客房改造。

  具有民族特色的游客集散中心、安装了充电桩的汽车服务区……完善高端探险旅游产业链,让游客留得下,老村民宿和店铺也紧紧围绕目标人群打造。

  “乔帕汗奶奶咖啡厅”“亚库甫大叔民屋”……在老村,记者四年前看到的乡政府周边那十几户人家和简陋的商店、饭馆,如今已得到修缮,还挂上了刻着时髦店名的木质牌匾。迁出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促增收的达里雅布依探索,正在由设想变为现实。

  2022年,达里雅布依古村落探秘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来自于田县文旅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达里雅布依景区接待游客3053人次,旅游接待收入29.008万元。

  数字的背后,是搬迁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

  加入旅游合作社的库尔班·买买提夫妻俩,在老村民宿邀请重庆游客一起体验制作库麦其。他们靠管理民宿,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新村汽车服务区,“90后”的艾沙·买买提熟练地用高压枪清理着游客车辆的空气滤芯。靠着修车的手艺,他在家门口就有了不错的收入;作为老村曾经唯一的司机,图迪买了新车往返于老村和新村之间,遇到游客包车,一个来回就能挣1000余元,他还时常被邀请做探险车队向导。

  河北越野团队“野行小分队”领队黄栋梁,曾带队去过库木塔格沙漠、腾格里沙漠,却从没有哪个地方,像达里雅布依这样让他印象深刻。“克里雅河沿途的胡杨林千姿百态,偶尔还能看到淳朴的牧羊人和草场上撒欢的羊群,部分路段因为沙丘起伏连绵有很好的越野驾驶体验。这一趟很值。”黄栋梁说。

  在老村,记者看到一面印有“野行小分队”字样的崭新旗帜,钉在那面贴满了全国各地越野探险车队队旗的土墙上。

  蒋琬文告诉记者,由中国探险协会策划推出的“保护文化多样性公益计划”,第一个样板就是达里雅布依,希望从这里开始,凝聚合力打造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样本,让达里雅布依得到更广泛传播。

  老村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找到了生命延续的意义,也为新村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进厂

  巴拉提在工位上熟练地使用蒸汽熨烫机,照着台面上的标准线,对折、熨烫、悬挂,动作行云流水。

  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的达里雅布依人来说,逐步能致富是搬得出的动力,也是稳得住的依托。解决就业问题就是搬迁群众稳得住的关键。

  要让世世代代靠放羊、种大芸为生的达里雅布依人走上岗位,实现就业,谈何容易?

  为了鼓励村民走出去,乡村两级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动员村里705个劳动力参加了于田县技工学校组织的养殖、电焊、泥瓦工等培训。

  8月27日,在距新村100多公里的于田县天津工业园区新大成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巴拉提·买提送熟练地使用蒸汽熨烫机。刚入职时,师傅于拥军为帮助其尽快上手而画在台面上的标准线,还清晰可见。

  “于师傅手把手地教我,工厂实行计件制,干得多,拿得多,现在我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在3000元左右。”照着台布上的标准线,对折、熨烫、悬挂,巴拉提的动作行云流水。

  达里雅布依实现整村搬迁的那一年,巴拉提刚刚23岁。听说园区企业招工,他报了名。

  巴拉提在企业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老师是班组长。培训合格后,巴拉提进厂了,达里雅布依乡干部张小东经常往车间跑。巴拉提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有限,张小东协调企业调来了工作时间长、有经验的于拥军当他的师傅。巴拉提所在的拼装车间,每一道工序都对员工有不同的要求,在张小东的协调下,他接连换了两个岗,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位。

  巴拉提前不久把母亲接到园区的安置房,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看到原本内向的儿子变得爱说爱笑,生活环境也像城里一样好,这个曾经一把鼻涕一把泪、不愿让儿子离开家的母亲,把心放到了肚子里。

  家里老人生病了,外出务工的村民一时半会赶不回去,张小东通知村干部去照料;新员工还没上岗,张小东就忙着为他们购置生活用品;遇到夫妻俩一起来园区就业,张小东还张罗着为他们装修园区分配的安置房……

  尝到甜头的村民主动成为引领达里雅布依风气之先者。

  新村宽阔的广场上,升国旗仪式结束后,刚刚从湖北黄冈回到达里雅布依的艾力瓦尔·买提热依木,从村干部手中接过话筒。

  “在朋友的介绍下,四年前我去湖北黄冈务工。妈妈对我说,留在达里雅布依种大芸照样能生活,但我想出去看看。”艾力瓦尔讲述着自己外出务工的经历,“我在家具厂包沙发,一个月5000元收入。这次回来,我准备给家里买辆二手车。”

  充满羡慕的眼神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照亮了艾力瓦尔自信的脸庞。

  2022年达里雅布依村人口工资性收入10520.33元,较2019年增加2.94倍,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基本实现了1人以上就业目标。

  “就业,不仅让达里雅布依人更富足了,也增强了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达里雅布依乡党委书记林思阳说。

嬗变

  达里雅布依人的改变,也悄然发生着。就像破茧而出的蝴蝶,张开美丽的翅膀,振翅而飞。

  8月27日,依里木江·奴日起得比往常要早很多。“今天是星期天,村里去于田县的人肯定多。”他把那辆红白相间的线路车里里外外擦得干干净净。

  达里雅布依整村搬迁不久,村民们主要从县城购买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如今,微波炉、烤箱等小家电,成了后备箱的“常客”。

  车刚刚停到上客点,一个娇小的身影一闪身就坐在了副驾驶的位置上。

  “哎!阿瓦罕,你不是上周才去过县城嘛!”依里木江调侃道。

  身着白底红花连衣裙的阿瓦罕·依布拉音眼珠一转:“下周三村里有人要结婚,我要去县城进点货!”

