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防患未然

日期: 来源:华夏文化促进会收集编辑:华夏文化促进会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王鉴绘制《防患未然孙思邈》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庚子春再咏中医并怀孙思邈五绝

易道言忧患,

筹谋在隐然。

上医治未病,

运气实通玄。

黄德劲先生诗评:

如何看待中医药?且看权威的讲述: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

“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

“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不仅如此,中医药的治病方法,还被广泛地应用在治国理政中:

“治好长江之病还是用老中医的办法,追根溯源、分类施策。开展生态大普查,系统梳理隐患和风险,对母亲河做一个大体检。祛风驱寒、舒筋活血、通络经脉,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改革也要辨证论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都能够发挥最大功能。”

“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互联互通让亚太经济血脉更加通畅。”

……

彬宇先生《庚子春再咏中医五绝》之核心,便是中医智慧里的“治未病”。而药王孙思邈,正是“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典型代表。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孙思邈自幼多病,立志学医。青年时期开始行医乡里,医德崇高,深受尊敬。605年——618年间,游学四川,后隐于终南山炼丹。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673年时任承务郎,执掌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次年,因病辞谢。于多年临床实践中,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晚年还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谨以“神奇药王”“千金之方”“大医前知”三方面,略析彬宇先生五绝。

神奇药王

“易道言忧患,筹谋在隐然。”言简意赅,辞约旨丰焉!一则,医道与易道,何曾或离?再则,抉幽发微,防患未然,易之大道存也。“夫易,明其既往而察其将来,显其微而阐其幽”,“履霜,坚冰至”,“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彬宇先生曾有论述——

《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易》为吾国吾族文化之源,中医乃吾民族文化之系,二者关系以为何?唐人逊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乃言易之于医具其指导意。明人张景岳复言:“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必多有发挥。医易相通,相得益彰。可见一斑。

而这第一句诗,把易医并列起来,其实是表达了孙思邈的一句名言:“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医。”

“药王”孙思邈,无疑是医易兼通的。先言其医。

西魏大统七年(541),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因幼年时多患疾病,耗尽家财,切身体会到病人的疾苦,于是不考功名,不图仕进,立志从医。他勤奋读书,天资聪颖,七岁时就认识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

据《旧唐书》记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见面之后,称其为“圣童”。十八岁时,孙思邈就开始免费给四邻八乡的父老乡亲们看病,很多无钱求医的病人都因此得益。不但如此,他还悉心研读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北周权臣杨坚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但他无意仕途功名,坚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为了逃避征召,后来他隐居太白山,四处寻觅药方,研究草药性能,着手编撰医书。

孙思邈淡泊名利,敝屣荣华,拥有极为高尚的医德。凡是来求医问诊者,在他眼中并无贵贱贫富之分,也不因华夷愚智等差别另眼相看,而是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他最早重视妇幼保健问题,首创妇科、儿科,著作中有《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并置于卷首,以示格外重视。

孙思邈尊重生命,宣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所以将自己的医书定名为《千金方》和《千金翼方》。另外,相传他还著有《千金髓方》《千金月令》《千金养生论》等著作。这些皇皇巨著,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传统医学宝库。

孙思邈还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养生学家,对于食疗、药疗、养性、养生、养老等问题,第一次做了精辟而详实的论述,造福后世,泽及百代。他本人得享一百四十一岁的高寿,有力地传佐证了他提倡的养生之道是行之有效、真实可信的。

孙思邈以儒为基,同时“善谈庄老”(见《旧唐书·本传》),“善言老子庄周”(见《新唐书·本传》),“居于嵩山修道”(见《独异志》),深究道理,炼丹修养,还撰写了不少道教著作。

85岁之前,孙思邈身处乡野,读书、修道、习医。86岁入京后的56年,应诏王室,身寓京畿,更加发挥优长。其巨大成就之取得,除了本身的天赋努力之外,还有两大不可忽视的原因:

