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和坪山一起文学|著名作家阿来谈“我们的文学缺了什么”

日期: 来源:晶报收集编辑:晶报

2000年,年仅41岁的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并把“尘埃落定”这四个字带进了中国人的日常语境。2018年,阿来凭借作品《蘑菇圈》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成为“茅奖”“鲁奖”双料得主。

岁末临近,“书话坪山”之“和坪山一起文学”将迎来第十场活动。12月28日(周四)下午3点,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将现身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深圳学校,以“我们的文学缺了什么”为主题,与读者分享自身的阅读经验以及其对文学写作的思考。

21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似乎在这个时代中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新媒体的崛起、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深度阅读兴趣的减少,文学的魅力似乎在减少。是什么成就了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们的文学缺了什么?“心之所系,唯书与路”的阿来必有许多心得与体会,他表示,十分期待与深圳读者的见面、交谈,期待与大家共话“生活中的诗,诗中的生活”。

“作家”是阿来社会身份中最重要的标签。2000年,年仅41岁的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成为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并把“尘埃落定”这四个字带进了中国人的日常语境。2018年,阿来凭借作品《蘑菇圈》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成为“茅奖”“鲁奖”双料得主。

1959年,阿来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阿来继承了母亲的藏族血统,阿来名字,即由藏语直接翻译而来。1982年阿来开始诗歌创作,从诗歌到小说,从《尘埃落定》到《机村史诗》《格萨尔王》与《云中记》,阿来一直在写自己的故乡嘉绒藏区。他的题材、写作方式却不断变化。莫言曾言,“阿来把一个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变成了在文学上引人瞩目的地点。”麦家曾说,“阿来是被文学钦点的人。”

作为中国最早的行走文学践行者之一,多年来,阿来用脚和笔丈量世界,认知内心。他攀行在雪山之间,仰望苍穹,俯身凝视花草生灵。阿来曾说,行走与写作是他的宿命。从四川到云南、贵州、甘肃……阿来的不断行走,也构成了一幅属于他的文学版图。

今年,阿来最新诗歌集《从梭磨河出发》出版,这是迄今为止收录诗歌数量最多的阿来诗集。阿来自言是无意闯入文学之境的。在成为“著名作家”之前,他并非写小说,而是写诗。“梭磨河”是流经阿来家乡的一条河流,阿来也曾经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创作之路就是从家乡、从故土开始的。

阿来在《文学的日常》里说:“我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或者我是一个积极的宿命论者。我看书看几页,瞌睡一来,关灯都来不及。我还想要是我失眠多好,我可以多看多少书,我可以多写多少东西。”时至今日,阿来的文学创作已经走过了41年。对于文学与写作,他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与思考,期待他的分享能给予我们更多的启发。

【“和坪山一起文学”简介】

“书话坪山”主题沙龙活动作为深圳市坪山区出品的重磅品牌文化活动,已成全国名家荟萃之地,是一个具有鲜活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与精神符号。2019年至今,毕飞宇、周国平、韩少功、卢秋田、林铭述、朱青生、葛剑雄、莫砺锋、郑培凯、陆建德、王京生、丁学良、王小慧等多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已先后在“书话坪山”开坛设讲,通过讲座与对话激荡心灵,不断展示和传播高品质阅读文化,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广泛好评。

为响应坪山区“文体进四区”,进一步打造书香坪山,2022年12月18日,新一季“书话坪山” 之“和坪山一起文学” 主题沙龙重磅启幕,活动由坪山区委宣传部、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坪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坪山图书馆、深圳晶报传媒有限公司承办,拟邀请国内10位文学名家做系列主题分享,并以坪山图书馆为文化空间,采用“线上直播+线下主题讲座+文学馆藏”等方式,原创一系列图文、视频作品,并通过全媒体矩阵进行全方位传播,与读者共襄文化盛典。

截至2023年12月14日,“和坪山一起文学”已举办九期,邀请演讲嘉宾分别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小说家蔡东,著名作家叶兆言、澳门大学讲席教授王笛、著名戏剧制作人王可然,著名作家、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韩少功,著名藏书家韦力、著名作家刘西鸿、著名作家毕飞宇等。每场活动均经晶报APP、晶报视频号、央视频、新浪看点等平台同步直播,直播总观看人数超210万人次。

活动共发布相关原创稿件共75条,报道重点在视频产品方面,视频类产品共55个,系列作品总阅读量超840万。作品经微博、人民日报、人民视频、央视频、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抖音、快手等平台分发推广,获人民日报客户端推荐,获中国新闻网、读特、央华戏剧、坪山发布等多家媒体及微博大V转发,微博话题#和坪山一起文学# 阅读量超369.6万。今日头条平台设置话题5个,阅读量达63万。


来源|晶报APP

记者:罗婉

编辑:陈章伟


相关阅读

  • 法理情融合 解开群众心结

  • 面对面听民情,实打实解民忧。12月21日,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县法学会会长薛磊在福海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约访时,帮助群众王某解开心中多年未解的疙瘩。2017年,王某遭遇
  • 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展览活动开幕

  • 12月21日,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展览活动在京开幕。展览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包括“青春作赋思无涯——王蒙文学创作70周年展”和“笔墨春秋—
  • 文化周口 | 刻刀锋下立千仞 金戈铁马传神意

  • 陈奕兵在准备“无声的呐喊——鲁迅与版画”展文物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郑野夫的旧照,总觉得他眼神中透着一股锐气。在鉴赏了其版画作品后,好像这股锐不可当的气魄在一幅幅版
  • 最后一枪:一个天才画家的生命告别式

  • 文|刘瀛璐“提奥站在荒野上临风啜泣”提奥刚刚主持完哥哥的葬礼。他看着吊唁的人们渐渐散去,消失在麦田里,路上留下窃窃私语,都在为提奥终于结束“供养”哥哥而感慨。但提奥并
  • 心悦诚评 | 人生缘何不快乐 只因未读苏东坡

  •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徐永信  最近刚刚读完《苏东坡传》,作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确实值得一读再读。  林语堂《苏东坡
  • 是走,还是留?翻山越岭13年,他给出回答

  • 徐大伦和他的科技特派员伙伴们。最近,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副教授徐大伦面前,摆着一道选择题。自2010年成为省科技特派员以来,他已连续13年在温州市文成县下辖乡镇进行点对点
  • 【有艺境·艺外】镜头下极度舒服的松弛感

  •   “与其拍摄一个东西,不如拍摄一个意念,与其拍摄一个意念,不如拍摄一个梦幻。”  Yosigo本名Jose Javier,西班牙摄影师,生活在巴塞罗那,Yosigo是在他24岁时父亲写给他的诗,意
  • 永葆军人本色 不忘桑梓之情

  • 穿上军装,他保家卫国,复员回家,他耕耘审计。退休以后,他扎根农村,在家乡的热土谱写出一曲退伍不褪色、退休不退志,反哺乡里助发展的人生赞歌。他就是市审计局原副局长冯守清。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