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物外之交

日期: 来源:华夏文化促进会收集编辑:华夏文化促进会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巩永孝绘制《寒山拾得物外之交》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庚辰岁寒山拾得问答古风

寒山

多少般数人,百计求名利。

蝇营觅荣华,狗苟贪势位。

心为欲所迷,形受物之累。

待到天数尽,为世共唾弃。

拾得

心中无我求,一般拿名利。

只是为道用,谁解其中意。

不遭万人指,何成千秋志。

百花丛里过,未曾沾些刺。

韩天佳教授赏析:

彬宇先生此诗作于2000年孩童时,全诗没有总结概括寒山拾得的生平历史,却仿效了寒山拾得两位诗僧的唱和诗作风格,以“名利”为核心展开了人生追问,十分有趣。全诗貌似寒山拾得二僧诗偈的g风格口吻,而细看其内容思想却有诗人彬宇先生自己的见解,从其中“千秋业”等儒家事功的词语上便能看出端倪。其实彬宇先生有很多诗都体现了儒释道合一的特点。

我们借彬宇先生这首诗来展望一下寒山、拾得的生平,了解下两位著名诗僧的故事:

寒山是唐代著名高僧,长住天台山客岩幽窟中。本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证,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他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喜与群童戏,言语无度,人莫能测。常至天台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将寺院残余饭菜倒进竹筒,背回寒石山维持生活。

寒山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通俗,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辑成《寒山子诗集》3卷,《全唐诗》存诗312首。元代传入朝鲜、日本,后译成日、英、法文。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与拾得、丰干皆隐栖天台山国清寺,故称“国清三隐”。寒山好讽谤唱偈,每有篇句,即题于石间树上。寒山诗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通俗易懂,机趣盎然,多作佛门警世语。全唐诗汇编成《寒山子诗集》一卷,收录诗歌300余首。

寒山的生平保留在他的诗篇里。听他自述:“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引自钱学烈《寒山诗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寒山少年时,过着富家子弟的生活。青年时,照例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他因为奇怪的原因而落选了——据《唐六典》云:“吏部……以四事择其才,曰身、言、书、判。“唐代选官量才有四个标准,分别是身材丰伟、言词辩正、书法遒美、文理优良。寒山“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书法和文章都不错,可惜爹娘把他的身材生矮小了,或者相貌不够端正,而没有选上官职。这是大唐科举给人落下的一个话柄,当官的个个要相貌堂堂,这是奢侈的、唯美的,也是非人性的、不公平的标准。“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卷。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寒山多次落选,最后无颜回乡,滞留京城,成为一个流浪书生。“前度是富儿,今度成贫士。”“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兄弟责怪他,妻子不理他,在人世间,他求不到前程,又割绝了人情,整个世界都坍塌了,人生陷入绝境。带着一身伤痛记忆,寒山浪游天下,最后选择上山去独居。为什么在大唐盛世做隐者?因为他无法在世俗生活中求得荣耀,在三十岁以后,他是被迫走上一条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生活道路。这期间,要经历多少心理煎熬和自我超越,才能摆脱世俗的束缚,跳出世俗主流的价值观,独自为自己寻找一个生存的依据?

经过学者考证,寒山之父为杨瓒(550年~591年),本名杨慧,字恒生,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隋朝宗室大臣,武元皇帝杨忠的儿子,隋文帝杨坚同母弟,母为元明皇后吕苦桃。容颜俊美,好书爱士。北周时,门荫入仕,起家中侍上士,册封竟陵郡公,迎娶顺阳公主,授御伯、纳言、仪同三司。周宣帝即位,升任吏部中大夫、上仪同三司。周静帝继位,拜大将军、大宗伯,进封邵国公。担心隋文帝篡位未成而株连同宗,数次阴谋图害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册封滕王,授雍州牧,因事罢官,闲居家中。开皇十一年(591年),杨瓒去世,时年四十二岁。

