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看表演,做手工,品美食……浙江乡村博物馆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日期: 来源:浙江日报收集编辑:浙江日报

潮新闻 记者 周林怡 林晓晖 戚祥浩

春天正是逛博物馆的好时节,近日,各大博物馆都迎来一批批前来打卡的游客,掀起春季“博物馆热”。

在浙江,不止城市,乡村里也有博物馆。2021年9月,作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浙江率先启动项目,并谋划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去年年底,由省文物局、省博物馆学会评选的浙江省首批星级乡村博物馆名单公布,共有50家上榜。其中,湖州为8家位列第一,宁波、温州为7家紧跟其后。

不过,随着建设推进,部分村落博物馆“热闹开、冷清守、无声关”的现象也曾引发关注。记者走访全省,发现各地乡村博物馆确实发展迥异,有些人气红红火火,有些则更像“旧物储藏室”,自我创收能力不足,运营难维系。

此次“上星”,也是对健全乡村博物馆长效运行机制的一次探索。承担着守护乡土文化使命的乡村博物馆,如何延续生命力?记者走访湖州、温州等地,了解乡村博物馆的生长阵痛以及探索出的生存法则。

萌芽:让乡村记忆具像化

“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湖州长兴小浦镇岕里婚庆博物馆外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响起,两条“五庄白龙”腾飞盘旋。紧接着,调马灯、跳莲湘、打腰鼓等一场场地方非遗文化演出接连上演,消融了初春的寒意。

湖州长兴小浦镇岕里婚庆博物馆的文化演出。受访者供图

“文化演出是我们博物馆的一部分,参与表演的都是村民,目的就是让大家深入感受当地民俗文化。”该馆工作人员马丽娇介绍,博物馆分“馆外体验场”和“馆内陈展厅”两部分,外馆主要通过表演再现传统婚礼场景等,内馆则通过图文、实物以及不同年代的婚房布置,展现岕里传统婚庆礼节和场景。

与地方文化紧密关联的乡村博物馆,让村民看得懂、有触动。此次“上星”的50个乡村博物馆,涉及民间工艺、器物、美食、建筑等多个文化领域,并逐渐成为区域内地标性的乡村文化窗口和文化品牌。

打造乡村博物馆的初衷,也正是以物寻根,守护好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数量和质量的鸿沟,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乡村对博物馆有迫切需求。但在建设之初,谁来建,怎样建,展品如何收集,钱从哪里来……种种难题摆在眼前。

时间拨回至2021年。彼时,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已在各地乡村出现,但全国对乡村博物馆的定义并不明确,也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

“起初大家心里都没底,对于乡村博物馆应该有多大面积、放多少件展品这些问题都要经过很多轮讨论。”湖州市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曾杰回忆,当时湖州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市,探索出明确统一的认定标准、管理办法是首要任务。

一年时间内,通过对每个区县进行调研摸排,最终完成了《乡村博物馆建设认定办法》《乡村博物馆管理办法》初稿。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和浙江省文物局又反复研究修改十余次,于2022年3月出台《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成为浙江对这一课题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这份《指南》里,不仅首次提出“乡村博物馆”定义,并且为乡村博物馆明确底线“具备博物馆功能的文化窗口”;还规定了展览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藏品数量不少于50件/组——这一门槛并不算高。

“《指南》仅设定了基础门槛和建设规范,我们鼓励因地制宜,展陈无需千篇一律,也不用追求高大上,要让村民有亲近感。”在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许常丰看来,应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博物馆。

马丽娇说,岕里婚庆博物馆内展示的200余件婚礼用品、新房设施等老物件都由当地村民主动捐赠,村民们也因此更有文化自豪感,“如果有外地客人来,这个博物馆一定是他们的首站推荐。”

除了有标准指导,创建乡村博物馆的过程还少不了多方力量的齐力托举。湖州抽调了全市31名文博专家组成“智囊团”,分片区、不定期赴区县开展评估和业务指导;温州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时间节点,联合相关乡村博物馆推出联合展览等活动提升影响力;各地也根据当地财力、发展定位等对建设乡村博物馆进行扶持,如丽水松阳对整个生态博物馆群采取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模式。

眼下,已建成的692家乡村博物馆已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89个县(市、区)。曾经散落在田间地头、农户乡舍的乡土文化从此变得具像化,一段段乡愁记忆留了下来。

分糵:从“保下来”到“活起来”

