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所说的第一句话,应该是诗

日期: 来源:长江文艺出版社收集编辑:长江文艺出版社


无名氏之歌


(节选自《不如读诗》)

张执浩


我相信,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所说的第一句话应该是诗,只能是诗,或者说是,那种后来被我们称之为“诗”的东西。震惊、狂喜、忧惧、愤怒、疑虑、伤感、妒忌,乃至哑默……诸如此类的各种情绪,唯有通过“诗”这种具有声音质感的形式,才能有型有效地传递出来,也唯有“诗”这种东西,才能呈示出人类——这个崭新的物种——初见这个奇异世界时,丰富、复杂而饱满的情感面貌。那是一种哑口无言、欲言又止,终至喋喋不休的、强烈的表达欲。


在嘈杂又激越的喧哗声中,诗的声音由情绪表达,逐渐转化成了情感表达:“啊”被拉抻成了讶异、惊叹或称颂,“唉”被拉抻成了沮丧、喟叹或哀怨,“哦”被拉抻成了顺服或回应,“哎”被拉抻成了某种表示亲近的情绪反应……所有的这些感叹,都将随着人类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和熟悉程度,渐渐转化成面积宽阔、内蕴丰沛的心灵感怀,滋生成为某种越来越深沉、饱满、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经验,沉淀在人类的公共记忆中。这种记忆会在人类日后的生活中反复被唤醒,让人类的情感史有迹可循。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清人沈德潜编过一本影响深远的《古诗源》,以此确立“古诗”这一概念的内涵。这部诗选以远古的《击壤歌》为开篇,终止于隋朝无名氏所作《鸡鸣歌》。在这首短短的歌谣中,前四句以干脆利落的陈述语句,铺垫出了荒蛮原始的农耕景象,而末句的感慨则向我们传达出了一种古老豪迈的生命意志。


沈德潜在介绍《击壤歌》时称:“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意思是,《击壤歌》应该才是我们的汉语歌诗之源,当然也是后世潜流暗涌的“无名氏之歌”的先声,且先声夺人。在考据学盛行的清代,编者的意图其实很明显,他首先否定了东晋方士王嘉在《拾遗记》里关于皇娥与白帝的传说,进而肯定了世俗层面上《击壤歌》存在的价值。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首古老的谣曲所描述的,正是这样一种距今大约四千年前中华农耕文明的劳作嬉戏的场景,自然,祥和,随性,但在自足自娱中充满了某种蔑视物权的定力。


我在习诗之初并不十分了解这种力量的重要性,但后来随着我对生活、对诗歌的理解逐渐深入,才慢慢意识到,所有精神强健的诗人都是以对自然的敬畏与忠诚为凭依的,顺应然后获取,继而沉醉其中,夫复何求。一旦找到了这样的凭依,写作者就可以无惧于其他因素的干扰。“帝力于我何有哉”,大致指的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这样一种天然的、心无旁骛的抗干扰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则越能葆有我们内心的静谧,越能体味生活的本义和真情,也即所谓的“诗意”或“诗性”,因为,除了自在、自为、自得、自乐、自生和自灭之外,诗意不可能是其他那些天花乱坠、怪力乱神的东西。《击壤歌》向我们呈示出来的正是这样一种近乎天荒地老的原始蛮力,铿锵又平和,拙朴而常新。没有人知道这首歌谣的作者是谁,甚至连它原始的唱腔我们也无从知晓,但它传递出来的喑哑、沉默、悠绵的声音感,那种铿锵有力、层层推进的节奏感,却不会因岁月的古旧而锈蚀,初听让人震颤,再听依然如此。


无名氏的歌谣在汉语诗歌数千年的流变进程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它们又是如何凿开生命的冰封,刺穿时光的帷幔,抖落岁月的尘埃,如璞玉般熠熠生辉的,这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按照学界业已成型的共识,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这部相传由尹吉甫采集、孔子删选编撰的诗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总计三百零五篇。这些篇什都是没有作者的,它们在口口相传的文学传统中自成体系,后来被人从散佚的语音传唱状态里寻找回来,以文字的固态形式化身成为一种汉语语言文学的早期模板。


《诗经》里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少则二言,多则八言,上古先民或许认为,四言句法均衡匀称,且节奏顿挫明快,拥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吧,当然也许是出于音节、易记等方面的考量,总之,四言体一直主导着那一时期的文学生活方式。


