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杭州,苏东坡与他传世的西湖画卷|寻路东坡

日期: 来源:封面新闻收集编辑: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徐语杨 邓景轩 杭州 摄影报道

作为苏东坡仕途中唯一一个曾两次到任的城市,杭州与苏东坡成就了彼此。“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杭州寄予苏东坡精神的浸润和慰藉,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而苏东坡也在此达到了政绩的最高点,他将工程治理与景观美学结合,为后世的水利治理树立起了一个标杆。

曾经的杭州百姓对于东坡,是“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如今,杭州百姓每每提到苏东坡都会说,若没有东坡,也就没有今日的西湖和杭州。

西湖旁的苏东坡像

疏浚西湖 护住“杭州的眉目”

始建苏堤 奠定西湖美学格局

二月的杭州,未退却的春寒,笼罩着烟雨空蒙的西湖。纵然前人对西湖也有过治理,但是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馆长潘沧桑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西湖景观美学的创造,要从苏轼这里才正式开始。”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馆长 潘沧桑

元祐四年(1089),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二度到任。熙宁四年(1071),在首次出任杭州担任通判一职时,苏东坡曾经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但此时的西湖已然失去了这些颜色。

长期的治理疏忽,导致西湖湖底水草茂密。加上百姓在湖中种植葑草,即现在所说的茭白,草根与淤泥紧绕在一起,久而久之便占满了西湖的湖面。苏东坡初次来杭时,葑草不过占了西湖十分之二、三的样子。十七八年的时间过去,湖中的葑草已是“堙塞其半”。苏东坡痛心疾首:“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苏东坡立即上书朝廷,从民生方面给出了四个理由,即饮用、灌溉、运输、水患,论述疏浚西湖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在讲到此处时说道,“八月断葑根,则死不复生”,苏东坡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他甚至来不及等到朝廷批复“专项资金”便开始动工。苏东坡于四月开始疏浚西湖,九月已经完工,保证了西湖之后近百年的生态环境与杭州城内百姓的水源。

“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苏东坡留住了杭州的眉目。

如若只是疏浚的工作,苏东坡对杭州的影响尚不能达到如今的重要性,也不足以成为治理水利的标杆。更重要的是,他在疏浚西湖的同时,开创了西湖人工治理与景观营造完美结合的先河,直接促成了“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以及另一个景致“三潭印月”的形成,最终形成了西湖“两堤三岛”的格局。

疏浚西湖最难之处在于,清理出来的淤泥应该如何处理。堆放得远了,浪费劳动力,徒增工期,加重增加百姓的负担。看看近处的西湖,苏东坡想出了一个妙计。他取用杭州赤山含铁量高的土,拌上切碎的葑泥,横跨西湖南北两岸,建起了长堤。

“说到疏浚西湖,修建苏堤这一点是最突出的。”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说道,“这是化废为宝的方法,一方面为葑泥找到了出路,一方面又解决了西湖南北交通的问题,还提供了一条在湖中央赏西湖的途径。这是以往从没有过的。”

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

而后,为了避免西湖再度淤塞,苏东坡又在西湖最深处置了三塔为界。三塔之内,不得再侵占种植葑草与莲藕。这三塔便演变成为南宋“西湖十景”中的“三潭印月”,留存至今。

“到宋代的时候,西湖的形象已经定格了。‘三面云山一面城’、雷峰塔都已经有了。如果没有这条长堤,水面看起来就没有层次感,无法与其他浩渺的湖泊区别开来。建了长堤以后,就有了一条很好的分界线,与孤山、西泠桥等景观形成了‘重湖叠巘’的审美概念。”潘沧桑这样解读苏堤之于西湖的重要性。“人人都说,西湖美却难以描摹,可苏轼在千年前就已经敏感地捕捉到了西湖美的规律。”

在采访中,陈文锦和潘沧桑两位学者,都着重强调了苏东坡修建苏堤的创新性和重要性。陈文锦认为,苏东坡将“市政工程”与景观建设结合,是具有突破性的首创。潘沧桑则认为,苏东坡在保持西湖原样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还融入审美和哲学的思想,“给后世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

2011年6月,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正是得益于这种“人与自然的结合”。“西湖文化景观的遗产价值里,专门讲到了景观格局这一部分,苏轼有非常大的贡献,他对杭州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潘沧桑说道。