滕穆王杨瓒,字恒生,隋文帝杨坚的同母弟,在周朝因为杨忠的军功受封竟陵郡公,娶北周武帝的妹妹顺阳公主,自右中侍上士升迁至御伯中大夫。保定四年,改任纳言。授仪同的称号,杨瓒是贵公子出身,又娶了公主,容貌俊美,好读书爱与士子交谈,在当世很有名望,时人称呼为杨三郎。周武帝很亲近喜欢他,平定齐国的战役,各个亲王都跟随前往,留杨瓒守卫都城,皇帝对他说:“朝廷的事情,都交给你,朕要去东方征战,西边的事就不会忧虑了。”他就是这样的受皇帝信任亲近。

周宣帝即位,升任吏部中大夫,授上仪同的称号。不久,皇帝驾崩。杨坚进入宫廷,将要主持朝政,命令杨勇召他入朝,想要和他商议朝事。杨瓒素来和隋文帝杨坚不和,听说要召见他,不去。说:“做隋国公恐怕还保不住家人的性命,为什么要去做灭族的事呢?”杨坚任宰相,杨瓒升任大将军。不久,又担任大宗伯,修撰礼法和典章,晋封上柱国,授予邵国公的爵位,杨瓒看到杨坚执政,臣下还不是都很服从,担心会给家族带来灾祸,暗中策划杀掉杨坚,杨坚对他却很宽容,以礼相待。

隋文帝杨坚接受禅让称帝后,封杨瓒为滕王,任命其为雍州牧。杨坚总是招呼他坐在一起,称呼他为阿三。之后因为触犯法律被免职,以藩王身份就第。杨瓒的妻子宇文氏以前总是对独孤皇后诉说不平的事,到这时更加郁郁不得志,暗中施行巫蛊诅咒的事,杨坚命令杨瓒和她离婚,杨瓒不忍心和她分开,几次请求不得到允许。杨坚不得已答应了他。宇文氏之后从属籍中除名。杨瓒因为违背旨意,对他的恩赐和宠信更加少了,开皇十一年,跟随杨坚到栗园游玩,随即暴毙,时年四十二岁。人们都说他是被赐了毒酒害死的。儿子杨纶承袭爵位。

父亲是杨忠,隋太祖武元皇帝。母亲是吕苦桃,元明皇后。王妃宇文氏,是北周顺阳公主。儿子有道悼王杨静、滕王杨纶、竟陵郡公杨坦。杨猛、杨温、滕王杨诜。

及受禅,立为滕王,后拜雍州牧。上数与同坐,呼为阿三。后坐事去牧,以王就第。

瓒妃宇文氏,先时与独孤皇后不平,及此郁郁不得志,阴有咒诅。上命瓒出之,瓒不忍离绝,固请。上不得已,从之,宇文氏竟除属籍。瓒由是忤旨,恩礼更薄。开皇十一年,从幸栗园,暴薨,时年四十二。人皆言其遇鸩以毙。子纶嗣爵。

寒山作为中国唐代少有的几位白话诗人之一,二十世纪以来一直受到日本学者的推崇。自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起,寒山诗就在日本一版再版,并且有十多位学者对其诗作了大量研究、注释及翻译工作。日本著名小说家森鸥外(1862—1922年)曾根据寒山诗集前闾丘胤的序言,写了名为《寒山拾得》的一篇小说,不少评论家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被佛家公认为文殊菩萨再世,如果没有他日本佛教至少倒退1000年。

寒山在日本的影响远超他在中国的名气,一直被视为禅宗大诗人。他的独特形象,一头乱发、裂牙嗤笑、肩扛扫帚、手持画卷,一副疯和尚的模样深受日本人崇拜,被视为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大师之一,也是历代日本艺术界和文学界创作的重要题材。

寒山之所以在日本流行,首先是天台宗的影响。据说唐朝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带去的佛经中就有天台宗典籍。其随行弟子思托就是台州开元寺僧人,他在日本最早开讲佛学,后来成为日本国宝的鉴真大师像就是他所塑造。日本学人最澄(767—822)于804年入唐学法,最澄回国后,正式创立日本天台宗。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日本天台宗僧人成寻入宋求法,获《寒山子诗一帖》,令弟子带回日本,这是寒山诗最初进入日本,以后则越来越多。现存最早的寒山诗集版本,即公元1189年的国清寺本,目前就收藏在日本的皇宫图书馆。