其一,超高寿。按照通行的说法,孙思邈活了140多岁,晚年为80多年,两三倍于别人。

其二,拒荣华。荣华是好事,但也最容易腐蚀人。孙思邈63岁时,隋文帝征为国子博士;86岁时,唐太宗诏诣京师,授以爵位;118岁时,唐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132岁时,唐高宗避暑九成宫,伴驾避暑,授以承务郎直长尚药房;133岁时,上书辞疾请归,又赐以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宅。一个医生而享受如此待遇,真是皇恩隆厚,古今能有几人?不可谓不荣华到极顶。但孙思邈依然全身书气,一领青矜,不参予国事政治,不介入是非之门,守身如玉,归真返朴地著书、立说、读书、治病,直到全受全归的羽化。就是身后,也是罄室羞囊,一无遗物可以作陪葬薄殉。

如此纯净专注之人,才是“真人”,才能精研学问,终有大成。据《孙思邈评传》(干祖望著):

“药王”这个无上至尊的桂冠,没有加冕于神农、雷公、李时珍而独奉献给孙思邈,在不可思议之后又感到并不奇怪。因为孙氏自有他受之无愧的条件。他在药学领域有哪些独特贡献呢?

1.整理前人本草学,并吐故纳新。使本草学处于永葆青春的局面。

2.有许多新增的药品,如水蓼、冬葵子、龙葵、郁李仁……等,至今还属于常用药物。

3.在车前子基础上发展的车前草,在竹叶基础上发展的淡竹叶,在饴糖基础上发展的沙糖……,都为后人所乐用,直至今日。

4.胡椒、无食子、底野迦、毗黎勒、诃黎勒……等外来新药,用中医传统理论来解释,使洋为中用者树立了榜样和方法。尤其在现在中西医结合潮流里,更有其实用而深远的意义。

5.引进了化药制剂。

6.利用“丹石”的躯壳,以有益药品代替了有害药品,使有害的丹石一变而为有益的保健延年良丹。更巧妙的是这场革命是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进行,而且获得了成功,得以使药学论坛上避免了一场无谓的风暴。

7.在介绍炼服丹石的同时,并揭露了丹石的危害性。

8.创造了剧毒药逐渐加重的进服法,1300年来,不知道避免了以“致死量”丧生的多少事故。

9.以动物肝脏来治疗目疾,确立了千古定论。

10.对种药、采药、制药、用药极端负责,如:

(1)主张自采、自制及科学的贮藏。

(2)亲自实验,有效者用,无效者删。

(3)不肯轻易介绍自己没有试用过的方药。同时也不轻易否定暂时尚未明确知道有效或无效的方药。

(4)严格把持质量关,欠佳的、低效的、炮制有问题的宁可销毁,不使用于病人身上。

像他那样的业务水平,再加上那样的道德品质,而且百余年的临床经验,坚持终身,这顶“药王”桂冠不加冕于他的头上,给谁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孙思邈还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明者。

公元674年,执掌大唐药局仅仅一年的孙思邈以“年高有病”为由辞去了承务郎的职务,此后的8年时间孙思邈便一直隐居在王屋山。

孙思邈除了“大夫”这个本职工作外,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道士,而道士最愿意做的一件事就是炼丹,孙思邈也不例外。所以孙思邈除了医学著作《千金方》之外还有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著作,那就是《丹经》。

根据史学家们的研究,孙思邈在人生中的最后一年完成了堪称“丹药百科全书”的《丹经》,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这部著作没能流传下来,所以人们现在找不到这本书的完整版。

但是从蛛丝马迹中,史学家们发现,孙思邈在《丹经》中记载了人类历史中最早的火药配方!

