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程志敏:五星与治道

日期: 来源:中国学派收集编辑:中国学派

摘要:古代对天文异象的历史解读,是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历史已经证明,天文异象与人事成败并无必然联系,但类似“五星连珠”“五星出东方”这类图像符号也反映了古人独特的政治美学观念,这在更深层面体现着天象与现实、启示与理性之间的张力关系。遍历经验与事实,当五星图像的实际阐释投射到属人事务时,贤哲更多是要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人,即德政、用贤和爱民。有德而正义,则不必求诸卜筮。卜筮之功在于敬天而不专,以导民于圣德。历史上唯有贤哲治道能使人世安稳,而五星背后的五行即五德,或许才是有益于现实的深层动因。

关键词:五星连珠   祥瑞   灾异   卜筮   德

作者:程志敏,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授(海口570228)。

来源 :《美学研究》2023年第2期P20—P44

责任编辑:孙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应该如何面对?古人或以修德纳祥,或以处之淡然而得福,或贿天赂神、幻想获利免灾。贿天赂神的方法各异,名目繁多,《列子·说符》“楚人鬼而越人禨”即是,其余如祈、禠、祓、禳、醮、禊、畛等,不可胜数。即便一般性的祭祀(且不说极为复杂的专项求告),也大多有极为明确的功利目的。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甚为普遍,正史如《宋书》《南齐书》《魏书》以及《清史稿》都专辟“符瑞志”“祥瑞志”“灵征志”以及“灾异志”,而几乎所有史书都有的“天文志”“律历志”以及“五行志”,也会或多或少谈到祥瑞和灾异的问题。历史上对天文异象的政治化解读,是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其中尤为著名的是“五星连珠”“五星出东方”之类的启示性意象,历史已经证明这种天文异象与人事成败并无必然联系,但对于天象的象征阐释也反映了古人独特的政治美学观念。

一、史说五星

五星连珠之为吉兆,由来有自。《开元占经》载战国时期的石申就提出:“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大利。” 这种阐述就将天象与人事关联起来。《开元占经》又引《荆州占》曰:

五星者,五行之精也。五帝之子,天之使者,行于列舍,以司无道之国。王者施恩布德,正直清虚,则五星顺度,出入应时,天下安宁,祸乱不入。人君无德,信奸佞,退忠良,远君子,近小人,则五星逆行变色,出入不时,扬芒角怒,变为妖星、彗孛、茀扫、天狗、枉矢、天枪、天棓、搀云、格泽。山崩地震,川竭雨血,众妖所出,天下大乱,主死国灭,不可救也。余殃不尽,为饥旱疾疫。

古人倾向于认为世上的兵灾旱涝以及国家、个人的祸福吉凶,都与天象相关。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众多内涵中最直接的一种,人君之有德无德,可在天象中反映出来。

“五星出东方”一般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同时出现在(东方)某一个星宿中,根据会聚角大小不同而叫作“五星聚汇”“五星聚舍”,或“五星连珠”“五星贯珠”“五星合”等。当然,聚合之处也不一定在“东方”,只要五星形成连珠之势,便一概被视为祥瑞。一些记载中也的确有这样的事例,如《竹书纪年》记载:“帝(尧)在位七十年,景星出翼,凤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还说,“禹时,五星累累如贯珠”,以及“帝辛三十二年,五星聚于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正史也有大量的记载,最早的当数《史记·天官书》所谓:“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这是汉朝的合法性依据,何以故?当时张耳兵败正在犹豫投奔项羽还是刘邦时,甘公劝他说:“汉王之入关,五星聚东井。东井者,秦分也。先至必霸。楚虽强,后必属汉。” 根据古代天文“分野”说,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郡乃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东井对应的就是三秦大地,刘邦入关时的这个天象就说明他有王者之象,当时刘邦虽然还不如项羽强大,但终究会应承天祚。

班固《汉书》接受了《史记》关于“汉兴”在于“五星聚汇”的解释,并说高祖之兴,乃是天授,而非人力。但奇怪的是,班固在全书最后提出的汉(高祖)兴起的五条原因,竟然几乎无一与天象有关:“一曰帝尧之苗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加之以信诚好谋,达于听受,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谏如顺流,趣时如向赴。……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 

班固虽然还是按照当时的惯例,在这段话的最后加上了“灵瑞符应”,但这段文字看上去有些敷衍,只是“又可略闻”而已。班固极力铺排的,其实是刘邦宽明仁恕、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和从谏如流。得天下须如此,治天下也一样,必以天下之势为准。实际上,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也并没有忽视“五星”之外的力量,只不过没有点明而已。他说,“其所在,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国可以义致天下。” 而《宋书》也说沛公取天下的原因在于“义”。 

此外,关于五星汇聚,《史记·天官书》还有“以礼致天下”“以兵从天下”“以法致天下”之说。可见“义”“兵”和“法”才是真正“致天下”的根本,天象似乎只是一种提示,因为“其所居,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国,可重致天下”。但司马迁接着马上说,“礼、德、义、杀、刑尽失,而填星乃为之动摇”。这里的“重”不管是理解为“威望”还是“依靠”(依靠厚重的“土”德), 都说明义、杀(兵)、刑(法)几个因素更为关键,否则礼、德等都会动摇。