巧疏运河 善于用人

苏东坡是“行政型”的人才

后人将苏东坡在杭州的政绩分为六个要点。第一次来杭时,苏东坡监管疏浚西湖六井,解决了城中百姓吃水、用水的问题。第二次来杭时,苏东坡考察吴中水利情况,修浚运河,赈灾救民,抗击瘟疫、设立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还有疏浚西湖。1091年,苏东坡还提出了治理钱塘江水患,从钱塘江上游富阳一带的石门坞开凿运河的构想。可惜还未实现,他就奉诏赴京,离开了杭州。

治水,是古代为官的重要政绩,也是皇帝评定大臣功绩的重要参考标准。苏东坡两次来杭,两次都与江南水打交道。潘沧桑说,在杭州本地水利史上,甚至可以将苏轼比作大禹。

第二次来杭时,苏东坡是匆忙的。陈文锦形容道,“他好像知道自己待不了多久,做起事情来也是时不我待的”。1089年7月,苏东坡到达杭州,10月就开始疏浚运河。此时的杭州百姓已经深受运河淤塞之苦。因西湖葑草淤积,湖水减少,因此运河之水改引钱塘江水入河。可钱塘江水多泥沙,久而久之淤积于河道之中,运河干浅,出入艰难,谷米薪刍,缘此暴贵。

苏东坡在10月开工,直到次年4年,疏浚了城中茆山河、盐桥河两条运河,船只得以行驶通畅。但遇钱塘江涨潮之际,河水浑浊依旧,眼看着过不了三五年,河道又会淤塞。苏东坡便向自己的诗友苏坚求助。苏坚给他出了个主意:在南边两河交汇的钤辖司设置一个闸门,遇上潮时就关闭闸门,让钱塘江水在茆山河流经十余里,待澄净后引入盐桥河,再入城中。一来保证水源,使得百姓免受泥沙淤塞之苦;二来茆山河位于人户稀少的地方,清理的时候不会扰民,且淤泥也有堆积的地方。经此治理,百姓纷纷称道:“自三十年以来,开河未有若此深快者也。”

“他在水利上非常有建树。除了他本人在徐州抗洪的经验外,他的行政能力很强、办事细致、会用人,也是原因之一。”陈文锦介绍道,在苏东坡交往的友人中,有不少人深通水利之道。“他善于调配,人家也听他的话。”

实际上,苏东坡的这种施政智慧同样体现在西湖疏浚的工作上。西湖的疏浚需要退田还湖,这不免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史料没有记载苏东坡因为疏浚被弹劾或者被打压,这跟他施政的智慧是有关联的。”潘沧桑介绍,这样的结果一是跟苏东坡作为文坛的领袖有关,二是因为他官职不低。但陈文锦与潘沧桑共同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为民”的出发点。

“比如画扇断案,苏东坡也不是分个对错就完了。他给出的是解决方法,他当成自己的事情在处理,这是很亲民的方式。”陈文锦说,“如果说司马光是专家型,那么苏轼就是行政型的。对于这样一个人才,我觉得很可惜的。”

西湖一隅

自意本杭人:杭州是苏轼的心灵归宿

西湖与苏东坡的气质相通

苏东坡曾经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词中并未提到杭州。实际上,苏东坡在离开杭州后,确实也不曾频繁提及。不提及不代表不重要。潘沧桑认为,黄州、惠州、儋州三地,是苏东坡的磨难之地,是需要他“超然于外”的地方,也塑造了他重要的人格。“但他内心真正爱的是什么,这也非常重要。”因此潘沧桑认为,正因为杭州和常州给予苏东坡的是挫折之后的温暖和慰藉,因此这两个地方对于重走东坡路来说,也非常重要。

“杭州对于苏东坡来说,是一个精神的归宿,他也在很多诗文中表达了这种想法。”离开杭州后的1093年,苏东坡在《送襄阳従事李友谅归钱塘》中写道:“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卜西湖邻。”在杭州仅仅居住了五年不到的时间,苏东坡已经认为自己是杭州人。而父亲、母亲和爱妻也已经去世,即便归乡,也找不到家的所在。“归従三人游,便足了此身”一句,表达了苏东坡希望在西湖边了却余生的想法。潘沧桑认为,这是苏东坡在主观上认为西湖是他的心灵归宿的表现。