禅宗无疑是日本人喜欢寒山的最重要原因。自镰仓时代起始,禅宗就不断风靡日本,作为禅宗诗人的寒山也因此流行。寒山的诗句,许多本身就是偈语,可以为参禅和上堂开悟所用。

中国近代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新青年》开始大力倡导白话文。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1928年新月书店出版)中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由此,寒山始受到国人的青睐,大陆及台湾学术界纷纷撰文评议寒山,新中国成立后到八、九十年代,寒山研究更呈现出雨后春笋之态势。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寒山诗远涉重洋传入美国,美国“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将寒山奉为偶像,其诗一时之间风靡欧洲。寒山诗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为众多的读者所接受,在那里,他赢得了比李白、杜甫还要高的声誉。

寒山诗在二十世纪受到了中国及西方众多读者、研究者的关注。随着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脚步的逼近,文学及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如寒山一样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接纳的诗人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以下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过去百年中的寒山研究概况。

二十世纪以来的寒山子研究,总体上可分为生平研究和作品研究两大部分。关于寒山子生平研究包括对其生活年代、生活经历、以及葬地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寒山子生活年代问题,历来有“贞观说”(公元627—649)、“先天说”(公元712—713)以及“大历说”(公元766—799)三种说法。贞观说以唐代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所作《寒山子诗集序》为始,后经宋释志南《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肯定,后人如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宋释本觉《释氏通鉴》、元释熙仲《释氏资鉴》、1979年版的《辞海》等均以此说为准,近有学者中亦有赞同此说者,其中以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诗》为代表。前者以诗为证,通过历史与寒山诗的相互印证,指出寒山“约生于隋开皇三年(584),卒于唐长安四年(704)(也许是个概数,难以肯定)”。后者通过对寒山诗中所反映社会状况的详尽分析同样支持贞观说。先天说以宋释赞宁所作《宋高僧传》为滥觞。此说仅有元释昙噩,撰于至正二年(公元1366)的《科分六学僧传》和谭正璧所撰,1934年版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表示赞同。

对寒山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及对诗歌内容分类的研究,有以下几种看法:

李振杰在《寒山和他的诗》 中将寒山诗内容分为以下几种:1.表达对战乱时期社会伦理崩溃状况下社会中丑恶现象的讽刺和嘲弄;2.对山林生活的描写和吟咏;3.直接宣传佛理;4.记叙个人生活及身世。

李敬一在《寒山子和他的诗》中,把寒山子诗歌内容分为:1.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思想面貌;2.反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和斗争;3.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下层群众的生活状况、4.揭露社会上不合理的婚姻现象;5.反映沙门生活,宣扬虚无观念、因果轮回、消极遁世6.描画社会炎凉世态和城镇、乡村不同习俗等几个方面。

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对其诗歌也作了较系统的分类,将其诗歌分为:1.自叙诗、2.隐逸诗、3.风俗诗、4.道家诗5.佛家诗五类,并分别对各类诗歌作了较详尽的解释和说明。

项楚《寒山诗校注·前言》中认为寒山诗“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世俗诗与宗教诗,不过,二者并不是绝对地泾渭分明的。”其世俗诗中又包括抒情咏怀诗、讽世劝俗诗、山林隐逸诗等。

通过寒山子诗歌内容的探究,可以使我们看清当时社会的基本面貌,从而进一步认识其诗歌的价值。寒山子的诗歌“有相当多的作品触及现实生活,大谈人生问题,从农业生产、社会道德、到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几乎触及了农村生活的各个角落,这部分诗歌不仅在绮靡软媚的初唐诗风笼罩下面使人感到清新可爱,就是在高亢激昂的盛唐之音回荡的时代里,也掩盖不了它的蓬勃生机和朴爽之美。”寒山诗歌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对社会现实等各方面的反映表现出来。

