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老庄思想的生态意蕴

日期: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收集编辑:团结报团结网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老庄思想带有强烈的机体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道”的理念天然地具备生态哲学之特质。“道”之生态思想,颇成体系且意蕴丰厚:道生,意味着天地万物皆是值得尊重的生命体;道则,要人类顺应自然本性、自然规律;道相,昭示人们以“啬”(俭)应物,节制欲望;道境,则是人类践行道生、道则、道相后的自然呈现。

“道”,作为中国哲学尤其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乃是“玄而又玄”之物。然而,此玄妙之道又非完全不可会意,它虽超越万物但却非绝缘于万物,而是既在万物之上、又在万物之中:老子言“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庄子谓“(道)无所不在”,河上公谓“道通行天地,无所不入”,皆表明此意。其中,道之“在万物之中”的特性使其带有强烈的机体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使老庄之“道”天然地具备了生态哲学之特质。

笔者从道体、道则、道相、道境四个层面阐发老庄之“道”所蕴含的生态思想。

道体

道之“生”义,乃生态思想之本。关于“道”,人们固然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谈论,然而我们须把握“道”之最核心的理念。笔者以为,“道”之根基在于“生”,或曰道之体在于“生”。关于道体本身,老子并未给出严格界定,因为道本来是“惟惚惟恍”,不可定义、不可言说之物。然而,即便“道”无法定义,但它却通过运行之特性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道”是让万物“生”的。或曰,“生”乃道体之根基。

道之“生”义,盖有二说:一说认为道为生之源,或曰“道生”。此即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道生之,德畜之”所引发的“道生万物论”。该论认为,道是宇宙之本体,道动而分阴阳,尔后通过“冲气以为和”而生万物;又,《周易·系辞》言“天地之大德曰生”,与此交相辉映。千百年来,历代大哲多持此论。另一说则认为道本身不“生”物,但它却能“助”万物之生。该论从老子之“无”入手,认为道即是“无”。道或无虽然不能生出万物,但却可以通过自己的运行,来助万物生。这种帮助就是通过“无为”的方式,不干涉、不折腾,尤其不扰乱万物之本性,让万物“各归其根”,不失其性,从而自然地成长。无疑,道之生,主要表现为以无为的态度“让万物生”。晋人王弼所谓“不塞其源,则物自生;不禁其性,则物自济”,即是此义。

以上两种说法,虽各有偏向,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二者皆强调了道之“生”义——尤其“让万物生”的“机体主义一元论”的共生思想,构成道家生态思想的基础。

道则

道则,即道的运行法则,也是万物遵循的准则。作为飘忽不定而又融于万物中的大道,其运行虽无定则,却有大旨。道运行之宗旨可归结为“道法自然”,诚如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实质仍在于“无为”,因为“自然”之本义乃是“自然而然”,即无为。道的最高宗旨乃按照自然的节奏与韵律,“周行而不殆”;可以说,“自然”之道则,是道家生态哲学之总纲。根据此总纲,老庄还对承受此“大道”之载体的物与人作了进一步规定和说明。

就物所遵循的法则言,在于物永遵从其性。庄子在其著作中通过种种意象来表明此意,譬如《逍遥游》中处于“无何有”之乡的大樗、大若垂天之云却又不能执鼠的斄牛,《人间世》中的“其大蔽树千牛,絜之百围”但又“百无一用”的社树等,看似无用却有大用,因其大用即在于顺其本性而“生”。事实上,物也只有在“无用”中才能实现其保“生”之大用。当然这里的有用或无用,实则从人的立场而言。因此,物最终能否顺应“应然之则”的关键因素取决于人。

就人应遵循的法则而言,以老庄视野观之,就是不扰物性,让物按其性而“生”。然而,现实世界却处处充满扰物的现象:马本来要自由地生长,人却要落马蹄、羁马嘴;鸟本应自由翱翔,人却要将之束缚于笼;牛除了拼命地耕作外,末了,还被人宰杀作为某种祭祀的贡品吃掉。老庄在两千多年前已察觉到纵人欲之可怕,故要人恬淡无为、与物浑然相处。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有人仍以戡天役物、骄横跋扈的态度对待自然,且不说昔日乱砍滥伐、围湖造田那种肆意开发之举动已然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更甚者,人类亦以人性驾驭并扰乱了“物性”,譬如,因使用各种有害添加剂而速成的鸡仔,因采用催肥素而提前出栏的生猪,以各种激素催乳的奶牛等,皆违背了物性,违背了大道。

当然,人赖万物而得以生存,不可能对物做到绝对的“不干扰”。但是,人至少要做到有节制、有限度,要在遵循物性、遵循自然规律下运用,决不可以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反自然方式戕害物性。