苏东坡两次来杭,都是在挫折之后。第一次是苏东坡的幸运,杭州的生活很快治愈了他。第二次则是杭州的幸运,“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并未在此一蹶不振。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第一次来杭,苏东坡立刻就感受到了自己与杭州相合的气场。对他来说,这可能是人生最闲适得意的生活了。他无须曲意奉承他人,所遇的大都是心气相投的人。他常与友人结伴出行,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同游山水,共饮佳酿。因此,苏东坡第一次到杭时,留下了不少诗篇。“有些人说苏东坡是被贬,其实是不对的。他是自请外放,可能朝廷也确实惜才,才让他来了经济发达的杭州。”潘沧桑说,“况且苏东坡可考的第一首词,就是在杭州创作的。当时,词并不是主流的文学类别,而是一种休闲状态的创作。所以,他的状态应该是比较放松的。”

而第二次来杭时,即便已经经历了“乌台诗案”,苏东坡也没有放弃为父母官的责任。他居住在当时的州治所在地凤凰山,工作在西湖湖畔,每日都不得闲,甚至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写诗写词。他为官亲和,凡事为民,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为杭州百姓做了太多实事。他在此地实现了他为官的抱负,这是杭州的幸运。

两次来杭,都在挫折之后,苏东坡倒也还能自得其乐,潘沧桑将其解读为文人表象之后的刚毅:“他的外表是文人化的,诗、酒、花、茶他都玩得很溜。但是他内心是有核心的,有刚毅的东西在。”

这与西湖的特质是相同的。“你看西湖表面是江南水乡,烟雨朦胧的美景,可能很多人就觉得它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但它内在的核心并不在此。西湖是人类对于环境不断追求的结果,是人在主观上不断努力的成果。西湖的内核其实与苏东坡是相通的。”潘沧桑如此说道。

1091年,苏东坡还没来得及完成自己的钱塘构想,便应召回京。之后,就是更加漂泊的生活。如果他留在杭州该多好!在此完成他的钱塘构想,在此安居西湖边,继续他的诗词生活,再不用飘零在外。可别忘了,苏东坡并非等闲之辈。即便他被贬惠州、放逐儋州,那又如何?他依旧喝他的酒,写他的诗,做他的事,因为他是苏东坡。

(特别感谢杭州市苏东坡文化研究会、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对本次采访提供的帮助。)

相关阅读

  • 苏轼两仕杭州,有幸互相遇见|寻路东坡

  •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刘可欣 邓景轩 浙江杭州报道老杭州人都知道,西湖岸边一路前行,沿三台山往灵隐天竺方向,有一条偏僻的山径,这是赤山埠与茅家埠之间的一条小岭,因种大麦得名“
  • 新动向!钱塘这些交通工程迎来重要进展

  • 交通,作为一座城市的命脉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近日,104国道杭州河庄至衙前段工程部分段落定测、详勘成果验收,顺利通过评审。工程开工后,将加快杭州都市区中环的建设。104国道杭
  • 杭州主城区将打造8分钟换电服务圈

  • 对于以电动车作为运营车辆的网约车司机来说,续航是影响运营效率的一个因素。怎么解决这个痛点?换电网约车是解决续航焦虑的有效方式之一。2月15日,东风风神与协鑫能科联名款换
  • 杭州划出三条新赛道 平台经济“第一城”拼了!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唐骏垚拥有120多个平台的杭州,是平台经济“第一城”。近日,杭州的60家平台企业,受市政府邀请参加了一场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是促进平台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
  • 开展“热血奉献·与爱同行”联合公益行动

  • 2月14日,在杭州市上城区及四季青街道的大力支持下,上城区四季青街道红十字会、中投公司系统直管企业在浙省级机构、杭州大厦501城市广场开展“热血奉献·与爱同行”联合公益行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杭州,苏东坡与他传世的西湖画卷|寻路东坡

  •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徐语杨 邓景轩 杭州 摄影报道作为苏东坡仕途中唯一一个曾两次到任的城市,杭州与苏东坡成就了彼此。“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杭州寄予苏东坡精神的浸
  • 苏轼两仕杭州,有幸互相遇见|寻路东坡

  •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刘可欣 邓景轩 浙江杭州报道老杭州人都知道,西湖岸边一路前行,沿三台山往灵隐天竺方向,有一条偏僻的山径,这是赤山埠与茅家埠之间的一条小岭,因种大麦得名“
  • 春运|严格执法保安全,服务群众暖民心

  • 2023年春运开启以来,市交通运输执法总队及各区交通运输执法支队根据《2023年春运及两会期间交通运输执法服务保障暨岁末年初安全生产重大隐患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坚持“以
  • 情系企业暖人心 尽心竭力办实事

  • 近日,四川沐云文旅有限公司将一面写着“高效服务暖人心情系企业办实事”的锦旗送到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双创中心),以此感谢为企业提供的细致周到服务。  据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