除了对寒山诗歌总体上的内容分类研究外,由于寒山诗中表现出驳杂的儒、释、道思想,有人认为其诗从内容上看“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因而,对寒山诗歌宗教思想的研究也颇为重要。

张立道《浅谈寒山子诗的道家思想》、钱学烈《试论寒山诗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这两篇文章对寒山诗所体现的儒、道思想有所论述。然而,寒山思想相对来说受佛教思想影响更大,其诗中体现佛禅思想的诗占一大部分。台湾黄永武指出:“唐人中以诗来写禅理,写得最多,写得境界最精湛的,应该是寒山。” 因而对其诗歌从禅的角度分析也是一个重要切入点。钱学烈在其《寒山子禅悦诗浅析》中,将其佛禅诗分作佛教劝戒诗和禅悦诗两类,而其禅悦诗又分为禅语禅典诗、禅理诗、禅悟诗、禅境诗、禅趣诗几类,并分析各类诗歌具体包含内容及思想特征,系统地对寒山子佛禅诗进行了分类整理工作。另有何西虹的《略论寒山景物诗中的禅意》一文,对寒山景物诗中所体现的禅意之美有所论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寒山诗集提要》中指出,寒山诗“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可见寒山诗歌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探究其诗的艺术特色。李振杰《寒山和他的诗》中指出,寒山诗“蕴藏着神秘的禅机哲理”、“形式自由、感情朴实”、“语言通俗”、多用“比拟的手法”等几大艺术特点。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诗》中则指出,其诗歌“具有民歌那种通俗、质朴、生动、清丽的特色”、“常采用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尤其注重自然界声音的模拟”、“体制上一般都较为短小……形式和风格是比较多样的”等艺术特点。钟文《诗僧寒山子》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讥讽时态,毫不容情”、“劝善戒恶,富于哲理”、“俚语俱趣,拙语俱巧(沈德潜《古诗源·例言》),耐人寻味”、“有许多比喻生动的句子”、“叠字的连用”等几方面。

寒山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情景交融, “信手拈弄”,“机趣横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九。程德全在《寒山子诗集跋》(见清宣统二年(1910年)刻本)中指出“以诙谐谩骂之辞,寓其牢愁悲愤之慨,发为诗歌,不名一格,莫可端倪”;王宗沐序《寒山子诗集》(见明台州计谦亨刊刻本)有“如空谷传声,乾坤间一段真韵天籁也。”的评价。项楚在《寒山诗注·前言》中认为“不拘格律,直写胸臆,或俗或雅,涉笔成趣”是寒山诗的总体风格。寒山诗所独有的风格为后代文人所模仿,从而形成独特的“寒山体”。“国学飞人”张教授多年研究寒山诗的格律,出席历届“和合论坛”,发表研究论文,得到秋爽大和尚和专家学者的赞许。

寒山子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接近口语。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认为,寒山、拾得是七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三五个白话大诗人”之一,是继王梵志之后“佛教中的白话诗人” 。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版本》指出:“寒山诗十分接近口语,堪称唐代白话诗的典范,在白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对于了解唐代口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对于研究中古和近代汉语,对于研究汉语发展史,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因而,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寒山诗者也不在少数。钱学烈《寒山诗语法初探(上)》寒山的诗风和100年前的王梵志一脉相承,也是口语体的白话诗。他生活在大唐盛世,却入山作了隐士。他与李白、杜甫同时代,放到星光灿烂的盛唐诗人堆里,他的诗艺算不上高超,但淹没不了个性的光辉。他生前寂寂无名,身后却声誉日隆,并绵延千年至今不断——白居易、王安石都写过访拟他的诗集的诗篇,苏轼、黄庭坚对他的诗有特殊的兴趣,朱熹、陆游关心过他的诗集的出版与校勘。他没有正式进入哪所寺庙剃度,唐朝苏州城外的一座著名寺庙(寒山寺)却以他的号命名。他的诗歌的最早传播者是道士,唐人的志怪小说就把他编作成仙的道士下凡。到了宋朝他却被佛家公认为文殊菩萨再世。元代他的诗流传到朝鲜和日本。明代他的诗篇收入《唐音统签》的《全唐诗》中,被正统文化认可。清朝皇帝雍正甚至把他与他的好友拾得封为“和合二圣”,居然成了老百姓礼拜的婚姻神和爱神。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中他被封为祖师爷。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却连真实姓名也没有留下,只是以号行世——寒山子。

