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梁祝传说:享誉世界的济宁爱情故事

日期: 来源:济宁日报收集编辑:济宁日报

本报记者 刘帝恩

12月16日,由济宁市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工作专班办公室主办,济宁市档案馆、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承办的济宁梁祝文化研讨会举行。会前,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位于济宁市档案馆的济宁市梁祝文化艺术馆。

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宁不仅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同样也是梁祝文化的传播中心。

2003年10月27日,《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在微山县马坡镇驻地南梁家林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地出土,众多专家学者和各级新闻媒体参加了出土仪式。11月5日,《中国文物报》头版刊登了《山东济宁出土了梁祝墓碑》报道。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是在全国梁祝传说遗存地当中,立碑人官位最高,记载梁祝传说内容最全,也是文字最多、最详实的一块。

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向世人揭示了梁祝传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读书学习地,以及梁、祝、马故居村庄,重修梁祝墓、祠的官员,以及原因、时间等鲜为人知的历史实情,受到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碑文如下: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

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

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杨环书

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

《外纪》二氏出处费详。迩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独予无子,不贵其贵,而贵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咨叹不已,卒然变笄易服,冒为子弟,出试家人不认识;出试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可振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太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宁。倏经半载,山伯亦如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肃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迤东。西庄富室马郎亲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第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孰若舍生而取义,悲伤而死。少间,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马郎旋车空归。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越兹岁久,松揪华表,为之寂然。俾一时之节义,为万世之湮没,仁人君子所不堪。矧惟我朝祖宗以来,端本源以正人心,崇节义以励天下。又得家相以之佐理,斯世斯民何其幸欤?

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总督粮储新泰崔公讳文奎道经,顾兹废基,其心拳拳,施于不报之地。乃托阴阳训术鲍恭干,昔有功于张秋,陞以爵禄,近有功于阙里,书以奏名,授今兹托,岂无用其心哉!载度载谋,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有者,今皆有之。始于十年乙亥冬,终于今岁丙子春。恭干将复公命,请廷麟具其事之本末,岁月先后,文诸石。不得已而言曰:土帝降衷,不啬于人,惟人昏淫,丧厥贞耳。独英台得天地之正气,萃扶舆之清淑,真情隐于方寸,群居不移所守,生则明乎道义,没则吁天而逝。其心皎若日星,其节凛若秋霜,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有关世教之大不可泯也。噫!垂节义于千载之上,挽节义于千载之下。伊谁力欤?忠臣力也,忠臣谁欤?崔公谓也。不然,太史尝以忠臣烈女同传。并皆记之。

捲里社林户符孜

石匠梁圭

大明正德十一年丙子秋八月吉日立

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樊存常向《文化周末》记者介绍,20年前重修梁祝墓时出土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记载了之前重修梁祝墓的时间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这是全国9处梁祝墓中唯一的梁祝故事文字记载,内容详细,立碑时间也是最早的。

墓记碑记载了重修梁祝墓的原因,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视察大运河河道时,路经此处,发现梁祝墓多年失修,残墙断壁,荒凉冷落,“其心拳拳,施于不报之地”。又因其曾任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主管社会风气教化事务,因而对梁祝墓格外关注。“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有关世教之大,不可泯也”。崔文奎认为,重修梁祝墓、祠是为推崇孝道,倡导学习立业报国,倡树良好的社会风尚。

墓记碑记载,重修梁祝墓的人是皇帝钦差大臣和地方官员。崔文奎“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说明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祠是皇帝的钦差大臣所为,上至朝廷要员,下至地方官吏和当地知名的开明人士,都参与了此事。

尽管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碑文为我们提供了梁祝传说的基本情节,加之碑文出自当时知名的文人和有权威的官员之手,因而此事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这更进一步说明了梁山伯祝英台家在孔孟故里的史实,在明朝正德年间就已得到确认,而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