放眼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建乡村博物馆,轰轰烈烈中,或多或少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记者走访调研时,发现各地展馆初步实现了通过老物件与老照片等展品呈现一方水土的风貌,但在人气上却参差不齐——有些越开越有活力,如绍兴的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陈列馆,依靠与当地旅游、研学融合,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前来体验;有些则表现平平,比如一些农耕文化主题的乡村博物馆,仅摆放了几样传统农具,平时门庭冷落,少有人问津。

“背后原因很多,比如藏品来源单一、展示形式粗放,或是执行团队不专业等等。部分主题的藏品容易雷同,如果不去深挖藏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只是把老物件进行简单堆放,就会陷入平庸。”曾杰指出,有时村民不理解创建乡村博物馆的意义,因而在藏品征集时积极性不高,村里则缺少布展的专业知识,也存在担心管理不当导致藏品破坏或遗失等问题。

如何让乡村博物馆走进人间烟火,真正“活”起来?

湖州想出奇招。“每20天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让各区县现场比看,互相出主意、想办法。”曾杰介绍,目前此类会议已召开15场。在比拼氛围中,南浔善琏车家兜村农耕馆为调动村民积极性,把捐赠人进行张榜公布,还清理重复展品、增设说明牌。如今的展馆内,多是有故事的藏品:一块圆柱状的碾石是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从地里挖出的;一本上世纪50年代适龄青年应征入伍的“健康证”来自一位89岁村民的捐赠……

针对展馆规划设计不专业的“软肋”,则有专家团助阵指导帮扶。小浦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卢凯介绍,在2021年岕里婚庆博物馆开馆前,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特聘专家吴晓力实地调研后,创造性地提出可以将内外馆联动,从村口到博物馆沿线进行全线路设计提升,打造可感知可体味的“活态”博物馆。

如今,沉浸式的岕里婚庆民俗表演已经成为该馆的“流量密码”。在星级评定的决赛现场,当被评委问及博物馆特色是什么时,参加答辩的卢凯认真指了指自己,“就是我们,正是有了这些鲜活的表演,才让我们的博物馆有了灵魂。”

湖州长兴小浦镇岕里婚庆博物馆的婚俗表演。受访者供图

温州则给出了博物馆“合体营业”的解题思路。去年国际博物馆日,一场文博护照有奖集章打卡活动把当地包括国有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在内的40家博物馆纳入集章点,串起了各馆间的紧密联系。

据悉,这场持续近四个月的活动吸引近9万人参与盖章,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270万。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副处长邓子微表示,此类活动促使各地、各类型博物馆轮番亮出特色,将博物馆的百变属性展现给观众,从而带火温州的乡村博物馆游,也为中小博物馆联动发展蹚路。

此外,为突破传统非遗、小众艺术文化难以走向大众的瓶颈,各地乡村博物馆也在绞尽脑汁,在开发文化衍生品、创新展陈方式、增加交互体验等方面做文章,为参观者与藏品间搭建互动桥梁。

瑞安东梨民艺博物馆的馆长徐夏怡致力于推广夹缬的印染技艺。为让这门古老的技艺走近大众生活,徐夏怡研究非遗文化、进行市场调研,开发出草本养生锤、可定制的活字印章、蓝夹缬手工艺包等文创产品,并建立“活字源”品牌。“游客不仅能参观感受植物染藏品的美丽,还能亲手体验印染、DIY属于自己的作品,突破了以往博物馆只能看、不能摸的传统体验。对博物馆而言,也是一个长期经营思路。”

拔节:“自我造血”延续生命力

春意渐浓,漫步青山环绕、秀水相依的瓯窑小镇,看似小众的永嘉瓯忆文化博物馆,人头攒动。

走进展馆,玻璃展柜内陈列的,既有仿古的各式素罐、行炉、小钵,又有紧扣现代审美的青瓷笔筒、褐彩花瓶,还有结合地方特色开发的文创衍生品。一件件艺术佳品,将瓯窑文化娓娓道来。

不过,从工艺水平得到业内认可,到打开市场、顺利经营,并非一蹴而就。“开馆后不久,由于瓯窑新品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承受了巨大压力,不得不四处筹措资金维持运营。”副馆长姜立秋坦言。

如何实现“自我造血”,是每个乡村博物馆长期面对的课题。

记者梳理浙江省乡村博物馆星级评定标准发现,除了藏品管理、陈列展览等,运行管理也占有较大比重,尤其要“建立乡村博物馆运行保障机制”,让博物馆有多渠道、来源稳定的经费,实现长效运营。