寒山在天台山修行的状态。他其实既不是天台山国清寺的正式剃度和尚,也不是天台山桐柏观入册封号的道士,他大概认为心里面有道或者有禅就可以了。他的道场在哪里?可以说没有,也许可以说是在寒岩,但是寒岩其实就是个能够勉强遮风挡雨的石洞。平时寒山居无定所,就游荡在树林之下,山野之间,所谓“天地尽是我的道场”,这是大道场,大智慧。寒山就这样游荡着成了“天台三圣”。所谓“天台三圣”,就是把寒山视为文殊化身,拾得是普贤化身,丰干是弥陀的化身。今天的天台山国清寺内有个三贤堂,日本天台宗对之非常推崇,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看。

关于寒山的活动踪迹,古代的典籍中多少能找到一些记载,唐宋之后来华日本僧人的记载也有佐证。譬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就有一位日本来华僧人念救,到天台捐资国清寺修建了三贤堂。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日本天台宗高僧成寻到天台山求法,参拜国清寺三贤堂,在他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就写道:“午时参礼三贤院。三贤者,丰干禅师、拾得菩萨、寒山菩萨,弥陀、普贤、文殊化现,禅师旁有虎。”后来的中日绘画中有所谓三个和尚加一只老虎的“四睡图”。

关于“四睡图”有个传说,说台州刺史闾丘胤拜访丰干禅师求教禅宗道理,丰干禅师让他去问寒山和拾得。刚好寒山和拾得正在一起聊天谈禅,刺史上前对二位大师说,我特来拜访。两人就问,谁叫你来找我们?刺史说,是丰干禅师指引。寒山拾得就说,丰干太多嘴了,看来我们在这里待不住了,于是两人起身,拿着破画卷和破扇子,摇摇摆摆出门去,一出门二人就消失不见了。刺史看到这个情景,感到很惊讶,转回去找丰干问情况,等他走进丰干的房间才发现丰干也不见了,只有一只老虎睡在那里。这就是四睡图的故事来源。

第一首诗粗看起来似乎不押韵。但是仔细看看,发现不仅有韵,而且高妙。其中第一句“多少般数人,百计求名利。”与第四句“待到天数尽,为世共唾弃。”属于“一七辙”,“利”与“弃”两个韵脚的韵母都是“i”。而第二句“蝇营觅荣华,狗苟贪势位。”与第三句“心为欲所迷,形受物之累。”属于“灰堆辙”。“位”与“累”两个韵脚的韵母都是“ei”。这样就形成了一四两句把二三两句包裹在中间的韵式,称为“包韵”。这种押韵的格式,在中国和外国诗歌中都有出现,但都罕见。作者都是熟练运用韵式的高手。

两首诗为唱和诗,假借寒山拾得问答而表达自己思想。第一首借寒山口吻咏出,讽刺了那些多数追求富贵荣华的人们,如同苍蝇和狗一样不知廉耻,胡作非为,待到禄命和福报耗光,大祸临头恐怕晚节不保。

第二首假借拾得之口咏出,如果内心是光明无染的,是无我无求的,那么获取名利也只不过是把名利当作工具,有了财富名位被人嫉妒难免,但自己内心要清楚,扪心自问是问心无愧的,那么这一生也就无悔了。

这两首诗道出了人的两大极端群体,同样是享有富贵,一类必定晚节不保被清算被唾弃,一类是圣贤之人,用富贵为手段来为更多人谋富贵。两首诗综合起来所表达的也正是孔子所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寒山子的事迹,最早见于唐末天台道士杜光庭所撰的《仙传拾遗》,收在《太平广记》卷五十五《寒山子》条下:“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由于没有足够的现存史料,寒山子确切的身世生平,为历来学者所未解,至今说法各异。余嘉锡、胡适等学者考证推定,寒山子主要生活于中唐时期,现当代学者对其出生年代考证颇多,有“贞观说”(627-649)、“先天说”(712-713)、“大历说”(766-779)、“元和说”(806-820)等多种结论,莫衷一是。钱学烈先生经过长期考证后认为:大致可以确定,寒山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卒于文宗宝历、太和年间(827-835),即生卒约在725-830年之间。