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常识》一书中的《古代文化》章节中就曾明确指出:

“唐朝的孙思邈,最早记下了把硝石、硫磺、木炭混合在一起制成火药的配方。”这种火药的配方,即指“硫磺伏火法”,亦 称“伏火硫法”,最早见于孙思邈在唐永淳元年(公元 682 年)编著的《丹经》一书。”

而在此后发现的载有“火药”配方的书籍中,都有过“伏火硫法”和“伏火矾法”两种配方的记载”,这也间接证实了孙思邈发明火药的真实性。

而他于“易道”,同样是个中高手,非凡夫所可比。

根据《名医类证医书大全·医学源流》及《本草蒙荃·历代名医图姓氏》有“孙思邈,……洞晓天文推步”。《医学入门”·历代医学姓氏》“洞晓天文”的记载,说明孙氏对天文推步十分通晓。天文是星相占卜的基础,推步是研究“日月五星之度,昏旦节气之差”的专业学问。且看《千金方》中的展示:

《要方·风毒脚气·膏》“凡作膏,常以破除日”,《要方·胆腑·万病丸散》“破除日平旦,空腹酒服三丸”,《翼方·辟谷·服云母》“择取四时王相甲子,开除满之日”,《翼方·针灸·杂法》“须看破开日”。这四处中的“破”“除”“满”、“开”四个字,便是道教占验派中“斗建十二值日星”的学说内容。

《要方·小肠腑》“丁酉日,自至市,买远志,裹着衣中角头,还,末服之”。《要方·备急·火疮》“五月五日平旦,使四人出四方,各于五里内,采一方单木茎叶,……至九月九日午时取出”。《翼方·禁方上》:“在无人清净之处,着鲜净衣,不得令人辄见,烧众名香,正面向东,禹步三匝,勿回转。”以上都是 “趋吉”之法。

《翼方·辟谷·服水》“六甲之精”,《翼方·禁经上·禁鬼客忤气》“六甲、六丁、六丙……,”《翼方·禁经上·禁温疫时行》“六甲六乙鬼疫自出,六丙六丁知鬼始名,六戊六己疫鬼自死,六庚六辛知鬼东西,六壬六癸疫鬼自死”。这就是广为熟知的“六丁六甲”。六丁是把六十甲子中的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六个逢丁的称为六丁。六甲是把六十甲子中的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称为六甲。

《翼方·养性·养性禁忌》:“八星者:室、参、井、鬼、柳、张、房、心”。这又是二十八宿的学问。……

再看《新唐书·本传》的记载:

“密语人曰,后五十年圣人出,吾且助之”。果然后50年左右,太宗李世民执政而孙氏应召入京。

《旧唐书·本传》:

“东台侍郎孙处约,将其五子侹、儆、俊、佑、佺以谒思邈。思邈曰,俊当先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后,皆如其言。”

由此可知药王对易理研究之深也!精深的医易之学,对儒释道的兼通并蓄,必然让其成为神仙一般的人物,而有大量的神奇故事流传开来。且看两则:

《续仙传·隐化》——

(孙思邈)偶出路行,见人欲杀小青蛇,已伤出血。思邈求其人,脱衣赎而救之,以药封固,放于草间。后月余,复出行,见一白衣少年,仆马甚盛,下马迎拜思邈。谢言小弟道蒙君所救,父母欲见。而思邈每以药救人极广,闻之不以为意。少年复恳拜请,以别马载思邈,偕行如飞。到一城廓,花木正春色和媚,门庭焕赫,人物繁盛,俨若王者之居。少年延思邈入,见一人端美,白帢绛衣,侍从甚众。欣喜接谢思邈曰,深思道者,固遣儿相迎。前者小儿偶出,忽为愚人所伤,赖脱衣赎救,获全其命。感再生之恩,今面道者,荣幸足矣。俄顷,延思邈入,若宫闱。内见中年女子,领一青衣小儿出,再三拜谢思邈。言,此儿痴騃,为人伤损,赖救免害。思邈省记,尝救青蛇……留连三日,问思邈所欲?对曰,居山乐道,思真炼神,目虽所窥,心固无欲。乃以轻绡珠金,赠于思邈,坚辞不受。曰,不以此为意耶?何以相报,遂命其子取龙宫所颁药方三十首与思邈。谓曰,此真道者,可以济世救人。俄又命仆马,送思邈归山。深自为异,历试诸方,皆若神效。