古人认为五星与德行密不可分,因此我们不能单独强调前者:“五星合,是为易行,有德,受庆,改立大人,掩有四方,子孙蕃昌;无德,受殃若亡。五星皆大,其事亦大;皆小,事亦小。” 在五星汇合这样“易行”也就是容易实现的祥瑞面前,“德”也是首位的要求。有德者才有余庆,才谈得上福分,甚至可位极世间,子孙繁茂,一统天下。

事实上,五星聚东方并非全都是大吉大利之象,因此古人也未必拘泥于这类“自然”天象来阐释治乱更替。《史记·天官书》除了大谈五星汇聚是大好时局,也提到此时亦是不好不坏之时:“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 司马迁并没有说五星汇聚就一定对现实有利,而只是对五星之下的国家有利,并且还加上了一个重要的条件:“法”。

一向被视为祥瑞的“五星出东方”,首见于正史是《汉书·赵充国传》,当时这位四朝老将奉命驻守金城(今兰州),平定羌人叛乱。他审时度势,坚守不出,但军用耗费极大,汉宣帝着急,下旨催促他出战,便以“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太白出高,用兵深入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这一吉象鼓励他。但赵充国并没有完全以祥瑞为意,仍抗命不从,待羌人分化瓦解,加上屯田之策,仁义攻心,辅以军事,终于取得胜利。如果他以皇帝“五星出东方”之言贸然行动,则河西危矣。可见,由天体运动而来的现象在当时并没有起到祥瑞的作用,恰恰是不计个人得失和荣辱的老成谋国(“威谋靡亢”)者,才是国之祥瑞而能“画未央宫”。

不过,“五星出东方”这一瑞兆在历史上也曾得到过“验证”。北魏博洽多闻的政治家崔浩精通天象,多次准确预言,深得皇帝信任。始光年间,群臣商议是否要讨伐郝连昌,大家都认为胜算不大,这时崔浩劝皇帝:“今年五星并出东方,利以西伐。天应人和,时会并集,不可失也。” 世祖拓跋焘果然大胜而归。但个中原因甚众,仔细分析起来,“天应人和,时会并集”,即天时、地利、人和,尤其统治者的决心甚至御驾亲征,或许才更为重要。在此,“五星并出东方”算“天时”,并且“天时”远不止于此,当时的气候条件和国际形势等也在此列。

当然,并非星辰出东方都有好事,比如太白金星主“兵象”,如果出现在西方,多为凶兆,但也有“出西方,失其行,夷狄败;出东方,失其行,中国败” 的情况。关键不在于出现的方位,而在于“行”。所以五星所聚,要看聚在什么地方(也就是与哪颗星“合”)。班固说:“凡五星所聚宿,其国王天下:从岁以义,从荧惑以礼,从填以重,从太白以兵,从辰以法。以法者,以法致天下也。” 这与其说五星聚集就有好事,倒不如说我们由五星聚汇而学到了义礼(即“法”)等——苟如此,当然就能吉祥。此外,还要看五星早出还是晚出(即“盈缩”)。可见所谓“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往往需要在历史语境中进行细分。

历史上,五星聚汇实际发生过很多次,近四千年来,至少有两百次。夏商周改朝换代而有五星汇聚的天象,因此单单说“利中国”似乎显得勉强。而至于齐桓公称霸、吕后临朝称制、韦后弑夫(后两次五星聚汇并未见于史籍,不难理解),就算是代替了无德者,仍远远谈不上有利于现实的瑞兆。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七月壬申,同样出现了类似于“汉兴”的迹象,即五星聚于东井,占曰中国之利,尽管唐朝运势并不仅由美好的天文来阐释。

《开元占经》卷19引《诗纬》曰:“五纬聚房,为义者受福,为恶者亡。”又引《荆州占》曰:“有德者昌,无德者亡。” 这样看来,既然有德受庆,无德受罚,那么五星聚汇与否,其实与人事的祸福没有多少干系。顾炎武明确地说,在五星的聚汇史上,至少唐朝天宝九年(750)那次不吉,就是因为玄宗荒废了政务。可见,真正重要的,乃是“政”,而非“天”。五星就算遇合,还要看“美”或“恶”(即颜色明暗)、五星所聚的位置、时机(晨夕与盈缩),以及哪一个为主、是否有另外的星辰凌犯,等等。《开元占经》卷19引《春秋纬》曰:“帝有过失,既已命绝于天,则五星聚摄提,反衡乱不禁。五星聚,天子穷。”《荆州占》:“五星并聚,篡弑成。”石氏曰:“五星主司人君诸侯大臣之过,五星合斗者,皆为谋反,大臣当有诛者。”这类谶纬描述都需要我们对五星并出这一现象作出更为辩证的思考。

二、治乱非天

古代天学极为深奥复杂,轻易难解。比如说,四星聚汇,古人认为是不吉之象,但顾炎武历数前代多次出现四星聚汇的时候,都是国之祥瑞,故“不可泥于一家之占者矣”。无论如何, “五星出东方”并不一定就吉利,天运本来就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非可刻求者。比如,高允和崔浩两人虽都精于天文历算,但前者对后者的说法就很不赞同,曰:

天文历数不可空论。夫善言远者必先验于近。且汉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此乃历术之浅。今讥汉史,而不觉此谬,恐后人讥今犹今之讥古。 