至于寒山子的出生地,也没有确切资料可考,但从他留下的诗作中大致可以推断,他可能出生在离京城长安不远的咸阳。寒山诗中有多首作品是回忆过去、怀念故乡亲友的。但有确切地名的只有咸阳、长安、洛阳等。长安是唐代京城,是他多次参加科考之地。其诗“急须归去来,招贤阁未启。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描述了一个儒生漫行长安街头,求仕无门、失意彷徨的窘境,当是他自身际遇的真实写照。描写洛阳的仅两首,其一“骝马珊瑚鞭,驱驰洛阳道。自矜美少年,不信有衰老”,此诗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恃年少而肆意行乐,洛阳道表示繁华之地,或是他曾经游历过,或是一个指代地名。其二“洛阳多女儿,春日逞华丽”,此诗描述阳春之际,洛阳女子游春折花之乐趣。关于洛阳、长安的诗中并没有忆及弟兄亲人,可见并非其故乡。

描写咸阳的有两首,其一“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此两句表达作者少年时策马平陵、潇洒得意的情态。其二“去年春鸟鸣,此时思弟兄。今年秋菊烂,此时思发生。渌水千肠咽,黄云四面平。哀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京”,此诗描述作者独自在外到处辗转漂泊,屡屡思念故乡及父母兄弟。前首诗中的平陵在长安城外的西郊即咸阳一带,后首诗中的咸京即咸阳,曾是秦朝都城,因称咸京。由此推断,咸阳或为寒山子的家乡。

寒山子的生平经历,大致推断是:出身于咸阳的富庶之家,从小过着不俗的生活,曾经饱读诗书,屡次参加科考,屡次落第,精神屡遭打击挫伤;因不懂耕种与谋生经营,在后来家庭发生变故时,遭兄弟、妻子嫌弃;直到安史之乱,寒山子只身南下游历,辗转奔波,最终隐居天台山。在天台山期间,他出道入禅,佛道兼修,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诗中,创作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诗歌作品。

这些经历,也可以从他的诗作中得到印证。如“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国使职非愿,神仙未足称。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可见寒山子的青少年生活,有着游猎平陵、睥睨神仙的侠气,也有着不屑为官、超然尘外的气概。但从后来的诗作中,多处提到他还是不能免俗地不断参加科考,希望求得一官半职,出人头地。但好运偏偏没有降临,反而屡受挫折,一再打击他的信心。其描写科考经历的诗云:“一为书剑客,二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今日既老矣,余生不足云。”说明他至少有三次科考落第。“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铨曹被拗折,洗垢觅疮瘢。必也关天命,今冬更试看。盲儿射雀目,偶中亦非难。”此诗说明他在“书判”即书法和文理方面都很不错,就是因为体貌不好,才遭嫌弃而致落第。据《新唐书·选举志下》载:“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说明唐代取士不仅要看诗文、书法、言辞等才学,还要看相貌身材,寒山子就吃亏在形貌上。最后一次科考落第诗自述:“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卷。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说明他在三十岁之前一直忙于应考,但都没有考中。“雍容美少年,博览诸经史。尽号曰先生,皆称为学士。未能得官职,不解秉耒耜。冬披破布衫,盖是书误己。”曾经的翩翩美少年,博学多才,却不能谋得一官半职,还因为终日读书,连一点谋生的能力都没有,以至于家境中落,陷于穷困。其“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抛绝红尘境,常游好阅书。谁能借斗水,活取辙中鱼。”说明他从小刻苦读书,和兄长住在一起,到了而立之年,自己有了妻室,却入仕无门,谋生无路,不但遭到兄长和亲戚的指责,还受到妻子的冷眼和辱骂,终日含羞抱恨,希望有朝一日能脱离尘俗,过上一边游逸一边读书的悠然生活。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洛阳陷落,叛军直逼长安。三十多岁的寒山子,在备受科考失利与生活困顿的打击下,万般无奈地随着离乱的队伍离开了故乡,开始了风餐露宿、忍饥挨冻的流浪生涯。离开咸阳之后,寒山先后到过荆州和山东,为了自己仕途的理想,也曾经在山东某地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吏。“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行江春草合,入塞红尘起。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302)诗中大致反映了诗人出生三十多年来的主要经历:他曾经读书咏史,也曾经炼丹服药追求长生;他曾经云游万里,去过风尘飞扬的边塞,也曾追逐着绿草如茵的美景,顺流向东南漫行,最后栖居于天台寒山。据杜光庭《仙传拾遗》记载大历中(766-779)(一说大约肃宗上元年间,公元760年左右)到达天台,此时寒山大约三十五岁,先是住在天台桐柏瀑布附近的翠屏岩,并经常往返于国清寺,与丰干、拾得等交往。德宗贞元六年(790),六十多岁的寒山开始隐居寒岩。

