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生之道的本质是什么,众多养生专家也是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养生注重一个“养”字。重在对身心的调养,从行为、心态的角度出发,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也有人认为,养生的出发点在于一个“补”字,通过药补、食补等多种方式,增强身体的机能,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然而在《道德经》中,老子是这样定义养生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简单理解就是,养生最重要的是顺其自然,处于常态。
养生之道,贵在正确,盲目地对身体进行“修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来源:视觉中国
不久前,在中老年群体中,兴起了一种新型锻炼方式——撞树。
公园里原本无人问津的大树,一时间成为了最热门的健身器材,甚至出现了“一树难求”的局面。
很多人认为,背部使劲撞击树木,除了起到按摩背部肌肉的作用之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起到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
邻居梁大爷听闻之后,也加入其中,像很多老人一样每天早上赶到公园,撞得起劲。
刚开始的几天,梁大爷每天坚持撞击半个小时。
随着全身逐渐发热、出汗量相较于之前也有所增加,梁大爷认为,这项运动的效果甚至比晨跑更为显著。
就这样,梁大爷不仅自己每天坚持撞树,还把这个养生秘诀分享给了身边的好友。
一个月过去了,有一天梁大爷起床时突然发现,不管自己如何用力,身体却丝毫不听自己的使唤,于是家里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梁大爷被诊断为腰椎、后颈椎多处软组织损伤。
并且医生强调,幸亏发现及时,否则梁大爷会有瘫痪的风险。
面对网络世界层出不穷的养生信息,还未来得及分辨真伪,就一味地选择接受和采纳,到最后才醒悟,原以为的“增寿秘诀”最终却是“减寿新坑”。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前段时间,女子为了减肥连吃三个月胡萝卜,脸色变成“小橘人”的词条冲上微博热搜,引发了网友热议。
北京的王女士为了能够顺利减肥,便严格要求自己的饮食。
听闻胡萝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会让人产生饱腹感,非常适合减肥期间食用,王女士就选择用胡萝卜替代平日里的零食来解解嘴馋。
与此同时,王女士偶尔也会将胡萝卜搭配姜黄粉炒着吃。
就这样,她每天会吃200克到500克左右的胡萝卜。
过了三个月之后她突然发现,自己的脸色特别“橘”,在朋友们的劝说下她立即去医院检查。
医生告诉她:
“你这是被胡萝卜染色了。”
王女士说:
“原本只是为了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减肥,没想到竟然变成这样,真是又无奈又可笑”
铺天盖地的养生信息并不是全都靠谱,看似是养生,实则上是在走弯路,很容易将身体“养垮”。
反向养生,非但养不了生,反而更容易毁掉你的生活。
来源:视觉中国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不仅引发了一场购物狂欢,同时也掀起了一股“养生风潮”。
据统计数据显示,健康消费的增长趋势明显,成为今年最大的增长亮点,某大型电商平台预售开启首小时,中医保健版块的增长就超过120%。
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扛起养生的大旗,逐渐热衷于购买各类养生保健产品。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如果一个人不愿意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只想花钱购买健康,这是错误的“养生”选择。
健康博主小凯也是一位营养师,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购买营养品的现状,她认为,这其实是陷入了一种养生陷阱当中。
她说道:
“很多人因为养生知识的缺乏,往往都是自我诊断式地判定自己的健康状态,很容易盲目地选择一些营养产品。
而在错误的养生道路上一味地 坚持,只会得到负效益。”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简单理解就是当一个东西越来越多时,它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
而这个规律在养生中同样适用。
王嫣曾是一位重度养生爱好者,对此她深有体会。
工作的繁忙导致她的生活作息非常不规律,听说喝水泡枸杞能够让面容更加年轻,她便每天都坚持饮用。
可过了几天她就开始发烧,最后不得不选择就医打点滴。
经医生诊断,她得知,自己是呼吸道感染,喉咙发炎。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竟是每天泡在保温杯里的枸杞。
因为枸杞性温热,过量服用容易上火,导致身体出现炎症。
吃营养品虽然会暂时性地改善气色,对身体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是过度依赖则会加重身体负担,衍生出其它健康问题。
正确的养生不应该是一边挥霍自己的健康,一边试图花钱用保健品进行弥补,更不应该盲目跟随他人脚步,而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
在难以改变的不良习惯面前,养生只是一种心理安慰。
只有建立在正确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之上的养生,才能让自己真正地拥有健康。
来源:视觉中国
记得以前的课本上,有一个扁鹊治病的寓言故事。
精通医术的扁鹊进见蔡桓公,一见到蔡桓公,扁鹊就指出蔡桓公的病在肌肤之间,并且不断加重。
蔡桓公认为这是扁鹊在彰显自己医术高明,对他的言论丝毫不相信。
往后几日,随着病情的加重,扁鹊仍旧坚持提醒,蔡桓公却始终不愿理睬。
到最后扁鹊不愿再拜见蔡桓公,蔡桓公很是纳闷,便派人追问。
扁鹊说:
“前几日病情还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治疗,但是现在已经深入骨髓了,我也无能为力。”
果然没过几天,蔡桓公感到浑身疼痛,很快因为无药可治而丧命了。
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就曾说过: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正确的养生其实就是最低成本地续命。
所以想要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不妨从以下三点出发。
1.感受自己,从自己出发
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中国人可以分为九种体质类型。
其中,人数居于前四位的是:气虚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和气郁体质。
针对不同的体质,养生调理的手段各有不同,如果盲目地养生,非但不会起到养生作用,反而会加重自身的问题。
奥古斯丁曾说过:
“人最该探究的对象是自己。”
真正的养生是去感受自己、观察自己,从自己出发,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调整自己的状态。
2.养成习惯,做正确的事
《黄帝内经》中提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看过一幅漫画,感触颇深。
很多人宁愿花钱治病,也不愿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获得健康。
可事实上,真正的养生就藏在生活的细节里,早睡早起,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样才会有效地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改善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
3.擦亮眼睛,不盲目跟从
信息时代,各种讯息扑面而来,鱼龙混杂,让人难以分辨。
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面对大肆宣扬其疗效的养生产品,我们总是抱着想要尝试的心态。
听到他人因某种方法而有所受益,便立即复制他人的成功经验,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
失去自我判断的我们,就好像一艘失去船帆的船,终会在随波逐流中毁了自己。
擦亮眼睛审视自己,掌握自己,才是最正确的养生。
来源:视觉中国
▽
叔本华说过:
“我的幸福十分之九是建立在健康基础上的,健康就是一切。”
健康是幸福的首要因素,更是一个人灵魂的支柱。
养生能够避免诸多潜在的健康问题,避免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但养生之道,不在于方式的多样,而在于正确和有效;
不在于效果的立竿见影,而在于长期的坚持不懈。
愿我们都能照顾好自己,用正确的方式让健康常伴左右。
作者:有书小热;来源:微信公众号有书 (ID:yoush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