高允的考辨最后让崔浩心服口服。尽管高允只是批评汉朝人在天文历术上有所不谨,但“史官欲神其事,不复推之于理”,却是古代空言“天人合一”的通病。

中国古代的天文记载大多可靠,唯“五星聚汇”往往多为印证天命的“重致天下”而虚构出来的祥瑞,或者为了其他原因而作出另一番解释。甚至“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中的“重光”二字,也被解释为“日月如叠璧,五星如连珠”,但其本意似乎仅仅是“重新焕发光明”。 

比如作为“汉兴”祥瑞的“五星聚于东井”,与刘邦称帝并没有直接关系,实际发生在称帝后的第二年(类似无法验证的祥瑞记载还不少)。从司马迁到班固(以及续作《汉书》的班昭和马续),语词的微妙变化本身就反映了这种记载所具有的问题。而《汉书》的“高祖本纪”和“天文志”的内部差异,也让人清楚地看到,祥瑞现象属于古代的政治神学范畴。祥瑞为天子构建出了统治所必需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五星汇聚”多见于“纬书”。 

五星出东方,主要不是关乎普通人的福祉,而是相关于统治者的运道。五星本就是五行的外化或物化(加上日月,即为“七政”),即所谓“五行之精”,其结果当然是“五星之合于五行,水合于辰星,火合于荧惑,金合于太白,木合于岁星,土合于镇星”。五星、五行也合于四时之序,在上者必须根据它们来治理,出轻系,去稽留,除桎梏,开门阖,通障塞,存幼孤,矜寡独,正封疆,循田畴,举贤良,封有德,赐孝悌,施恩泽,修城郭,饬甲兵,警百官,诛不法,存长老,断刑罚,执当罪,等等,乃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要求。

董仲舒还把上述作为“治本”的五行直接归纳为“五事”,即貌、言、视、听、思。这五事乃是人受命于天、王所修而治民的准绳。具体说来,就是要求统治者做到貌恭、言从、视明、听聪、思睿,由此而知贤愚,分黑白,纳谏诤,劝善恶。若如此,当然就能天下大治,顺利昌盛。在箕子的教导中,“五事”紧接在“五行”之后,“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其实,五行、五星、五方、五官、五色、五音,都与人事密切相关,或者更准确地说,都是在指导人事,而人事的优劣又能影响诸“五”的秩序,人事优,则诸五顺;人事劣,则诸五亦乱。人世之事,首在人事。在九流十家中,兵家大概最不相信禨祥灾异之说,所以才有这样贬斥吉凶而重视人事的结论:

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今世将考孤虚,占咸池,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故曰: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已。

为将者不可为天所制,故尉缭子特别重视“人事”,远超“天官时日”,而圣人所贵,惟人事而已。如果以龟卜禨祥为准,则难以成功。世间万事多有“不卜而吉”者。

在这个意义上说,五星或五行能够统一或兼顾(即汇聚),当然上上大吉。雍正三年(1725)正月,钦天监测得二月初二日庚午,“日月合璧以同明,五星联珠而共贯。……亘古罕有,为此绘图呈览,请敕下史臣,永垂典册”。但皇帝似乎并没有欢喜得失去了理智,回答说:

朕惟日月五星运行于天,有常度,是以从古历元可坐算而得。然古称高阳时,五星会于营室;汉帝时,五星聚于东井;宋祖时,五星聚于奎;史书皆纪以为祥。盖七政会合,数虽一定,而遭逢其时者,实海宇升平,民安物阜之会也。若以为德化所致,朕方临御二载,有何功德,遽能致此嘉祥?皆由我皇考六十余年,圣德神功,际天蟠地,为千古不世出之君,为上天第一笃爱之子,所以纯禧骈集,历数绵长,锡祚垂光,至于今日。睹此难逢之嘉瑞,朕嗣统以来,兢兢业业,率由旧章,惟以皇考之心为心,以皇考之政为政,宅衷图事,罔敢稍越尺寸,故邀上天垂鉴。仍如皇考之御宇绥猷,而锡以无疆之福也。朕幸逢嘉会,不但不敢自居,亦且不敢自谦,总由上天申眷皇考。朕与天下臣民,同在福佑之中,当与天下臣民共庆之。

雍正清楚,天行有常,五星联珠的现象,其实并非如钦天监所谓“亘古罕有”。而且它的出现完全可以通过历算轻易推导而得,与人世兴衰关系不大:“凡五星五岁而一合,三岁而遇。” 雍正皇帝不能明目张胆破坏祖制,只好承认那是升平吉象,只不过并非他自己的德政所致,因为他刚登基两年。雍正没有明说的是,在这两年中,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作所为难以当得起“德化”二字。如果非要把这种嘉祥跟什么人联系起来,就只有把它归功于其皇考康熙了。他的一切无非是顺承了父亲的余荫,不值一提。相反,这种嘉瑞让雍正实在两难:既不敢自居,又不敢自谦。他既要承认祥瑞的意义,又不能贪天之功为己有。

