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以“龙”命名的山、有以“龙”为名的水,还有“吃龙食”“敲龙头”等仪式……在淮畔珠城——蚌埠,龙文化源远流长,处处都藏着丰富的龙元素。
地名是反映社会历史的“化石”,透过地名,可以观察到绚丽多姿的人类文化。地名里的龙元素,彰显了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祥瑞的代表。蚌埠民俗专家冯淮南介绍说,蚌埠有多个地名都隐隐与“龙”有关。有的从字面上看不出来,但追溯历史会发现其中隐藏的龙元素。
龙子湖有龙气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提到和龙有关的地名,蚌埠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龙子湖”。龙子湖名称的由来,虽然有着版本不一的传说,但龙子湖一直被本地人认为是有灵气的。
夜幕下的龙子湖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龙往往象征帝王。有一个版本认为,“龙子湖”名字的来历和朱元璋有关。传说朱元璋少年时在湖上划船,掉下撑竿,化龙升天,此湖故名“龙子湖”。
也有说法是,蚌埠龙子湖景区坐落于蚌埠东部曹山和雪华山中间,呈现出两山夹一湖的与众不同园林景观。湖区三面望山,山水相守,湖东岸有曹山、白石山,连绵波动如龙,别称“双龙山”,湖南面有大小九条水渠,是龙子湖起源地,因此,龙子湖最早就被称为“九龙水汇注而成”的“龙子河”,下游每逢遇丰水季节,成为湖面,故后人称“龙子湖”。
龙子湖边上中国南北分界标志。
曹山曾叫“双龙山”
冯淮南查阅过大量史料发现,蚌埠本地人熟知的曹山,也与“龙”有关。这座山曾被称“双龙山”,位于蚌埠市东部龙子湖区境内,因三国时曹操曾驻军于此而得名。山分南北两峰,北峰海拔105.3米,南峰海拔63.3米,山的南麓有明朝东瓯王汤和墓,山西坡有凉亭、茶社、银河落天一景等园林建筑。因北峰临水西坡裸露青石两条,形似“双龙”,当地人又称“双龙山”。也有传言,这里曾流传过“双龙行雨”的故事,所以被百姓称为“双龙山”。
曹山上的汤和墓。(资料图片)
长淮卫得名苏轼与龙“有缘”
蚌埠东部的长淮卫镇,在隋唐时期是淮河的水中之洲。多质轻色白的细沙,一遇风起,便成团飞舞,故称为粉团洲。
粉团洲更名为长淮卫居然与大文豪苏轼有关。苏轼三十六岁时去杭州,乘船沿淮而下,路经粉团洲,触景生情,吟出了“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的诗句。诗人在此处发挥了浪漫的想象,在雪中穿越淮河时,于十里长堤上,看见雪龙蜿蜒盘旋。
长淮卫镇上的老树古宅。(资料图片)
明初,皇帝朱元璋在凤阳建中都城,定粉团洲为中都八卫之一,觉得苏轼的诗句有祥瑞之兆。于是,依从他的诗句,将粉团洲改名为长淮卫。从此,长淮卫一名沿用至今。
冯淮南说,过年时,蚌埠还有些民间手艺人,喜欢用吹糖、画糖的方式做出栩栩如生的龙形糖,相比其他属相的糖,龙形糖更大,对孩子更有吸引力。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不论是哪一个属相的年份,在蚌埠,总都有一些与龙有关的活动,盛大热闹的舞龙、边歌边舞的“划龙船”、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剃龙头”等,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来源:蚌埠日报 作者:陈瑶 责任编辑:于英利 陈宇 张培根 编辑:周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