不仅救了龙,还得到了龙宫的秘方,难怪如此神妙!当然这是神话传说。还有“伏虎”的故事。

1954年第四号《中华医史杂志》“唐代名医孙思邈故里调查记”:

祠前殿供着孙思邈的塑像,约有一丈高,全身镀金,像貌端正严肃,令人一看便起敬畏之心。像两旁各立着一个侍童,一个捧着药包,一个捧着药钵,像右前下方伏着一只雕塑的虎。据说孙思邈山居时,他的一只驴,出外驮药被虎吃掉了。他用符召群虎来,说道,吃驴的留下,没吃的散去,结果就有一只虎伏在地上不去。此后便伴随着孙思邈,为他驮药。故此孙思邈的像右侧,永远有一只老虎。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岂非“药王”乎!因此其年龄与病逝,都成了“悬疑”,神奇不可测也。

《旧唐书·本传》:

永淳元年,卒。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入木,犹若空衣。

《续仙传·隐化·孙思邈》:

一旦,无疾而化,颜色不变,及入棺后,唯存空衣。

《本草蒙筌·历代名医图姓氏》:

晨起沐浴,俨然衣冠,端坐而化。经月余而颜色不变。后举尸入棺,既葬,举棺如空。发棺视之,唯衣衾在而尸已解矣。

“药王”已经羽化升仙了吗?只能问他本人了!

千金之方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药王留给后人的最经典著作,被推崇为“人类之至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千金要方》三十卷,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

《千金要方》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千金翼方》三十卷,是孙思邈晚年著作,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两大药典无疑有高度的专业性而能流芳百世,救人无数。然而不仅如此,但就文字论,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孙思邈评传》专门分析说:

我们只要展开《要方》扉页,映入眼帘第一篇文章——序的开始 17个字,就使你惊叹孙氏文学的造诣而足以折服。

下笔第一个字“夫”,他用万钧之力来揭开全书的序幕,奠定了这拥有232种疾病、5003首药方的《要方》基础。科学的论说,有效的成方,精湛的治疗和秀色可餐的文笔,都是在这个“夫”字之下,舒展于读者面前。这个发声的慨叹词,犹如奇峰突起地出现。能使中医学术的承前启后、发扬广大的功绩,都在这顶华盖之下倾泻出来。

接下去“清浊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俶落”16个字,已经把六朝文的韵味天籁、华藻丰姿显示得墨酣笔畅。而且入声的“十药”来收尾叶脚,戛然而止,更感到有力有劲,精神百倍。加之声律的和谐,格式的协调,组织的严谨,诵读起来,真的铿铮作金石之声。更其是仗对,也是工而且巧,得来天衣无缝。你看“清浊”对“上下”,“剖判”对“攸分”,天地人“三才”对金木水火土“五行”,更是天作地设。唯“肇基”对“俶落”欠缺骈耦而成“羊角对”,美中不足。取用单字,也幽雅朴实。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为地,用来影射天地,隐而不露不晦,使人都能心领神会。更取用动词的“剖”“判”两字,使本来呆板沉闷的气氛活跃而形象化起来,确可引人入胜。

道家唯一医书《医道还元》的“洪濛未判,一气混元。太极初分,五行列位。阴阳贯乎万象,水火运于两间。天气轻清,常充盈而流转。地气重浊,实凝固而安贞。人禀三才之末,身具百脉之关。上则符天,下则符地。……”的学术思想和语气,全部从孙氏这16字孕育出来。

附《备急千金要方·序》(根据江户医学影北宋本)全文:

夫清浊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俶落。万物淳朴,无得而称。燧人氏出,观斗极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画八卦,立庖厨。滋味既兴,疴瘵萌起,大圣神农氏愍黎元之多疾,遂尝百药以救疗之。犹未尽善,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歧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伦,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晋宋以来,虽复名医间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立心不常,淫放纵逸,有阙摄养所致耳。

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诡诈,倚傍圣教而为欺绐,遂令朝野士庶,咸恥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阙而弗论,吁可怪也。嗟乎!深乖圣贤之本意。

