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之江潮·疫线迎峰⑦丨这家县级医院首例“白肺”患者拔管了

日期: 来源:浙江日报收集编辑:浙江日报

浙江新闻客户端执笔 卢一 通讯员 张冯江 方序 朱安全

“ICU吗,病人可不可以送上来了?”

“快!赶紧送到我们之前准备好的病房去。”

松阳县人民医院(浙大二院松阳分院)急诊科抢救室里,不到3平方米的护士站被忙碌的医护人员塞得满满当当,人最多的时候,有些护士只能蹲在地上工作。

在这家县级医院,发热感染的第一波“阳峰”已过,重症高峰则接踵而至。

松阳县人民医院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山海”协作医院,在疫情高峰来临之时,在浙大二院统筹下,整合调度省县两级资源,来自省城的下沉专家团队与当地医护人员,一起站在了第一线。

2023年1月4日到5日,记者蹲点松阳县人民医院急诊室和ICU。

ICU持续扩容 急诊科接诊量翻数倍

松阳县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的面积并不大,但这里已经成为全院最为忙碌的地方。记者1月5日一早来到这里,只见刚推出去一张病床,下一张又马上推进来了。

“推出去的病床去哪儿?”抢救室的护士答道:“ICU。”

自重症高峰来临之后,医院ICU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以前像松阳这样的地方,ICU平日里气管插管只用到3到5张床位,现在20张床也都快满了,只留了一两张出来应急。”通过“山海”医疗提升工程来到松阳的浙大二院下沉专家、松阳分院ICU主治医师周瑜告诉记者。从去年12月27日起,连着元旦假期他一直在县医院里。

面对随时可能从抢救室送上来的重症病人,ICU再扩容刻不容缓。

在ICU护士台的右边,记者看到有个门框刚被拆掉的房间,周瑜告诉记者,这就是扩出来准备放重症床位的地方,“门框拆掉是为了让病床更方便进出。”

据他介绍,ICU的重症床位马上将会增加到29张,扩增后全院重症床位达到47张,“目前呼吸机等部分设备已经到位了,供氧系统也正在紧急改造中,即将完成。”

同样承压的还有急诊室。

“最早是发热门诊开始忙,现在发热那边病人数量下来了,轮到急诊了。”前一晚坐班到23时、今天一早又开始上班的急诊科医师陈巧勇告诉记者,“以前急诊一天最多就百来个人,现在成倍增加。”

陈巧勇指了指进门不远处的抢救室,“这里一共有14张病床,边上留观室还有18张,都躺着病人。”

“扩容过了吗?”记者追问道。

“输液室那边已经扩了几次,现在整个急诊科一共有53张病床。”陈巧勇说。

“我刚‘阳康’没几天,已经连续上班好久了。”他说,“同事们也都差不多,不管发烧还是咳嗽,最多两天就返岗了,大家都知道现在这种情况,无论如何都要顶住。”

目前,松阳县人民医院作为松阳抗击疫情的主战场,面对已经来临的重症高峰,大家“轻伤不下火线”。

高峰来临前 下沉专家火速前往基层调研

张超是浙大二院派驻松阳分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去年12月20日上任的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来到松阳的第一场硬仗竟来得如此之急。

记者见到张超的时候,他正准备和松阳分院党委书记周方一起去检查医院供氧系统改造的情况。“尽快完成改造就可以尽早扩增重症床位,我们必须和时间赛跑。”张超说。

事实上,在这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战“疫”中,松阳分院党委书记周方与张超率领的医护团队,已经多次跑在了前面。

在张超的办公室,他往记者的手机上转发了一封信,“这是去年12月22日,周方书记和我牵头给全院干部职工发的倡议书。”

《倡议书》中写道:日前,我们正迎来疫情防控关键期,即将面临着新一轮医疗救治重任,以发热门诊、急诊和各重症监护室首当其冲,全院各科室、各部门都将面临着巨大的救治压力与人力资源调配的挑战。全院需一条心、一股绳、一盘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那时候松阳的疫情刚起来,但医护人员已经陆续出现感染,根据浙大二院总院的情况,预估基层医院的高峰会晚一周左右,我意识到必须先动起来。”张超说。

在此后召开的医院疫情专班会议上,张超提出省级医院出现的情况势必会在基层医院出现,结合松阳分院实际情况,必须打通人力资源,打破专科限制,建立共享病房,并为ICU扩容做准备。

同样做出预判的还有周瑜。

去年底,周瑜撑着还未“阳康”的身体从浙大二院总院支援后归来,发现松阳的重症高峰还未到来,于是他赶紧拉着松阳分院ICU主任周仙花一道,下到医共体单位和卫生院调研基层重症应对情况。