到了二月初二那天,雍正上谕重复了一番谦虚之语后,自勉曰:“天庥之始,惟有兢兢业业,竭力尽心,永久如一,以仰答上天之眷佑,以克承皇考之弘。”还明确要求大小臣工,矢诚心而敦实政,并拒绝了“升殿受贺”的请求,“但念天瑞实因皇考而致,应遣官告祭景陵,以昭祥瑞之自,应行典礼”。可见,就算五星聚汇可能是祥瑞,但也有其他真正的“祥瑞”,所以雍正说:“古帝王以丰年为祥瑞,而不以景星、庆云、灵芝、甘露为祥瑞;以贤才为宝,而不以珠玉为宝。”  正应了孟子所谓“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以贤人为宝,则自然万事顺遂。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 而且,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也是不祥之兆。历史上,明君任用贤人而天下太平者,千古传为美谈,如唐虞、商汤,周朝的文王、武王、成王任用贤臣,祥瑞并降,千载而安(《新序·杂事》)。故归有光曰:“明主独能致天下之治者,亦惟得人以任之而已矣。”因为,“政也者,圣人所以致天下之治者也”。  这才是“正道”,虽要取譬北辰之类,但关键还在于“德”(《论语·为政》),一是君王有德,二是(体现在)“用有德”,任贤则自吉,因为归根结底是“天命有德”(《尚书·皋陶谟》)。

人民丰衣足食,那么,人君不会惧彗星屡见,祥瑞只是作为点缀和装饰。唐太宗说:“夫家给人足而无瑞,不害为尧、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为桀、纣。”他还说,“瑞在得贤”,甚至亲自毁掉了“祥瑞”。(《资治通鉴》卷193)“知贤”“用贤”“任贤”不言而吉,“任贤使能,不时日而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吉;养劳贵功,不祷祠而福。”(《新唐书》卷123)

无论如何,政通人和不在天,而在人。在古人的正当信念中,天垂象以示君,君秉诚以事天,“必谨夫象纬灾祥之故”,但归根结底,“天不在天而在君”。政治的清明、国家的繁荣与天下的一统,都与五星之行关系不大:

是故日月皆循其轨,五星不失其次,则吾德政之修于此可见矣;日月之或有薄蚀,五星之或有变动,则吾德政之阙于此可见矣。因在器之天而观在天之天,因在天之天而循在人之天,则天人合一,七政不在天而在人矣。 

这番论证看上去颇为曲折,既没有破坏古代的信仰,也没有过分陷溺而成“迷信”。“七政”本指五星日月之类的天象,而今在“天人合一”尤其偏重人世轨范的解释中,渐渐有了政治的含义。故司马光《资治通鉴》这部政治大书很少谈及“五星出东方”之类的话题。

治理天下,靠的不是天象,而是人事。陆贾曰:“故世衰道失,非天之所为也,乃君国者有以取之也。恶政生恶气,恶气生灾异。螟虫之类,随气而生;虹蜺之属,因政而见。治道失于下,则天文变于上;恶政流于民,则螟虫生于野。……鸟兽草木尚欲各得其所,纲之以法,纪之以数,而况于人乎?” 现代人不一定相信“恶政”就一定生“恶气”而有蝗灾地震之类,也不相信人世间的事情能够影响天文之变,但无疑认可世道变化“非天之所为”,而是我们自己“有以取之”,即相信“自作自受”。

统治者的吉祥在于德政,而德政首在“爱民”。王廷相曰:“天道远,人道迩。人君遇灾修省,求天变之由,则茫昧无据;尽民事之实,则灾沴自消。故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天道遥远,难以把握;人道切近,可知可为。所以,与其求茫昧之天象变化,不如以百姓为“天”,毕竟《尚书·泰誓中》早就有明确的教导:“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万物都有纲纪法则,治道亦然。所以,治理国家,不能(只)看天象,故荀子曰:“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荀子特别强调“禹桀之所同”,不惟天象,还在“时”和“地”。他那句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意在说明“国之命在礼”,人祸远胜天灾。当然,荀子并不反对效法天地日月,但更强调忠信的作用:

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荀子·尧问》)

《论语》也以“尧舜禹”的故事结尾,最后强调的是“命”“礼”“言”。在《论语》中,“人”出现的次数是“天”的五倍之多(还不算其余相近相关的词),而在《荀子》中,除去“天下”一词外,“人”的词频也是“天”的五六倍。而且,荀子多以曲笔言“天”,因为在他的笔下,“天”的含义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至少“《天论篇》所针对的问题不会是孔子和道家提到的天道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样对天象持保留态度的司马迁看得很清楚,他在《史记·荀子本传》中评论说:“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三、所宝惟贤

历代君主相信禨祥者所在多有,这在古代不足为奇。奇怪的反倒是有少数君主出于各种原因禁奏祥瑞,不纳嘉献,比如唐太宗《禁奏祥瑞诏》即云:

昔自帝王受天明命,其有二仪感德,百灵效祉,莫不君臣动色,歌颂相趋。朕恭膺大宝,情深夕惕,每见表奏符瑞,惭恧增怀。且安危在乎人事,吉凶系于政术。若时主肆虐,嘉贶未能成其美;如治道休明,咎徵不能致其恶。以此而言,未为可请。自今已后,麟凤龟龙大瑞之类,依旧表奏。自外诸瑞应奏者,惟显在物色目及出见处,更不得苟陈虚饰,徒事浮词。 

唐太宗并不否认灵异符瑞的意义,所谓“安危在乎人事,吉凶系于政术”,的确是圣明之言。元和中兴之主唐宪宗《禁奏祥瑞及进奇禽异兽诏》同样自谦一番后,以“所宝惟贤”为据,明确指出“嘉禾神芝,奇禽异兽,盖王化之虚美也”。(《资治通鉴》卷236)要求不再进贡奇禽异兽。