道相

道按照“法自然”的规则运行所显现出的特征,即道相。若以生态思想解读之,道相之总特征可用一个“啬”字来概括。《老子》五十九章言,“治人事天,莫若啬”。对于“啬”,韩非子在《解老篇》解释:“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啬,收敛、爱惜之义也。“啬”之用表现如下:道啬,以成万物;物啬,以成其性;人啬,以尽天年。对于“道”啬,老子尝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描述之,庄子则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感慨之。天地以啬,虽不予万物任何帮助,万物却能各得其所——此乃消极意义上的帮助。很明显,道家之啬,实质仍在于无为。

啬,以人之立场,表现为节制、节俭。《老子》六十七章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俭即啬,表现为节制。人应节制自己的欲望,否则不但导致身心之迷失,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而且还将造成生态系统的紊乱,甚至导致生存性的灾难。《庄子·在宥》篇描述了触目惊心的场景:“乱天之径,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今天的生态问题远超庄子之描述:资源枯竭、水污染、光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等,举凡人类的衣食住行,皆不同程度地受到损伤……笔者以为,导致上述结果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类不懂得“啬”。两千多年前,韩非子在《解老》篇中曾以纣王用金碗而忧虑国运的故事:大王用金碗,必然要配珍馐,必然要乘豪车、必然要配豪宅……果不其然,随着其贪欲之扩张,最终将亡其国——纣王最终毁在自己的贪欲里。今人若仍不懂得节制、不学会用“啬”,继续走扩展浪费的纵欲路子,继续沿袭“一次性”思维的奢华习气,那么随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就会持续恶化。

道境

道境即人类遵循大道而最终回归“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和谐、灵动的天人之境。此理路渊源于《老子》二十五章论及的“故道大,地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之“四大”关系。老子认为,“四大”乃是人与物、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守候、“和光同尘”的同源关系,而非西人所持的主客之对立关系;至若庄子更是明确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天与人一”的理想——道境。此和谐境界若以晋人陶渊明的诗句描述,可谓: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闲适,又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之灵动,尤其能体现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物我交融”之境界。关于道境,德哲海德格尔亦从老庄高妙的智慧中领会到“天、地、神、人”四位一体的守候、呵护关系。他认为,人对世界的关系就是保护、爱抚、保藏与照料,而不是盘剥、利用、奴役和掠夺;唯有通过这种守候、呵护,人方可达成“诗意的栖居”之理境。

归纳而言,“道”之生态思想,颇成体系且意蕴丰厚:道生,意味着天地万物皆是值得尊重的生命体;道则,要人类顺应自然本性、自然规律;道相,昭示人们以“啬”(俭)应物,节制欲望;道境,则是人类践行道生、道则、道相后的自然呈现。

诚然,老庄所持的“无为”理念及理想之道境未免过于完美,然而,随着人类的觉醒及对生态问题的重视,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此道境之实现并非遥遥无期。

(作者:郭继民;单位: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


相关阅读

  • 生态城护航千万粒“明星产品”提早20天上市

  • 公司电力设施增容工程提前完成生态城管委会供图这几天,生态城企业天津疯想科技有限公司迎来一件高兴事——公司电力设施增容工程提前20天完成,为下一步企业发展做足准备。记者
  • 支付宝“集五福”相关商标被多方抢注

  • 科技边角料获悉支付宝“集五福”日前开启,首日有近40万人集齐。据了解,“集五福”活动始于2016年,至今已持续9年。天眼查App显示,已有多个公司或自然人申请注册“敬业福”“富强
  • 擦亮高质量发展最美生态底色

  • 【编者按】奔腾的钱塘江自浙西向东流入大海,在嘉兴最南端的海宁市黄湾镇,曾留下一片浅浅的海涂。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勤劳的黄湾人在1997年发出了“向海涂要空间”的最强音后,经
  • 榆溪河生态长廊(高新区段)生态修复设计

  • 导读: 榆溪河生态长廊(高新区段)项目位于中国陕西省榆林市,针对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安全隐患突出以及生态环境恶劣等问题,规划设计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综合运用“沙-水-植”共生理
  • 福建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做优碳汇文章

  • 新桥余陂水土保持示范村今年1月,全国首单水土流失区林业治理碳汇保险在长汀县落地。这是长汀县成功签约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之后,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做好碳汇文章的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老庄思想的生态意蕴

  •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老庄思想带有强烈的机体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道”的理念天然地具备生态哲学之特质。“道”之生态思想,颇成体系且意蕴丰厚:道生,意味着天地万物皆是值得尊
  • 两岸艺术家 挥毫乐融融

  • 台湾艺术家展示现场书写的春联。陈键兴 摄1月28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春节喜庆祥和的艺术氛围,首届两岸艺术家春联展在台北“江山如此多娇”艺术馆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