调研之后,周瑜结合松阳危重症患者救治的现有条件,立足远程eICU平台,提交了一份《松阳县人民医院医共体考察及新冠危重症救治体系建议报告》。

张超拿起手机给记者展示了这份调研报告,字数不多,但句句切中要害。

“收到报告后我们高度重视,立即召开院务会研究部署,并搭建了一套省-市-县-乡多部门协作的新冠危重症救治体系。”张超说,之后通过开展培训、资源管理、流程规划等一系列举措,将救治应对策略辐射覆盖到整个松阳各级卫生机构。

省县紧急启动远程重症MDT 首例“白肺”患者拔管了

临近中午,记者跟随张超和周瑜来到ICU查看危重病人救治情况。偌大的监护室内20张病床一字排开,ICU主任周仙花正在一张病床前记录着。

“这是我们松阳第一例危重症‘白肺’患者。”周仙花介绍说。

周瑜告诉记者,这名患者去年12月30日晚送到医院,刚到的时候意识不清,手指氧饱和度低到测不出,“医护人员给病人气管插管后,通上100%的纯氧才勉强维持住他的血氧饱和度。”

面对首例“白肺”危重症患者,基层治疗经验不足,情况又比较危急,医院专家组通过连夜讨论,决定开启远程重症会诊平台,协同救治患者。

次日,尽管是元旦小长假第一天,浙大二院仍紧急启动与松阳分院的远程重症MDT(多学科会诊),浙大二院党委委员、综合ICU主任黄曼及其团队全程参与会诊。

这次会诊,距离松阳280公里外的浙大二院滨江院区内,黄曼专家团队不仅能通过视频看到患者的状态,还能实时查看患者的生命技术指标,包括呼吸机、监护仪的动态数据等。

“ICU内的救治就是要争分夺秒,这样的远程会诊非常直观,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制定出治疗方案。”张超说。

依据精细化的治疗方案,这名患者的情况在治疗后明显好转,“现在病人的氧合指数已经从入院时的69mmHg提高到230mmHg,可以达到拔管的标准了。”周仙花指着监护仪说。

去松阳的前一天,记者在浙大二院采访黄曼主任时,她告诉记者,像松阳这样的远程会诊,几乎每天都会完成几例,“我们已经和包括松阳分院在内的30家紧密型协作医院一起,成立了浙大二院急危重症专科联盟,为基层医院急危重症救治提供‘兜底’服务,非常时期,协同战‘疫’。”

就在记者发稿时,从松阳传来了好消息:首例“白肺”患者已成功脱机,拔除气管插管,回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这也意味着省县两级专家,利用数智山海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实现了医疗救治成本最小化前提下的成功救助。

“有了这样的两级协同保障,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平稳渡过这一次重症高峰。”张超说,目前松阳的整个疫情发展已经进入到平台期,浙大二院14位下沉专家每周四天都在县里驻点,接下来也将做好充足的准备,共同应对春节返乡的另一波疫情高峰。

【浙江新闻+】

新闻背景:

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被称为“双下沉、两提升”的迭代升级版,2021年3月启动,我省将集中13家省市级三甲医院的力量重点帮扶32个山区海岛县(市、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其中当年5月,浙大二院与松阳等7地人民医院共同成立了当时省内规模最大的“山海”联盟。


相关阅读

  • 目前全国疫情态势如何?最新回应

  • 今天(8日)开始,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全国总体疫情态势如何?出入境打开后,国内是否会引发第二轮感染?近日,记者独家专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就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
  • 总台独家专访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

  • 今天(1月8日)开始,我国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目前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总体态势如何?政策转换与春运叠加是否会加大疫情风险?我国的医疗资源准备兜不兜得住老百姓
  • 松阳,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域 | 蔡天新

  • 将近十年前,2013年第4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发了一篇长达32页的文章,封面上的标题是《瓯江上游:最后的江南秘境》,这使得丽水众多的古村落广为人知,并诱发了大都市里的文艺中
  • 致敬公安功模丨松阳刑侦:小县警察破大案

  • 浙江新闻客户端通讯员 董文骐 刘旻枫 记者 施力维 编者按:2022年12月30日,130余位公安功模集体和个人代表,在省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这是时隔五年,全省再次隆重表彰公安系统功模

热门文章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最新文章

  • 青羊区今晚奏响2023新春交响音乐会

  • 今晚,由成都市青羊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主办、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承办,成都交响乐团担纲演出的2023青羊新春交响音乐会在文殊院妙剧场奏响,七百余名青羊区各行各业的市民代表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