唐玄宗、唐文宗、宋高宗、宋孝宗等也有类似的诏书,要求毋奏、勿进祥瑞。而宋真宗刚登基时,便“诏罢献祥瑞”, 但晚年听信王钦若和丁谓等人进献海量芝草祥瑞,大搞封禅,荒忽朝政。历史上主动求进祥瑞的君主亦不乏其人,有专门机构负责(黄门侍郎),甚至谏奏祥瑞而致祸的大臣亦有之。但王莽篡政前后漫天遍野的“祥瑞”已经成了历史的伤痕,其余荒唐笑柄亦不绝于书。《尚书·周书·旅獒》所谓“所宝惟贤”,几乎成了统治者的口头禅,当然也(应该)是治国之宝典。

另外,就算有了祥瑞,还需要正确对待或利用,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道德经》五十八章)人世宇宙当然有“正”,但如果人们处理得不好,正就变为“奇”。也就是说,既然祸福相依,离开五德而单独谈论禨祥,就丢失其本来意义。成汤说:“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吉凶祸福不在自身,而在善与不善。

祸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相互转化,如果运用或应对不当,祥反为祸,反之则祸转为祥者,亦非少有,贾谊即以宋康王和晋文公的行迹说明“见祥而为不可,祥反为祸。……见妖而迎以德,妖反为福也”。祥瑞和妖孽本身或许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遇到这种其实可有可无现象时的所作所为,故王符还有类似的说法:“且凡人道见瑞而修德者,福必成,见瑞而纵恣者,福转为祸;见妖而骄侮者,祸必成,见妖而戒惧者,祸转为福。” 

1729年,雍正为了驳斥曾静等人的诽谤,维护大清的合法性,发布了《大义觉迷录》,其中有言:“夫灾异之事,古昔帝王未常讳言,盖此乃上天垂象以示儆也。遇灾异而能恐惧修省,即可化灾为福矣;遇嘉祥而获侈肆骄矜,必致转福为灾矣。……朕岂敢欺天而为此不由衷之语耶!” 这与儒家的说法完全合拍:“圣人不贵祥瑞者,盖因灾异而修德则无损,因祥瑞而自恃则有害也。” 

反过来说,有灾异也不可怕,而能修德以禳,即如柳宗元诗云:“福为深仁集,妖从盛德禳。”《尚书·商书·伊训》记伊尹之训曰:“方懋厥德,罔有天灾。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孔安国以此为“以德禳灾”之明证,孔颖达释曰:“鬼神安人君之政”。尽管天象所示的吉凶祸福归根结底是“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理”(《旧唐书》卷79),但人们总是愿意相信禳解之功。当然,古人普遍认为,禳灾不如修德,因为“至德可以禳灾”,尤其对天子更为攸关,而修德修政以顺天之命,则为孝矣,否则国毁家破人亡。所以,修德本身是禳法,也远高于普通的祈禳,即“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史记·天官书》)。

当然,史书多载“修德以禳”的劝谏,但实际往往走样:不是检省过失,罪己求福,而是以符瑞和祭祀之类来搪塞,更有甚者“用舞僮六十四人,衣玄衣,歌《云汉》之诗”, 就因为《诗经·大雅》中的这首诗歌是对“大旱”的描写(甚至控诉),同时祈求甘霖,故常用于雩祭之中。但如荀子所说,雩与雨没有关系,“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荀子·天论》)所谓雩祭和卜筮,无非文饰而已。

对于古人来说,若天命已定,禳之无益。有德者不必禳。所以,历史上也有不信以德禳灾者,朱祖谋(1857—1931)序《史记探源》即曰:“应星象者见凶祥,当修德以禳之,然则不应星象者遂可滔天虐民乎!” 

《春秋》虽不书祥瑞,却多记灾异。何以故?这桩公案牵涉到儒家对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的理解。《左传》以为祥瑞(因“麟”为瑞兽,预《春秋》之成,孔子使命之达),而《公羊》视为灾异(此为“吾道穷”的象征,故孔子“反袂拭面涕沾袍”),但公羊大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符应》中似乎认为这是祥瑞,即“受命之符”,皮锡瑞则以为两家之说虽不同而皆可通。

清初大儒姚际恒认为《春秋》有祥瑞,否则“谓《春秋》书灾异不书祥瑞,然则孔子为幸灾乐祸之人矣。‘有年’、‘大有年’,即童稚亦知祥瑞,乃违心反说以为记异,其可恨如此甚矣。‘常事不书’一语,流毒以至于此极也。” 看来古文今文的确有些势不两立。实际上,灾异和祥瑞本就是一体两面,相对而言。孔子谈论祥瑞灾异,本不足为奇,而如果出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局面,也很难说清楚究竟是灾异还是祥瑞,毕竟凤鸟有如麒麟乃是神物,更是王者之瑞,而河出图、洛出书自是人世文教大事。祥瑞不现,便知道之不行,而为“已矣乎”之灾异也。

那么,圣人为什么要记述灾异?实际上,原始儒家并不关心这些, 这反倒是阴阳家的专长:“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在司马迁去世后不久召开的盐铁会议中,却出现奇怪的矛盾现象,“大夫”认同邹衍却反对灾异,“文学”虽鄙薄“邹衍非圣人,作怪误,荧惑六国之君以纳其说”,却津津乐道灾异之说。 