《诗经》之后,在中国南方又出现了一种崭新的诗体,世人称之为“楚辞”。与《诗经》不同,《楚辞》是有明确作者的,主要篇什为屈原和宋玉所作,也收集了一些后代文人仿屈、宋之作,在西汉时期正式编订成册。这种诗体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抒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地形地貌、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所谓“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就语言形式来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为主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在有些篇什里又作“只”字,如屈原《大招》),这种节奏上的变化更容易“言情入韵”;从体制上来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性,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鸿篇巨制,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内容,书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所经历的复杂情感,譬如说,《离骚》就长达373句、2490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楚辞》影响后世的主要是“骚体”和“歌体”两类,前者依据屈原的诗《离骚》而得名,后者主要是指“楚辞”中的《九歌》等。两者的区别在于句法上的变化,“骚体”句式稍长,篇幅也长一些,成为后来汉大赋的先驱;而“歌体”的句式、篇幅都略微短小,因为是用来祭祀鬼神的巫歌,当然也有男女之间传递浪漫之情的歌咏,这也是后来七言诗的先河。


如果说,《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之先河,那么,《楚辞》则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之先河,两条大河并行不悖,交叉汹涌,共同构成了中国上古文明的精神基柱。


《楚辞》之后,乐府诗兴起......


//


《不如读诗:在黄鹤楼下谈诗》

张执浩 著


《不如读诗》是当代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执浩精读古诗的心血之作,诗意解读了杜甫、李白、王维、李商隐、孟浩然、苏轼等16位大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写作。作者从一个现代诗人的视角出发,一步步靠近古代诗人,不调侃,不仰望,不矫饰,不煽情,将诗人们还原成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写尽诗行背后曲折隐秘的文心,让古典的诗歌在现代的时空里焕发新生。


本书中的每篇文章以一位诗人或一个诗歌现象为主题,既可独立成篇,又有统摄全书的线索隐伏其中。作者将诗人与诗歌置于连续性的诗歌史之中,以此梳理出一条延绵不绝的中国诗歌发展脉络,为理解诗歌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关阅读

  • 【读一组好诗】冰虹组诗《照亮》

  • 【读一组好诗】冰虹组诗《照亮》1.照亮夜疲倦 迟缓塞满了昏暗你坐在我的酒杯里照亮我2.月亮虹的第一朵花是月亮月亮与她如影随形幽与明是彼此的前身虹和月亮为同一水 同一火
  • 诗人冰虹,冰为魂兮虹为裳

  • 诗人冰虹,冰为魂兮虹为裳 ——析冰虹诗集《海的牧歌》 桑恒昌说来可笑,一个学诗多年、写诗千首、爱诗如命的人,说到诗竟有三怕。一怕写诗。我曾说过,要把每一首
  • 【读一组好诗】冰虹组诗《重生之水》

  • 【读一组好诗】冰虹组诗《重生之水》一.重生之水这重生之水从月亮升起萌动光的诞生再现燃烧的波浪谜一般清澄从暗色夜空坠入海洋之心这最深处的秘密饮者梦想的发源地把梦抛
  • 独特新奇的冰虹组诗《重生之水》

  • 独特新奇的冰虹组诗《重生之水》麻飘飘一.重生之水这重生之水从月亮升起萌动光的诞生再现燃烧的波浪谜般清澄的虹从暗色夜空坠入海洋之心这最深处的秘密饮者梦想的发源地把
  • 桐乡濮院:小镇里的“诗意盎然”

  • 浙江之声记者王晓玲,通讯员陈建钟报道: 今天(4月29日)下午,2024年“桐乡诗群”点评会在桐乡濮院举行,陈先发、沈苇、张执浩、刘川、梁晓明、伊甸、邹汉明、江离等文学
  • 浑然天成的冰虹体诗歌

  • 浑然天成的冰虹体诗歌冯盘根诗如其人,喜欢冰虹的诗,正如喜欢生活中她的美丽冰洁诗意。古老的曲阜,纯朴的如一个山庄。曲阜师大犹如山庄里的姑娘,清纯自然。诗人冰虹则是曲阜师范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所说的第一句话,应该是诗

  • 无名氏之歌(节选自《不如读诗》)张执浩我相信,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所说的第一句话应该是诗,只能是诗,或者说是,那种后来被我们称之为“诗”的东西。震惊、狂喜、忧惧、愤怒、疑虑、
  • 新视野丨探寻护士的转型之路

  •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苏璐萍  今年,护理学列入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从二级学科到一级学科,再到国控专业,护士的门槛越来越高。这个积极信号,直观反映着护理行业正逐步走
  • 聊斋:书本与实际

  •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云溪子  读书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但学以致用是最基本的目的。    漫画/边峰  一般而言,图书作为思想、意识的载体,是客观实际的反映
  • 刚刚,问界回应M7事故四大疑问!

  • 问界再次新M7 Plus山西高速事故。 4月26日下午,山西运城曾有一辆问界新M7 Plus车辆(以下简称“事故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和一辆高速洒水车追尾,碰撞后车辆起火,造成三人遇难,该
  • 健康医道:眩晕和头晕知多少

  •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李大伟  老年人头晕/眩晕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正常衰老和特定疾病的共同影响。  以眩晕和头晕为主诉的中老年人群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