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青矜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已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至于弱冠,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在身之患,断绝医门。故知方药本草,不可不学。吾见诸方部秩浩博,忽遇仓卒,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呜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

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但兢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已。卒然遇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后震慄,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欲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将至贵之重器,委诸庸医,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育若是,夫何荣势之云哉,此之谓也。

30 年之后的《翼方·序》文,孙氏已届垂暮之年,涉世更深,见闻更广,所以行文走笔也更形苍劲老练,用词取字,拈来趋于深奥。在思维方面,当然也更达到了炉火纯青境界。

推敲细品两个序文,前序用神龙之尾来结束全文,使人悬念遐思来留下后一部著作的衔接余地;后序也用承上启下的“原夫”来呼应。而文一气呵成的笔法,更是难能可贵,在时间上跨越了30年之久。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后人评价极高,认为前后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读此两赋,胜读南华一部”。而《千金方》两序,未始也不是这样。

诸家评议不少,但总不及“中医史上千百年独见之医学评论大家”徐大椿的客观中肯。他在《医学源流论·书论·千金外台论》中谓:

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仲景之治病,其论藏腑经络,病情传变,悉本内经。而其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并非私心自造。间有加减,必有所本。其分两轻重,皆有法度。其药悉本于神农本草,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精微深妙,不可思议。药味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此乃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与天地同不朽者也。

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依内经,而不无杂以后世臆度之说。其所用方,亦皆采择古方,不无兼取后世偏杂之法。其所用药,未必全本于神农,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其药品有多至数十味者。其中对症者固多,不对症者亦不少。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大抵所重,专在于药,而古圣制方之法不传矣。此医道一大变也。

然其用药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

以上徐大椿306个字的评议,虽然不敢谓“后无来者”,但“前无古人”除张仲景之外的确毋容异议了。他不论用褒的字眼或贬的口吻,都对两部《千金方》的优点,客观、明察、求是、公正地下了断语。徐大椿开门见山,一言道破地谓:“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这九个字,字数不多,份量极重。一个人而能改变大局,就伟大。

一言以蔽之,世间经典之作,亦“天时地利人和”之并作也,自然有“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功力,而能惊风雨,泣鬼神,造福苍生也。

大医前知

“上医治未病,运气实通玄。”中医是讲究“治未病”的,五运六气的神奇妙用,则有通玄之功。对此,彬宇先生亦曾论及:

《易·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尤言明事物之发展皆由量变而成质变。预防之于恶者,必在于“见微知著”,“居安思危”可也。故《易》有“惧以始终”之言,亦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语,《系辞传》尤有“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之警语示之于人也。

中医继以此理,引申而得其“防危杜渐”之养生学问。《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尤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寓示治未病之要义。治未病者何?张景岳论曰:“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张氏以《易》解之曰:“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张氏领悟其精髓,故一语中的道出“谨于危”乃“治未病”之关键所在。事物之生发,均先其兆,倘能将影响身体健康之微兆扼杀于未起,此方为医学之纲领、摄生之法则。

于“未病先治”之术,其针、灸、按摩、药补均可为“治未病”之妙机。宋代太医窦材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矣。”《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之用。宋代医家有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安”者,按摩足三里也,此能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之故。中医药补之用亦不可小视,凡列入《神农本草经》“上品”之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之预防措施,实为举世医家之傲也。

自《易·既济》提出“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之后,中国人都知道并做到“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的戒心常存。“治未病”便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传承,这也成为现代预防医学发展的奠基与滥觞。

孙思邈的预防思想和办法,在两部《千金方》中明显而忠实地反映出来,例如:

《要方·妇人方上·养胎》的“儿在胎,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腑骨节皆未成足,故自讫于将产,饮食居处,皆有禁忌”。这说明人入世之前,早已有预防措施。

《要方·妇人方上·产难》的“产妇虽是秽恶,然将痛之时及未产、已产,并不得令死伤、污秽家人来视之,则生难。若已产者,则伤儿也。”这是对产妇产子的双方保健,预防意外,因为这时是意外事故最易发生的时刻。

