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照
每个区域的大集各有特点
临近春节,人潮涌动
大集们更是争奇斗艳、花样百出
不仅让人们痛快儿的“逛吃买”
还能饱览地道的民俗文化盛宴
腊月二十一
记者来到了日照市莒县夏庄大集
看到了周姑戏、过门笺
柴烧杯、黑陶等非遗产品
将本地浓郁的民俗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非遗+大集”的奇妙组合
不仅让节日氛围更加浓厚
也让非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走进夏庄大集,熙熙攘攘、嘈嘈切切的叫卖声、还价声中,有一道声音很是独特。咿咿呀呀的戏曲韵调,伴以土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的烘托配合,让人远远听到就心生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循着声音而入,周姑戏的演出现场呈现眼前。戏台前已经围了不少人群,男女老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戏台上,一道道韵味儿十足、专业精彩的戏曲盛宴接连呈现,让前来赶集的人过足了戏瘾,也体会到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大集上演唱的是莒地的地方戏曲——周姑戏,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于2009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莒县也成为该戏种的代表性传承保护地。
周姑戏唱腔以临朐地方语音为基调,原始古朴,跳跃性强,大起大落,口语化浓,唱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具地方特征。题材也大多来自民间传说、乡风民情、伦理道德等,音乐婉转且直白,唱辞风趣而幽默,在农村一带很受欢迎。
大集上演出的《家长理不短》《丈母娘听墙根》等剧目,都是各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让人听着倍感亲切。
除了周姑戏外,夏庄大集上的非遗产品也很受欢迎,吸引了众多赶集人前来围观购买。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贴上过门笺是莒县本地的传统习俗。据了解,莒县过门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宝贵文化财富。
在夏庄大集一角的过门笺摊位上,日照市级非遗传承人来逢强一刀一笔刻制着手里的过门笺,神态专注、刀法细腻,不一会儿,一张张构图精美、色彩鲜明的过门笺就诞生了。
“锦上添花、福禄寿禧、竹报平安、年年有余、鸿福临门……”吉祥的新春贺词,加上鲜艳明快的用色,过门笺最适合新年热烈喜庆的氛围,是日照莒地人心中特别的年味。正如周边的村民刘金华说的那样——“贴上过门笺,那才叫过年呐!”
在大集的另一处,柴烧杯的展架前也围着不少人好奇观察。柴烧是陶瓷最古老的窑烧方式,以木材为主要燃料,烧窑难度非常高,也因此,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制作、独一无二,样式精美独特、色泽朴拙敦厚,蕴含着古老的莒文化内涵,带给人们更多的艺术享受。
过新年,气氛担当一定是红红火火、喜气洋洋的春联了。与其他大集不同的是,夏庄大集上设置了手写春联的摊位,在挥毫泼墨间将祝福与期盼融入其中,过年贴在家里更有寓意、更有温度。
看的听的都有了,在夏庄大集上,吃的喝的自然也少不了。日照人将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各类面食自然占据日常三餐的大部分空间。现场制作的莒县大饼是大集上的特色,口感劲道,越嚼越香,需要手艺人用不小的力道才能揉捻出这种口感。
刚出炉的油饼,热腾腾、油润润,来上几块钱的边逛边吃,碳水在口腔中嚼碎研磨迸发出的麦香味,会让人感到无比幸福!
还有糖炒栗子、豆腐脑、炸油条等,做好的美食堆叠起来,视觉冲击力强,也更惹人馋。
大集上的图景就是生活的切面
在蒸腾的热气、缭绕的烟火、喧嚣的人海中
展现真切的、落地的幸福
非遗文化也融入其中
参与到热热闹闹的生活中去
获得传承与推广的无限可能
你家那边的大集有什么特色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