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雪龙”号如何破冰远航?对话极地科考人员

日期: 来源:福州新闻网收集编辑:福州新闻网

“雪龙”号是我国专门从事南北极科学考察的破冰船。

“我们昨天出发,今天一大早赶到福州,开启了科考船在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上的展示活动。”11日上午,在福州港马尾青州作业区,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完成停靠作业,船长张旭德说,完成这次展示任务后,他们将返回上海,11月1日出发前往南极开展科考活动。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1993年从乌克兰赫尔松船厂购进后,经改造于次年投入使用。

记者11日登船看到,“雪龙”号有一个陈列室,讲述了“雪龙”号的历史。“雪龙”号是继“向阳红10”号、“极地”号之后的中国第三代极地科考船,也是中国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它于1994年10月28日从上海出发,首航执行中国第11次南极考察任务,并由此开启了它的辉煌历程,迄今已29年。

记者还看到,“雪龙”号设施齐全,不仅拥有面积达570平方米的科考实验室,具备走航自动化观测、综合海洋调查观测、考察作业机械化和数据共享网络化的科学调查能力,还有容纳160人的起居室、餐厅等,以及健身房、篮球场、游泳池等生活设施,船舱里还有一个小酒吧。

之所以配备齐全,是因为极地考察要很长时间:每次南极考察为期6个月,北极考察也需要80天左右。“雪龙”号最近一次从南极回来是今年4月。也就是说,科考队员下个月出发后,将在明年4月回来。

“雪龙”号尾部的直升机停机坪和机库上方的圆形卫星天线罩十分抢眼。

“从上海到南极有1.4万公里,也就是7000多海里,‘雪龙’号需要行驶20天。”“雪龙”号二副苏显告诉记者,白天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开展极地科考活动,因此到南极的科考时间往往选择的是北半球的冬季。此时,南极正好是夏季,白天长、晚上短,甚至是极昼。到了每年三四月份,南极开始出现极夜,于是科考船就要回来。

今年26岁的苏显已有5年极地考察经验,去过极地4次,其中北极3次、南极1次,下个月将第五次到极地科考。

“雪龙”号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南北极冰层那么厚,“雪龙”号是如何破冰前行的呢?

据介绍,破冰船的特点是船体结构特别坚固,船体钢板比普通船舶厚得多。一般船舶长宽比为9∶1至7∶1,破冰船长宽比则为4∶1,进退和转向灵活,机动性好。破冰船通常使用两种破冰方法:冰层厚度不超过1.5米时,使用“连续”破冰法,主要依靠螺旋桨和船头的力量分裂和击碎冰;如果冰层较厚,采用重力破冰法,利用船体巨大重量,让船在冰面上压碎冰。

“雪龙”号海图室。

“雪龙”号到南北极能随意“见雪开路”?答案是否定的。

“就算不得不破冰,我们也会选择冰区里的水道,而不是陆缘冰区。”苏显说,船舶破冰需要更大功率,耗能大,破冰消耗的油量是正常航行的两倍左右,因此不可能随意浪费。事实上,在极地水域航行比普通水域要困难得多。

在“雪龙”号过道上,记者看到一幅幅极地摄影作品,主角是憨态可掬的企鹅和胖乎乎的北极熊等。“这些都是我们随手拍下来的,在极地,随手一拍,都是美景!”船长张旭德说。

据悉,我国目前有“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极地科考船,已完成39次南极考察、13次北极考察。其中“雪龙”号已完成28次南极科学考察和9次北极科学考察。下个月,“雪龙”号将前往南极开展我国第40次南极考察。(记者 欧阳进权)


相关阅读

  • 每日科普|人类为何对月球南极如此着迷

  • 月球南极 来源:视觉中国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8月20日发布消息称,其发射的“月球-25”号探测器偏离预定轨道,与月球表面相撞后失联,任务以失败告终。按照原定计划,“月球-25”号将在
  • 2023“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名单在象揭晓

  •   记者 王妙红   10月8日上午,第十七届中国(象山)海洋论坛暨2023“青年与海”创新创业大会开幕。活动现场,回顾2023寻访“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活动,2023“海洋强国青年科学
  • 外媒称冬季南极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

  •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北京9月26日电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当地时间25日表示,今年冬天,南极洲周围的海冰面积创历史最低水平。研究人员警告说,这种
  • 生存训练

  • 57岁的亚尔达是南极纳尔逊岛“捷克站”的站长。他大学毕业后曾担任滑雪教练,还担任过救援队副队长。他参与和组织了多次登山、探险和生存训练活动,如1984年用41天时间穿越冰封
  • 18岁的她,搭85趟顺风车、花184天时间,去南极!

  • 18岁的吴一书,一个人去了趟南极。2022年6月,她从美国阿拉斯加州出发,搭便车、睡帐篷、做沙发客,花了184天,抵达3.5万千米之外的阿根廷乌斯怀亚—地球最南端的城市。从北到南,她穿
  • 一株南极海藻,如何变成海洋新药

  • 在南极未经污染的冰冷海域中,生长着一种特殊的藻类植物,名为南极褐藻。今年6月,在青岛,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注射用BG136”启动临床试验。BG136的原料来源,正是南极褐藻。BG1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雪龙”号如何破冰远航?对话极地科考人员

  • “雪龙”号是我国专门从事南北极科学考察的破冰船。“我们昨天出发,今天一大早赶到福州,开启了科考船在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上的展示活动。”11日上午,在福州港马尾青州作业区
  • “最美军嫂”赵彩虹:三尺讲台 默默耕耘

  • 多年来,军嫂、弥勒市基层人民教师赵彩虹以一颗爱国拥军的心,全力支持丈夫工作。她既是军人的贤内助,更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争做模范的先锋。弥勒市福城街道高宗堡小学,绿树环绕
  • 国家级名单公示,黑龙江4地入选!

  • 10月10日,生态环境部公示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拟命名名单。其中,黑龙江2地入选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地入选第七批“绿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