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宜昌科技系统紧紧抓住创新投入“牛鼻子”,全面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创新”工作布局,稳步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月7日下午,湖北省科技厅召开2023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宜昌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危爱民发言表示,预计宜昌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将突破1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将突破1000亿。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超17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93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28.13亿元,占GDP比重为2.55%。
2022年,宜昌市科技局党政重视高位推进。宜昌市委先后召开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科技创新工作专题调度会议,研究部署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坚持大员上阵、高位推动,时任副省长、市委书记王立关心支持科技创新工作,3次深入一线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调研,现场办公解决问题,7次就科技创新相关工作进行指示批示。马泽江市长多次深入新型研发平台专题调研科技创新工作。坚持制度保障、精准调度,分管领导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正英、市政府一级巡视员王应华坚持定期安排科技创新工作,一月一主题开展工作调度,5月6日、6月29日、7月15日、8月15日分别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月调度会,适时调度重点工作。10月,总结调度年终冲刺“结硬帐”,超前谋划2023年工作重点。12月,组织全市科技系统干部深入一线,鼓励先进争先进,督促后进补短板,强化市县联动“一盘棋”。依托“科技创新任务管理系统”,常态化调度重点工作任务263项。全市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一是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全年累计争取国家、省级科技资金1.47亿元,三峡实验室、兴发集团获批全国唯一两项与磷产业相关国家专项,争取资金4578万元,安谱仪器创新平台获批国家重大专项1939万元,创单个项目争取国家级项目资金额度之最。二是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作用。全年宜昌市本级财政安排科技资金8101万元,前资助资金1205万元,后补助资金5855万元,专项资金1041万元,同时,争取省、市县三级专项资金4000万元支持三峡实验室建设。切实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投入方式,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产业链龙头企业、重点研发平台建设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撬动作用。三是引导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宜昌市建有市级以上各类创新研发平台670家,各企业依托平台建设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奥美医疗研发投入是过去五年的总和。兴发集团年内累计完成研发投入6.3亿元,开展技术创新项目67项,部分攻关项目具备冲刺国家、省科技创新奖励的竞争力。人福药业全年开展科研项目282个,总金额5.6亿元。宜化集团开展科研项目35个,总金额4.82亿元。安琪集团投入5.54亿元实施研发项目125个。
加速构建区域科创高地。扎实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构建“一区一圈一城”创新空间。打造以三峡实验室为引领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三峡实验室投资6.6亿元实施重点科研项目145项,重点开展微电子关键化学品、磷基高端化学品、磷石膏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安琪酵母与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重组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已正式获批。推动高企提质增效。充分发挥“财政科技创新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实施规上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改变规上工业企业重生产、轻研发现状。协同发改、经信、统计等部门,围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应用数字技术、中小企业运用新技术,对行业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开展企校联合创新,实施成果转化,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持续做大高新产值。通过努力,宜昌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速在连续5个季度回落后首次上升,预计占GDP的比重全年将超20%,创历史最好水平。联合经信部门开展“尖刀”技术攻关,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以大创新为大发展劈山开路。引导各县市区建立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建立定期研判分析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全域创新呈现新亮点,宜都获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枝江、当阳获批省级创新型县市。枝江、当阳经开区成功升格为省级高新区。加速推动“宜荆荆”都市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谋划差异化科技项目190项。12月13日,宜昌市召开了宜荆荆都市圈人才发展联盟第一次会议,发布了《宜荆荆都市圈人才发展联盟组建方案》,合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深化央地合作,总投资近百亿元的三峡集团宜昌科创园即将落地,聚数字经济、氢能高效利用、低碳化交通、绿色装备制造等科技创新领域,打造相关原创技术策源地。
构建优势创新人才团队。探索在新型研发平台开展知识产权入股试点和科技人才评价等改革试点,破除科研经费和项目“吃大锅饭”的分配机制,促成科技创新人才供需对接。一是对外加大人才招引,充分利用新型研发平台提供高质量人才岗位供给。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池汝安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三峡实验室建设,11名院士、专家把脉坐诊,全年面向全球引进研发人员128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102人。二是对内加大本土领军人才团队培养。安琪生物研究院、人福药业、安谱仪器、东土科技等龙头企业全年新招引研发人员近300人,其中博士18人,硕士193人。推荐1人入选国家科技人才引导计划,15人入选省级人才工程。三是加大从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加快“1+4”人才新政落实落地,出台《宜昌科技创新人才专项引育行动计划》,全年认定各类科技人才超3000人,科技部门引进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达71.76%,全市第一。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推行省内外高校研究生来宜开展“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双导师联合培养。安琪集团与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了研究生实习基地,为安琪输送人才31人。三峡大学信息学院引进博士12人,是过去10年的总和。遴选市级“双创战略团队”30个,预计2022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可达34000人,占从业人员比重可达15%。
“2023年,宜昌市科技系统将推动科技、人才、创新、全面从严治党“四为”联动,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力争2023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22年基础上再提升,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60亿元以上。并重点抓好创新投入管理、创新平台能力提升、重点研发项目攻关、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和构建优势创新团队等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危爱民说。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郑莉莉 任文 张宇驰
通讯员:朱勇进 冯星星
编辑:陈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