《要方·少小婴孺方·客忤》的“欲防之法,诸有从外来人及有异物入户,当将儿避之,勿令见也。”

《要方·丁肿第一》的“卒然大风大雨大寒大热,若不时避,人忽遇之,……变成痈疽丁毒恶疮诸肿。”

《要方·诸风》:“五月五日多取(瘧耳叶),阴干之,着大瓮中,稍取用之。若欲看病(指门诊或出诊)、省亲者,便服之,令人无所畏。若时气不和,举家服之。”

《要方·养性·序》“不自摄养而驰聘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没齿而无厌。故养性者知其如此,于名于利,若存若亡。……是以其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这是在性情方面的保养。

《要方·食治·序论》:“食啖鲜肴,务令简少。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盆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致暴疾。”这是饮食方面的保养。

《千金要方》第二十六卷中专论“食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篇,也是孙思邈对食疗学的集中论述;第二十七篇“养性”中的“服食法”论述饮食卫生,记述食疗方;《千金翼方》第十二卷“养性”中专列养性服饵和养老食疗,第十三卷,“辟谷”中记载了服水养生法,第十四卷“退居”中专列“饮食”一节,第十五卷“补益”也有专门论述,第2、3、4卷为“本草”,其他各卷也对食疗有所涉及[3]。在两本书中,孙思邈辑录了唐代以前许多名医的论述和许多有效的食疗手段,对于食疗“治未病”,集中体现在资食存精,药食同源,五味化五脏三个方面。

尽管孙思邈的种种思想、方法和1300年后的今天不能一一符合,但这样比较系统、完整、实用的预防医学,在他之前似乎没有见过。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也是药王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要方·风毒脚气·论风毒状》“枉死者众,略而言之有三种,一、觉之伤晚,二、骄狠恣傲,三、狐疑不决”。觉之伤晚,当然为不是早期发现;一个骄狠恣傲者,必然刚愎自用,正当的言语不会接受的,所也不会听你医生准确的警告与诊断的,即使早期诊断,也无助于事;狐疑不决者,必然因循误事,失去治疗机会。三者失一,那有不枉死之理。与此相反,即使重症麻风病,但能及时早治,也可免于一死,所以孙氏指出“斯疾(指麻风病)虽大,疗之于微(指初起的轻微阶段),亦可即差。”

彬宇先生诗言,“运气实通玄”。“运气”,即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承载着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内涵,在中医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孟庆云曾有专门论述,并言及孙思邈对五运六气理论的掌握与运用。

孟教授认为,五运六气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古人长期观察天和天对自己身体健康的影响,观察天人关系特别是天人健康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把天文气象和农业生产、疾病、灾害联系起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医学是为天人合一的医学观。

第二个来源是,《易经》传统的思想是中国科学思想,也是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就是易和阴阳五行的思想,也包括变动不居和辨物正言的动态观和辩证观念,五运六气是对易学的发挥。

第三个来源是,术数。不同时期对术数的评价不一样,比如在汉代时,术数是最高的规律,术数是通过研究规律和记录的东西来推测未知、未来。

五运六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医学气象历法;第二,推演格局,分五步推演。五运六气在宋代以前叫“推步”,《后汉书·方术列传》有很多推步学派,如阴阳推步学派、河洛推步学派、七政推步学派等;还记载了推步的高手,如杨厚、樊阴等人。推步又称“内学”。到了宋代以后根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里有两处写五运六气,所以把这套推理改名,不叫“推步”了,就叫“五运六气”了,特别是宋徽宗写《圣济经》的序文也用了五运六气的称谓,所以在宋代以后它叫“五运六气”。第三,用于治疗和养生。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孙思邈传”,里面都写到孙思邈会推步,《晋书》记载葛洪也会推步。为什么掌握运气的人用药疗效都好?孙思邈就掌握运气,他看到一个秃子没头发,就用五苓散提升,结果秃子长出了头发。名医都善用五运六气之理诊疗。