  在县城进了货返回新村后,记者跟着阿瓦罕走进她的靓发屋。欧美范儿、港台风的发型模特图片贴满了墙壁,衣架上悬挂着的婚纱、晚礼服款式新颖,化妆品、美发用品摆满了货架。

  阿瓦罕告诉记者,以前,达里雅布依的婚礼没有婚纱,新娘顶多穿一件颜色鲜亮点的衣服。遇到节庆活动,一支口红大家轮着用。

  “现在不一样了,城里流行什么色号,我就得赶紧去进货。”阿瓦罕说,要留住客人还要靠技术。只要县里有美容美发培训,阿瓦罕关了门去参加。最远的一堂课,她跑去了和田市。

  “不仅要比谁挣的工资高,还要比谁的工作干得更好。新时代的达里雅布依妇女谁也不甘落后。”达里雅布依乡乡长热孜宛古丽·穆塔里甫说。

  广场上,麦图荪·麦斯迪克球杆挥舞间,麦热球迅速移位。

  “达里雅布依麦热球队在于田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拿了两个第一。在新村,广场、马路甚至自己院子都是我们的训练场,争取再拿个第一!”麦图荪说。

  夜市上,活跃着一支文艺小分队。

  “每次回家我们都会参加村里组织的各种活动。春节扭秧歌,古尔邦节跳民族舞,只要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忙得不亦乐乎。”大学生努尔曼·玉苏普说。

  观众席中,买提库尔班·托胡提老人看得津津有味。2022年,以他为拍摄对象的作品《告别漠心的“泡子老汉”》入展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如今的买提库尔班,洁白的衬衫,干净红润的面庞,早已找不到镜头中那个面色黝黑的大漠老汉踪影,“去年,铁路修到了县城,村里组织十几个老人坐着火车游和田,变化太大了!60多年前,库尔班·吐鲁木要骑着毛驴上北京去看毛主席,现在我们于田有了自己的机场、铁路也通了,有机会我也想去北京看看。”

  达里雅布依人的人生,如同一场麦热球比赛,上半场在草场追着羊儿跑;下半场在新村,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在园区务工的巴拉提要和三年前在工作中认识的女孩结婚了,乡干部们忙着帮他张罗新房。他打算婚礼后带着母亲和妻子,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加入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库尔班又接待了一批四川游客。当游客拿出相机,邀请他看照片时,上六年级的儿子也凑了过来:“这是成都,《春夜喜雨》中的锦官城,长大了我想去那里上大学。”

  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帕提古丽在院落里踮起脚尖,将成熟的蜀葵花种子小心翼翼地收入袋中,等待来年的春天再播种。

  对达里雅布依同样充满期待的,还有四年前记者采访过的库尔班罕·买提肉孜。这位从达里雅布依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考上了事业编制。2021年,她主动报名,作为下沉干部又回到了家乡,“我见证了达里雅布依翻天覆地的变化,坚信她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再访达里雅布依,我们记录着这个新村的四年之变,见证着她从最难啃的骨头,嬗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样板,也收获着达里雅布依人的期盼和幸福。克里雅河奔流不息,达里雅布依人奔向美好生活的步履一刻不停。


相关阅读

  • “小病不出村” 这个乡卫生院是怎么做到的?

  •    设想一下,你在家刷着手机,突然身体感到不适,怎么办?莫慌!此时你只需要打一通电话,5分钟后,乡卫生院的村医就会骑着摩托车“噔噔噔”地来接你。之后,你会被安置到病房,得到妥善照
  • 达村第一个大学生的“出走”与“归来”

  •   库尔班罕·买提肉孜是达里雅布依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对于世代居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人而言,从村里走出一个大学生实属不易,这也让库尔班罕成为了“全村人的希望”
  • 遇见新疆的“曲棍球”——麦热球

  •   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有一种传统民间运动项目——麦热球,类似于现代的曲棍球,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游戏规则简单,强对抗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参
  • 望谟王母新城:多元双语调解 助推矛盾化解

  • 在望谟县王母新城警务站“多元双语调解室”里,不仅有当事人和民警,还有专业的调解人员,在调解每一个矛盾纠纷中把公安的“温度”转化为群众的“微笑”,使双语调解成为警务站连接
  • 乡村合作社 走出增效路

  •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  在于田县阿热勒乡夏玛勒巴格村,有这样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它生产于田玫瑰、核桃、大枣、葡萄、肉苁蓉、黄金果、香菇、甜瓜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深度调研丨再访达里雅布依

  •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春华  这里曾是传说中充满神秘色彩的“最后的沙漠部落”,占地约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61户1404名村民。这里曾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骨头,贫
  • 这5类网暴情形,从重处罚!

  • 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意见共20条,包括明确网络暴力的罪名适用规则,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处理规
  • 莱阳市参加全国矿山安全生产紧急视频会议

  • 9月25日,莱阳市应急管理局组织辖区非煤矿山企业参加学习全国矿山安全生产紧急视频会议。此会议以9月24日上午贵州盘州一煤矿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事故起因、
  • 10月4场金秋专场 招聘会“郑”等你来

  • 记者从郑州农管中心获悉,10月10日开始,郑州农管中心将针对青年人才、应往届毕业生、离校未就业者开展4场招聘会活动。4场招聘会活动安排:10月10日(周二)郑州市名企金秋招聘月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