曾杰表示,当前“建馆容易开馆难”是普遍问题。因此,在办馆时应当重点考量文旅融合、文产融合、学研融合等方向,以及能否培育文创、特产、研学等“博物馆+”新业态。

姜立秋的经营思路是,继续做活“非遗”这篇文章。近年来,瓯忆文化博物馆推出了颇有特色的“行走的乡村课堂”,开发编排了包括瓯窑制作、瓯窑修补、瓯窑上色等100多门课程;同时,开发了非遗体验消费区,市民游客不仅能够亲手制作瓯窑瓷器,还能参与制作瓯窑状元糕、米塑等创意活动。

瓯忆文化博物馆内的瓯窑制作体验活动。受访者供图

姜立秋透露,他们陆续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博物馆和瓯忆文化品牌,通过售卖文创、开发课程、承办研学活动等,目前已经基本实现收支平衡。

位于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的咫园盆景文化艺术博物馆,则通过文产融合实现创收。“这几年杜鹃盆景在线上线下都销量很好,另外我们还进行盆景授课教学,去年销售收入360余万元,还带动周边百来号人一起做盆景。”创办人徐昊介绍。

眼下,湖州正在打造“乡村博物馆群”,探索乡村博物馆和周边文旅资源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比如,通过党建联建、村企联建等方式,岕里婚庆博物馆与附近的十里古银杏长廊景区以及周边5个行政村联动发力,设计出自然景观与当地民俗文化融合的游览路线。前来的游客多了,也激发起周边村庄对于文博产业的热情。

“目前我们已经有5个地域主题鲜明、馆际互动良好的‘乡村博物馆群’示范点,今年计划在乡村博物馆群的基础上提升打造为‘博物馆小镇’,通过文旅融合纾解乡村博物馆的长效运营问题。”曾杰说。

吴晓力认为,每块区域内的乡村博物馆应当建立交流协作的关系,以文化特色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增加创收。“最终,这些博物馆要把乡村文化的故事、实物、念想带往城市,带往远方,实现对乡村振兴的进一步落实。”

春风始,万物生。扎根泥土的乡村博物馆,正拔节生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 山西征集第二批数字乡村建设应用场景实践案例

  •   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挖掘总结我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经验和路径,即日起至4月7日,省委网信办征集第二批数字乡村建设应用场景实践案例。  数字乡村建设应用场景和典型
  • 潜山市黄泥镇“村晚”荣登全国榜单

  •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公布了备受瞩目的“助力我家乡的村晚”榜单,潜山市黄泥镇“乡村村晚”凭借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成功入选全国百强之一。这
  • 沃野“链”希望 田畴展新姿

  • 沃野“链”希望 田畴展新姿——日照聚力推进乡村振兴述评之三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  春风拂面,万物勃发。一个个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正在日照大地上迎着暖阳,拔节生长———  东
  • 山西省6个项目入围博物馆展览“十大精品”

  •   山西晚报讯(记者 南丽江)近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组织开展的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公布入围名单,我省6个展览入
  • 太原这家博物馆→ 穿汉服可免约入馆

  • 春节期间,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穿传统汉服入馆免预约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与。许多身着汉服的游客来到馆内,他们在欣赏精美壁画的同时,也为博物馆增添了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办首个馆藏展

  •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15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个馆藏的专题展览向公众开放。展览展出近百件年代跨越新石器时代至21世纪的金属、书画、家具等文物。据介绍,在香港故宫
  • 当一群暨南青年决心奔赴乡村一线

  •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价值所在。”在今年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孔军如是说道。就在今年寒假,一场高校与县域“双向奔赴”
  • 百姓看联播|齐秀敏:乡村要振兴 人才是关键

  • “岗底村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民持证种地的一个村庄,越来越多的果农变成了‘土专家’,他们走出了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子。”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齐心律师事务所主任齐秀敏说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建馆60年话馆藏|心怀祖国 放眼世界

  • 心怀祖国 放眼世界 刘秉礼宣传画 75×50cm 1965年文|董昕昕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重视及推动下,体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体育健儿在世界舞台屡创佳绩,标志了新中国综合国力和人民
  • 躬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好学生引路人

  • “大家都喜欢叫我‘才哥’,这其实是我刚来英才做辅导员时,同学们给我取的,‘英才一哥’嘛,没想到这个‘才哥’一当就是十多年。”刘今杰笑着说道,“可能就是因为喜欢这个称号,我一
  • 山西两部门发布现代医药产业链行动计划

  • 为夯实我省现代医药产业链基础,近日,省商务厅、省工信厅联合印发《山西省现代医药产业链2024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实施“政府+园区+链主”招商、加强重
  • 诗意九江——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倾情上演

  • 九江新闻网讯(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洪永林)春天的九江,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3月16日晚,由九江市委宣传部、九江市文广新旅局主办,九江市文化馆、北京驱动文化传媒公司承办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