灾异之说,本是阴阳家的发明,俾使导引人道的君主不会遗失效天法度,因为“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其说虽闳大不经,在那时却十分管用。后来,儒家(尤其汉初的公羊家)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便以灾异为上天警示君王政德有失之确凿证据: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而对于统治者来说,在自我惕厉的同时,以妖魔鬼怪来吓阻老百姓中“不知忌”的“愚人”,以禨祥之类引人向善,也不失为一种可行乃至高效的办法。《淮南子》以“君南面术”的道家思想为基础,杂糅阴阳儒墨法家,提出了一种在当时符合“天经地义”的治国理念:

夫见不可布于海内,闻不可明于百姓,是故鬼神禨祥而为之立禁。……凡此之属,皆不可胜著于书策竹帛而藏于官府者也,故以禨祥明之。为愚者之不知其害,乃借鬼神之威以声其教,所由来者远矣。而愚者以为禨祥,而狠者以为非,唯有道者能通其志。

天降祥瑞或灾异,如果仅仅以之为自然现象,并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当然有助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旱涝、台风、地震的预告)。同时,如果将其当成上天对人世的奖惩,由此而反躬自省,发扬善德,检讨过失(即“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亦大有功于世焉。要知道,祥瑞和灾异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在那个以天为法的时代,这无疑是对君权最有效的论证与制约。

天文星象即便能够预示吉凶,帮助圣王执政,还需两个必要条件,圣王有德而愿意听从,大臣也有能力解读深奥的天道。这实在是“二难”。所以,即便五星日月之会能够预示凶厄吉隆,也有圣人由此而知天命,结果也未必就好。

不过,贩夫走卒如能应天而行,也必大有裨益,毕竟我们都是“天生之,地养之,圣人教之”才能成以为人。内修外惧,合而为一,即所谓内外兼修,自然不坏:“《春秋》日食三十六,而食之既者二。日之食与食之深浅,皆历家所能知。有盖有数,疑若不为变也。然天人之际,实相感通,虽有其数,亦有其道。昔之圣人未尝不因天变以自治。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所以修其身者素矣。然洊震之时,必因以恐惧修省,此君子之所以无失德而尽事天之道也。” 

四、不卜而吉

人生天地间,既伟岸又渺小,生存不易,需要认识很多事物,尤其是天地大道,更需要把这种认识转变成“前识”,即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也就是要对近前的东西有所预判,然后凭借这些“预见”合理安排生活,即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庸》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也就是说,人在宇宙之中,首先要对宇宙有所了解,这个不断展开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类存在所必需的“功课”。所谓“天人合一”,便是懂得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主动去“合”天道,人伦器物无不从天而学得。我辈凡夫俗子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必须借助圣贤的教导来生活,因为圣贤有能力“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周易·系辞上》)

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凡事无不有因有果,无所谓善恶。但在古代宇宙论中,自然有目的,天道本身就代表着“善好”(比如滋养万物);而与此不符者,便一定是“恶”。再从人的角度来说,自然界的事物对于人的存在来说,一些有利,一些有害,我们必须加以辨别,然后才有“吉凶”“祸福”“灾祥”之分。于是,“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周易·系辞上》)但除此之外,圣人观象的目的,其实主要在于“授时”(《尚书·尧典》),与吉凶没有多大直接关系——除非违背时令去耕种,即所谓“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大禹谟》)

不过,《周易》虽主要是卜筮之书,却远不止于此,因而并不过多依赖占卜。《系辞上》明确解释道:“《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占”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及其相应的变、通、举错、象等,才是最重要的教导,爻以断吉凶仅仅是一个微小的观道入口。所以,“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周易·系辞上》)这里基本上看不到多少卜筮和禨祥的痕迹,反而要求把“神而明之”的东西“存乎其人”,即“存乎德行”。也就是说,吉凶的关键不外在于象,而内在于“人的德行”。更进一步说,“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即便有陨石降落、六鹢退飞这种看起来不正常的现象,也要知道其“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左传·僖公十六年》)

如果有德,则不必诉诸禨祥占卜,自然得吉,因为真正永远吉祥的道理在于“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尚书·商书·太甲中》)故孔子在帛书《周易》中说:“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亓后乎!” 孔子自述其占卜的成功率之所以非常高,主要是“观其德义”而致,既不迷信术数,也不拘于巫史。命运在己的前提便是“德”,苟能如此,同样也是“不占而已,占非是卜筮,拟议在我,吉凶亦在我”。 

《尚书》为此制定了详细的标准,是为彝伦攸叙的“洪范”,其中专门针对明用稽疑的卜筮提出了如下原则:“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尚书·周书·洪范》)在上天所赐的这一畴中,还有较为详细的分辨,此不赘述,要之在于:“谋及卜筮”只是四种释疑方法之一,且不在首位,更不占主要。而“谋及乃心”虽不等于现代所谓“自由意志”,但吉凶祸福在于自己的所思所虑,却是远古而至于今天的根本教导。

既然如此,古人为什么还要从事占卜?大要言之,以示敬天而不专,以之导民于圣德,以此反证行为之合法。在“绝地天通”之后,卜筮是人类可用于探察万物目的或“天意”的唯一手段,而只有充分理解宇宙目的论,我们才能在循天而行中趋利避害——这是天人合一的隐秘要求:

稽疑者,有所疑而不明,故稽以明之。事之明者,无待于稽;事之疑者,圣人亦不能不取决于神。“汝则有大疑”,而卿士庶民群言并兴,将谁适从?此卜筮之建,圣人所以斋戒以神明其德者也。人之于天,其精气相感,捷若影响。况人主为天地之心,一念之善,喜见于天,而和气应之;一念之恶,谪见于天,而沴气应之。故欲观己之善恶,当观天之所以为应者以验之。 

圣人亦不能无疑,而众人七嘴八舌,更难抉择,故凭卜筮以稽。在这个看似迷信的过程中,最终不仅能够释疑,更能够额外通天。但问题在于,卜筮可靠吗?这就要看占卜者是否虔敬而有德,归有光为《洪范》作传,曰:“古者尊天而重神,不敢自信,而待于卜筮以取决。而至诚无私之德,常与神明通,是以鬼神应之,各极其理之所至而无毫发之爽,故卜筮必可信,而禹以为治天下之一畴。” 

其实,在占卜之前,有很多东西就已经是“前定”的,然后再通过卜筮使之明见于世,即“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尚书·大禹谟》)占卜只起到“协从”的作用,而所谓“蔽志”,也有观其德行是否值得一占之意。当然,其结果也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圣人举事,先定于义,义已定立,决以卜筮,示不专己,明与鬼神同意共指,欲令众下信用不疑。” 此外,“装模作样”的卜筮还可以顺便引人“修身慎行以迎福”,它虽“不违民以为吉,不专任以断事”, 但最终也多半是以某种方式倒推“验证”统治者或求问者某种先行的计划。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周易》之类的经典以及圣人的本意。在《易经》学史上,象数派和义理派一直聚讼不休。实际上,即便主张义理的人也从不否认《周易》本为卜筮而作,但这只是入“象”的门径,而上接天道,下通人事,才是其真正的堂奥。最低限度而言,两派必须结合:“若专论义理而不本卜筮,则必流于王弼之祖尚清虚;若专谈卜筮而不根义理,则为巫史之妄谈祸福矣。岂圣贤著述之意哉?” 

圣人大概不会拘泥于鬼神灾异谶纬术数,即如顾炎武所说:“是则圣人之所以学《易》者,不过‘庸言庸行’之间,而不在乎图书象数也。今之穿凿图象以自为能者,畔也。” 退一步说,圣人即便并非不重视占卜(尽管他们未必真正相信这些东西),但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这个初级阶段:

圣人甚重卜筮,然不疑之事,亦不问也。甚敬祭祀,非礼之祈,亦不为也。故曰:“圣人不烦卜筮”,“敬鬼神而远之”。夫鬼神与人殊气异务,非有事故,何奈于我?故孔子善楚昭之不祀河,而恶季氏之旅泰山。今俗人筴于卜筮,而祭非其鬼,岂不惑哉! 

《左传·桓公十一年》有“卜以决疑,不疑何卜”之说,因为人如果不走正道,心中则多少都有疑惑,反之则如帛书《周易》所谓“孙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而走正道就必定如前引尉缭子所说“不卜筮而获吉”,比如说,“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

圣人不是不相信鬼神吉凶,只是不把一切都完全交给不经之理——所谓“敬而远之”,颇堪玩味。其实,即便是占卜,也并非简单地只问结果。司马迁曾专门为楚国一个博闻远见的占卜师立传,这位专业卜者说:“今夫卜者,必法天地,象四时,顺于仁义,分策定卦,旋式正棊,然后言天地之利害,事之成败。” 在这个复杂的五项“系统工程”中,“顺于仁义”恐为其核心。

中外历史上反对占卜的不乏其人,而最为奇特的便是曾经当过占卜官(augur)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其晚年专门写了一本《论占卜》的书来驳斥形形色色的占卜行为。在他看来,占卜者知识非常有限,他们根本不懂得日月五星(即我们所谓“七政”)的运行及其含义,大概也不知道善恶这种根本的哲学问题。所以,我们(尤其统治者)应该咨询的不是占卜者,而是圣贤(Ad sapientes haec, non ad divinos referii solent)。 不应该“不问苍生问鬼神”(西塞罗并非不信神),而应该“不问鬼神问圣贤”,即《尚书》所谓“所宝惟贤”。而且,在西塞罗看来,即便拥有关于未来的知识,也不见得是好事。因此,归根结底,占卜不是万能的,我们无法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预知神明的意图,毕竟“神”意难测。

同样,阿拉伯历史学家赫勒敦(1332—1406)在那个特殊时期也认为占卜是不可信的,因为天体星球运行的周期很长,人类很难做到完整的观察,因为世上所有人的寿命加起来也无法达到那个周期的长度,因而我们的星占学知识就必定是极为有限且零离混乱的。此外,占卜如果要成为一种学科知识或学术推断,还需要很多东西,如动因、受因、形象和目的;等等。占星术多以直觉和猜测为依据,而一旦无法验证或者其结果恰好相反,则必然导致怀疑和虚无。