关于寒山子后期的生活经历,即在天台山隐居近七十年,最终寂灭于天台寒石山,这是历代史料以及研究者唯一可以确认的事实。寒山诗中也有类似“自画像式”的描写,如“惯居幽隐处,乍向国清中。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独回上寒岩,无人话合同。寻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时人见寒山,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溪涧石楼台。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善哉。”这些诗中,或写从寒岩时往国清寺看望拾得,独自归来,探究禅家无生无灭、无凡无圣的禅悟境界。或写他貌似疯癫,状如贫子,即使为世俗所不解、为世人讽刺嘲笑,他也不在乎。或写自己桦皮为冠、布裘破弊,脚曳木屐,手持藜杖,在山林溪涧中逍遥快乐地独来独往,脱离喧嚣的尘世,过着与世无争、自由自在的山居生活。直到文宗大和年间(约830)寒山子在明岩逝世,死后葬明岩洞右洞侧象鼻峰顶,享年一百多岁。

寒山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与《仙传拾遗》中杜光庭的叙述和闾丘胤的《寒山子诗集》序中的刻画,基本一致。而在名闻遐迩的佛道圣地——浙东天台山,寒山子隐居70多年的寒石山与寒岩更是真实存在的。寒山在天台县西南约70里处,山中有寒岩、明岩胜迹。寒岩是由一整块巨大的黄白色岩石形成的独立岩洞,岩洞坐东朝西,洞口低矮而狭长。洞口大约有20多米宽,中部仅有六七米高,两侧只有二三米高。狭长的洞口隐蔽在半山腰处。洞内宽敞平坦,如同一座大厅。横宽约50多米,纵深近百米,洞顶高约十几米,可以容纳数百人。洞内后部地势稍高,形成一片高台,仿佛是一张巨大的石床。岩洞顶部有石刻的“寒岩洞天”四个大字,字迹模糊,已看不清题款。岩洞口有一块相对平整的大石,约两平方米左右,称为盘陀石或宴坐石。寒山诗云“秉志不可卷,须知我匪席。浪造山林中,独卧盘陀石”(176),“盘陀石上坐,溪涧冷凄凄。静玩偏嘉丽,虚岩蒙雾迷”(267),诗中的盘陀石,应该就是指这块石头。岩洞前的山坡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这就是岩前溪,寒山诗中也有关于岩前溪和盘陀石的描写:“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磐石。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203)至今当地乡民仍然称作岩前溪。

另一处明岩,在寒岩东边,比寒岩地势更加崎岖险要。从地形和位置来看,寒山子应该是先栖息在寒岩,后来迁居到明岩的。明岩坐落在群峰耸立的峡谷里,呈东西走向。从宽敞的东谷口进去,一路上怪石嶙峋,还可以看到参天的古树和粗大的古藤相互缠绕,峡谷尽头便是一大片巨石和岩洞。岩洞外十几米处,矗立着一块高大的黑色巨石,高约六十多米,宽约二十多米,犹如孤峰耸立。这里应该就是寒山子所描写的、并被黄庭坚书写刻石的“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第2首)的所在之处。寒山诗中多次出现的“重岩”、“东岩”、“翠岩”、“绿岩”就是指明岩。