墓记碑记载了梁祝传说的来源和时间的久远。从碑文“迩来访诸故老传闻”可以了解到,在当时的社会,像梁祝这样的故事,虽没有官方的正式记载,但在民间却广为传诵,而民间传说往往又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可以说明梁祝传说的久远。从碑文“越兹岁久,松揪华表,为之寂然”“道经顾兹废圯”这些记载中,可以了解到,早在明正德年间重修梁祝墓之前,梁祝墓和梁祝祠就已存在很久。

墓记碑记载了梁、祝、马故居村庄和读书学习地。祝英台的家在济宁九曲村,梁山伯的家在西居村,马文才的家在西庄村。作为梁祝传说中的梁祝马三氏居址靠近,在马坡周围方圆不过十几里,她们的故乡村落至今有地可考,且为族家后裔所接受。梁山伯祝英台同在邹邑(今邹城市)峄山读书3年。

樊存常告诉记者,梁祝传说在济宁是史实,还有大量佐证。

梁祝传说在孔孟故里民间流传久远而广泛。早在宋元之际,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梁祝故事就被编为戏文、元曲。明清时期,又有多种版本的传奇问世,《山东琴书》是在鲁西南地区流传比较早的民间曲艺,而《梁祝下山》又是《山东琴书》的祖传看家唱段。

在《山东琴书》中就有:“梁山伯祝英台二人结故友,就在红罗峄山念文章,二人死后合葬在马坡泗河沿上”的唱词。《梁祝下山》的唱词不仅民间艺人会唱,就连上了岁数的村民也能唱上几句。

在当地流传的梁祝故事中,梁山伯祝英台因相互思恋而死,没能结成美满的婚姻;马家因迎娶时祝英台死去,喜事变成了丧事,故而梁、祝、马3家,都忌讳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以至在故事长期传播过程中,梁祝的家乡,特别是微山马坡周围,形成了梁、祝、马3姓不通婚的风俗,此风俗延续至今。马姓还禁演梁祝戏,禁放梁祝电影。从3姓不通婚的风俗可以推断,梁祝故事在孔孟故里流传的久远和产生的社会烙印。

早在元朝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邹县(今邹城市)峄山上就建有梁祝祠,元代诗人游峄山时就留有纪念梁祝的诗句:“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

地方志中也有记载,据《邹县旧志汇编》、清康熙十一年修《峄山志》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峄山上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明代著名学者张岱所撰《陶庵梦忆》卷二首篇《孔庙桧》中记载:“已巳(明代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进仪门,看孔子手植桧。”这段笔记确切地记载了孔庙内有纪念梁祝的胜迹。

根据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梁祝死后合葬在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泗河西岸,后人在梁祝合葬处修有墓、祠,在邹县峄山下也建有梁祝读书处、梁祝祠,遗址依存。至今,明代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自瑾在峄山石上刻的“梁祝读书洞”和“梁祝泉”几个字依然清晰可辨。这些历史遗址,是梁祝故事源于孔孟故里的历史文物证据。

此外,梁祝故居村庄尚在,家庭后裔至今在济宁居住。据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经访查得知,九曲村现位于泗河南岸,济微公路西侧。因泗河从兖州至此有9处弯而得名,今已演变为东九、西九两个村庄。

祝氏家庭因避水灾,后迁至今济宁市任城区岔河村。该村95%以上为祝姓,族人尊祝英台为其先祖,讳与马氏通婚,严禁村中演唱梁祝戏。梁氏从马坡附近村庄迁出后,定居于两城、南阳、梁岗广大地区。

据梁姓人说,两城梁氏为其近支嫡传;西庄马郎,其后裔于明代从西庄迁出,即今日马坡之马氏。梁、祝、马3姓氏村居靠近,从九曲村距西庄2公里,西庄至马坡3公里,吴桥距九曲村仅有5公里。从九曲村赴峄山读书,过西庄、马坡、吴桥,入柳荫之乡,经古路口、两下店登峄山是历史上的一条古道,梁祝二人柳荫驻足相会,实属自然。由此,也可进一步推断梁祝家在济宁,在峄山读书是历史事实。