结论

在古人看来,人事与天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中庸》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但个人的祸福归根结底还是“自作自受”。在社会层面上,垂手而天下治,不是靠天降祥瑞,而是靠礼义(以及由此而来的“无为”)。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礼义道德作基础,祥瑞也没有生根的地方。甚至,人世的举措还会影响到天象的变化(即所谓“人事动天”)——这不是说人在“天人合一”中处于支配地位,而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人的作为可以稍微改命、改运和变天。

在古代,景星出翼,凤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合璧,五星连珠,都是祥瑞。但“星气之书,多杂禨祥,不经;推其文,考其应,不殊”。(《史记·太史公自序》)与其说“五星如连珠,日月若合璧”能够给人带来吉祥,不如说五星或五行指导下的五德即“温良恭俭让”或“仁义礼智信”才能最终让人世安康。否则,

世人不学《诗》《书》,存仁义,尊圣人之道,极经艺之深,乃论不验之语,学不然之事,图天地之形,说灾变之异,乖先王之法,异圣人之意,惑学者之心,移众人之志,指天画地,是非世事,动人以邪变,惊人以奇怪,听之者若神,视之者如异;然犹不可以济于厄而度其身,或触罪犯法,不免于辜戮。 

诗书教导的仁义才是立身处世的根本,若非如此,即便有祥瑞,也只能带来不祥的结果。因为从否定的角度来说,“化由自然,民不犯慝” 才是真正的天道。我们如能循五行而行,那么,有没有五星聚汇的异象,也不管这五星是否聚于东方,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而有千般好处。总之,“五星”图像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天文实体,而是更为抽象的五种相互联系的规则,即五行和五德。

天道动行之美,天德阙生之休,皆要与文王及其德性相连。而阴阳清和,风调雨顺,五星齐备,也要与尧舜相应。吉凶祸福,不在外而在内。古人相信,惟天佑于一德,惟民归于一德,原因就在于“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尚书·商书·咸有一德》)所以,“古者,德行求福,故祭祀而宽;仁义求吉,故卜筮而希。今世俗宽于行而求于鬼,怠于礼而笃于祭,嫚亲而贵势,至妄而信日,听言而幸得,出实物而享虚福。” 

天道人事,本不二分。自然之妙、天命之势、世道之运,皆不待卜筮而可自知矣。荀子曰:

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荀子·天论》)

德行、知虑“在我”,而不必慕天,这也是“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所召唤的一种主体性。在当下,我们尤其需要以这样一种理性而自信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

(本文注释内容略)

相关阅读

  • -30℃,宁波小伙在冰天雪地追极光

  • 视频由受访者提供这两天,一段至美极光视频在圈内火了。极光舞动,如梦似幻。这个视频的拍摄者是来自宁波鄞州区的24岁小伙李晟昱。相比这个名字,“落叶菌”的名字在圈内更具知
  • 美炸了!宁波小伙拍的极光照刷屏朋友圈

  • 视频由受访者提供这两天,一段至美极光视频在圈内火了。极光舞动,如梦似幻。这个视频的拍摄者是来自宁波鄞州区的24岁小伙李晟昱。相比这个名字,“落叶菌”的名字在圈内更具知
  • 看!泰山上空飘来彩虹云

  •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讯 11月28日,泰山上空飘来一片彩虹云,同时出现冰晕、幻日、幻日环、22度晕等天象。据了解,冰晕是一类“像彩虹而非彩虹”的天象,远比彩虹更为奇特、珍稀。冰
  • 图集丨新“金陵48景”之四十三:南唐二陵

  • 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南麓,包括李昪及其皇后的钦陵和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顺陵,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陵墓依山为陵,冈阜环抱,形势甚佳,系南唐江文蔚和
  • 今晚有流星雨!未来10天浪漫天象轮番登场

  • ①今天夜间至明天凌晨,猎户座流星雨迎来极大;②24日,金星西大距,在黎明前的东南方天空,能看到像明灯一样的金星;③24日晚,土星伴月,有机会拍到二者同框;④30日晚,昴星团合月,用双筒望
  • 抬头看!梨城夜空上演最美“星月童话”

  •   月亮似舟,金星如灯,这两天深夜可见的“星月对话”你看到了吗?  10月10日,新疆库尔勒市,夜空出现“金星合月”的天象。据了解,这是当天4时至7时拍摄的。  通常情况下,除太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程志敏:五星与治道

  • 摘要:古代对天文异象的历史解读,是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历史已经证明,天文异象与人事成败并无必然联系,但类似“五星连珠”“五星出东方”这类图像符号也反映了古
  • 中国汽车:以改革纪念改革 用开放致敬开放

  •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45年风云激荡,浩浩汤汤。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持之以恒、持续深入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中国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发展奇迹”,也
  • 浙江省科创走廊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盟成立

  • 12月15日,2023年浙江省科创走廊合作对接会在绍兴召开。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鲁霞光、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曹华芬、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副主任施黄凯致辞。现场,杭州城西科
  • 最新通知!事关湖北人考驾照

  • 极目新闻记者 赵贝通讯员 龚轩近日,湖北省公安厅发布《关于规范和调整全省机动车驾驶考试许可收费标准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确定从2024年1月1日起执行。通知明确
  • 2023福州马拉松鸣枪开跑

  • 蛰伏三载,激情回归。17日7时30分,左海·2023福州马拉松在五一广场鸣枪开跑。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林宝金,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委员会领导水涛,省广播影视集团、省体育局领导曾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