寒山子的一生是有着非凡经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也正是由于寒山子的不平凡经历,才使他豁然醒悟,毅然隐居山林,冷眼观察世界。他从认识自我到反省人生、探究宇宙的真谛,由儒入道,由道入禅,被誉为“非儒非道非释,亦儒亦道亦释”的复杂混合体。他运用自成一家风格的语言,以诗的形式来讽喻告诫世人,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其人其诗在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他与好友拾得共同被民间尊奉为“财神”、“喜神”,道家尊为“和合二仙”,佛家奉为“文殊”、“普贤”菩萨化身,儒家尊为“和合二圣”,(清代雍正皇帝敕封寒山为“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至今在浙江台州一带仍然流传着许多关于寒山、拾得的民间传说与传奇故事,天台山也因此被誉为“和合圣地”。

拾得也是唐朝著名僧人,天台国清寺里住着一位丰干禅师。一日,丰干化缘至赤城附近,忽然听到啼哭声。他寻声望去,只见一名孩童立在道旁。上前询问其姓名,孩子回答说:“我无家、无姓,亦无名。”禅师怜其无依无靠,将他带回国清寺,为其取名“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诗人张继据此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用。

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便有了与拾得下面的一段精彩对话。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那时哪个辨?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辨,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有谓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二大士化身。台州牧闾丘胤问丰干禅师,何方有真身菩萨?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礼拜,二人大笑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意指丰干乃弥陀化身,惜世人不识。说后,二人隐身岩中,人不复见。胤遣人录其二人散题石壁间诗偈,今行于世。

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寒山、拾得皆为唐朝贞观年间人,二人佛法高妙,更兼诗才横溢,佛门弟子认为他们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转世。而且,寒山、拾得二人踪迹怪异,其典型形象总是满面春风,拍掌而笑,民间奉为“和”、“合”二仙。旧时婚礼上,喜堂高挂二仙神像,寓意和气好合。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

寒山、拾得两人在世曾留下许多诗偈,寒山、拾得的诗(尤其是寒山),具有脱俗的气韵与禅机,对于世俗名利荣华,全不措怀。不唯具有徜徉于大自然的坦荡胸怀,而且往往有警醒佛教徒的精辟之句,因此甚为后人所推重。作品《寒山问拾得》中表现的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一段对话,可见他们的姿态。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

张红星教授注:

蝇营狗苟: 像苍蝇一样到处钻营,像狗一样苟且求活。比喻为追求名利,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唐韩愈《送穷文》: “ 朝悔其行,暮已 复 然,蝇营狗苟,驱去 复 还。 ”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相关阅读

  • 以“雪”为令 天台交警浴“雪”奋战保安全保畅通

  • 1月22日,满天飞舞的冬雪虽然带来了冬日的浪漫,但也给群众的生活和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为保障广大群众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安全有序出行,天台交警第一时间行动,全警上路战风雪、斗严寒,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物外之交

  •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
  • 供销合作社新任务!

  • 中国商报(记者 冉隆楠)1月30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七届理事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副主任韩立平作理事会工作报告,总结回顾2023年主要工作成效,部
  • 年味渐浓!在涛雒,没有人可以空着手走出这里

  • 鲁网1月30日讯(记者 薛喜博 郑泽之)人间烟火处,年味正浓时。1月30日,记者早早来到了位于日照市东港区涛雒五村附近的涛雒大集,只见这里人声鼎沸,处处洋溢着年的味道。辛苦劳碌了
  • 全国第一!广州边检总站交出2023年成绩单

  • 1月30日,记者从广州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2024年工作会议获悉,该站2023年查获伪假证件份数位居全国边检机关第一,查验出入境人员和交通工具数、查获各类违法违规人数、拦截涉赌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