由此也可以确知,药王的医术,已经到了“运气实通玄”的境界!而药王尤为世人称道且尊敬者,乃是其对“医德”不遗余力地呼吁与倡行。凡悬壶济世者,岂可不知不诵《大医精诚》也?岂可不凛遵而行《大医精诚》也?谨附原文如下: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为医者,必当为“苍生大医”,岂可为“含灵巨贼”?如此,则医术必当精,而德行必当高也。“易道言忧患,筹谋在隐然。上医治未病,运气实通玄。”药王于易,于医,于药,于道,于德,皆已臻神仙之境矣!而中国中医药之发扬光大,造福人类与世界,岂不渴盼高呼药王之再来乎?

(本文多参考《孙思邈评传》·干祖望,以及《孙思邈》·石继航)

附对孙思邈医学成就的相关总结:

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5.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6.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7.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8.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9.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0.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1.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2.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3.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4. 第一个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人。

15.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种的人。

16.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7.首用胎盘粉治病。

18.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

19.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

20.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1.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2.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3.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24.第一个发明导尿术。

张红星教授注:

易道: 《周易》之道。《书序》:“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

运气: 指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为中医学名词。古代医家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运行和阴、阳、风、雨、晦、明(《素问‧至真要大论》以风、热、湿、火、燥、寒为六气。 )六气的流转(即所谓“气运”), 以推断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明史‧方伎传‧周述学》: “自历以外,图书、皇极、律吕、山经……五运六气、海道鍼经,莫不各有成书,凡一千余卷。”

通玄: 通晓玄妙之理。汉张衡《东巡诰》:“皇皇者凤,通玄知时。” 唐戴叔伦 《晖上人独坐亭》诗:“性空长入定,心悟自通玄。” 谓中医是真正文化自信的代表和典范。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相关阅读

  • 救灾一线父子兵

  • 儿子张方明,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一名普通战士,他是第一个投入到积石山县救灾一线的解放军战士。父亲张永珍是积石山县石塬镇肖红坪村的一名普通党员,地震发生后,他积极参加社区抗
  • 山城通化滑雪起源地,怎么这么牛!

  • 通化一座地处长白山区的小城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是家园是这座城山多地少的生动写照也恰恰是这可与世界顶尖滑雪场比肩的山体地貌成就了这座山城通化作为新中国滑雪运动
  • 只有她关心你累不累

  •   □朱东锷    老人怕摔,千真万确。  两个月前的那天早晨,母亲像往日一样去到县政府广场上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晨练结束,母亲图便捷,跟着年轻人走广场边上的草坡,草坡顶
  • 岁时乐事 | 立冬:古人的诗意冬天

  • 秋风始老,枫叶正丹,今宵却较昨宵寒。立冬,冬季第一个节气。冬,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忙了一年的人们稍稍清闲下来,又开始为了将来的生活做起了准备。编辑:秦小奕
  • 【省媒看白银】大山里的“小山”

  • 大山里的“小山”省媒看白银秋日,走进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关家沟村的小山至简农牧场,大片果林映入眼帘,苹果树、枣树、桃树等果木繁茂,3000多只土鸡分散在树下刨土觅食。“这里
  • 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文 | 魏仕俊“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天天安排嫦娥吃“乌鸦炸酱面”的绍兴人鲁迅曾说过:“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毕竟双螯八足,全副武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防患未然

  •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
  • 《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表决通过

  •   鲁网12月29日讯 为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入2023年立法计划,市司法局、市民营经济局起草了《
  • 老年大学朗诵班结课啦!

  • “我们要用这份爱,真诚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新站高新区站北社区新店社区党委主办的元旦主题活动,八位站北社区老年大学朗诵班学员们通过动作整齐划一,朗诵饱含深情,赢得了现
  • 达州大竹县:多措并举助力征兵工作

  • 为扎实做好征兵工作,高质量开展征兵宣传,今年以来,大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多措并举助力征兵工作。该局将征兵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