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孔孟之乡济宁市及周边地区民间广为流传,鲁西南山东琴书、邹城市山头花鼓、微山县柳琴戏、嘉祥县劳动号子等,都有说唱梁祝的内容。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民间传说往往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

梁山伯故居是马坡村东南边的西居村,梁氏家族后裔现定居于两城、南阳、梁岗等地;祝英台故居是九曲村,祝氏家族后裔在今济宁市高新区接庄街道岔河村;马文才故居是西庄村,马氏后裔于明代从西庄迁至今微山县马坡村。微山县马坡村村南,古运河西岸有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祠;邹城市峄山有梁祝祠遗址、梁祝读书洞、梁祝泉。

樊存常推测,因泗河发源于济宁市泗水县,济宁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祠就在古泗河边的马坡村南梁家林,在京杭大运河没有经过济宁时,梁祝传说就沿古泗河传到南方及全国其他地方。

“特别是元代之后,京杭大运河取直经过济宁,古泗河水和运河水在此融为一起。由于济宁是京杭大运河的中枢区段,居于特殊地理位置,南北交通的要道,管理全国运河的最高机构设在济宁,使济宁成为货物和人流的集散地。同时,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的济宁,地方风土人情、各种民间曲艺故事,通过运河传播到全国各地。”樊存常说,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梁祝故事产生于济宁,沿古老的泗河与运河传播到全国各地及有关国家。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济宁市档案馆馆长杜宏春说:“在樊存常先生支持协助下,我们精心打造了济宁市梁祝文化艺术馆,以丰富详实的民间传说、文字记载、古迹遗存等历史事实,通过雕塑、剪纸、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孔孟之乡济宁真实的梁祝故事。”

樊存常表示,济宁梁祝传说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济宁作为梁祝传说的发源地和梁祝文化传播中心,加强对梁祝文化的保护利用,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关阅读

  • 以标准化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 本报济宁讯(记者 王粲)近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济宁市标准化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3年11月30日,我市出台《济宁市标准化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
  • 240元起!济宁大安机场又一波特价机票来了

  • 济宁新闻网讯 济宁大安机场顺利完成建设,将于2023年12月28日正式通航。自驾方面:近年来,济微高速南段、G327、西浦路北延至机场、济安路已全部建成通车,加上早年建成的日兰高速
  • 济宁市鼓吹乐在嘉祥县交流演出

  • 12月21日晚,济宁市鼓吹乐在嘉祥县交流演出。演奏会上,来自全市各县市区选送的14个节目精彩纷呈,演奏人员精神饱满,现场气氛热烈,鼓吹乐《古韵》《圆梦》《聚贤宾》《一枝花》《盛
  • 嘉祥县2人获省人社厅通报表彰

  • 近日,省人社厅对在全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仲裁机构和个人进行了表扬。其中,济宁市3家仲裁机构、15名调解员、12名仲裁员获得通报表彰,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嘉
  • 济宁市共设各级林长6342人

  • 当前,济宁市14个县市区全面建立以行政村林长、护林员和技术员为主体的“一长两员”体系,共设各级林长6342人,组建护林员队伍5604人、技术员472人。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法院
  • 济宁市打造“济青智汇” 青年理论学习品牌

  • 今年,济宁市明确机关基层党组织主题教育10项重点工作,举办市直机关大讲堂8期,围绕党章、党内法规等进行专题辅导。整合党员教育资源,公布20个市直机关主题党日活动基地。强化青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梁祝传说:享誉世界的济宁爱情故事

  • 本报记者 刘帝恩12月16日,由济宁市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工作专班办公室主办,济宁市档案馆、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承办的济宁梁祝文化研讨会举行。会前,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位
  • 唐朝“打工人”白居易,冬至出差邯郸也想家

  • 【邯郸·白居易】 1200多年前,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一个寒冷的冬至夜,一位年轻的诗人正独坐在邯郸的一间驿馆里被迫“加班”,他抱着双膝,灯光下的影子显得格外孤独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