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叶叔华:让中国天文被世界看见

日期: 来源:中国妇女网收集编辑:中国妇女网

1月6日,在“首届上海市科创教育年度人物”征集宣传活动颁证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等四位院士获“上海市科创教育特别荣誉”称号。把服务国家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把培育时代新人作为初心使命,作为中国天文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她再一次让公众感知到科学家和教育家的鲜明底色。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喜祥

    2023年11月7日,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天文分论坛上,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全程用英语发言,讲述她牵挂并为之努力了一辈子的天文事业,她的追求和谦逊震撼了全场。

    她就是中国首位天文台女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铺路人,被称为“北京时间之母”的叶叔华。褪去这些光环,回望中国天文发展史的那段艰难历程,一位中国女性的倔强身影凸显而出。

    天文专业毕业求职天文台被拒

    1949年6月,叶叔华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当时的广州动荡不安,很难找到工作,父亲为她在香港德贞女中谋到一份教书的工作。香港的生活条件很好,待遇也很高,可是工作了一年以后,她觉得那里不是自己想要扎根的地方,便坚定了回到内地从事天文工作的决心。

    1950年夏天,23岁的叶叔华来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求职,她刚介绍完自己的大学专业,诚恳地表达想要从事天文工作,负责人一句“我们这里只招一个男的”让她愣住了,她很生气,却只得无奈地走了。

    碰了钉子的叶叔华不服气,回去之后就给台长写了一封长信,明确而坚决地表示:“你是不对的,我(学的是天文专业)应该到你们天文台来!”折腾了一番,这封信在天文台里传开了,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年轻气盛的女孩,但因为她是女性,最终还是没有去成。

    过了一年,也许是这封长信发挥了作用,又或者是被她的坚持和意志打动了,1951年11月,紫金山天文台下属的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向她敞开了大门,她高兴地跑去报到,去了之后发现,她是这里的第一位女性研究人员。

    打破偏见奠基天文地球力学

    新中国成立之初,资源勘探、工程建设、地图测绘等领域都对计时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时的中国天文学界百废待兴,时间测量精度位居世界倒数。

    叶叔华进入观象台的第一份工作便是观测恒星、计算恒星时,再换算成世界时。世界时是全世界统一使用的时间,以地球自转为基准,靠观测恒星的位置来确定。测时是一项枯燥细致的工作,需要一边操作中星仪目不转睛地跟踪恒星,一边及时做好记录,跟踪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观测精度。中星仪是一个庞大的设备,身材娇小的叶叔华操作起来十分困难,她就自己加了一块木板,站在上面跟踪恒星,无论寒暑、一丝不苟。

    为了让中国授时精度赶上国际先进水平,1958年国家将提高授时精度的任务下达给徐家汇观象台,31岁的叶叔华挑起了大梁。此后的5年时间,她攻克经费不足、人员有限、设备落后等重重困难,1963年,在各个天文台共同努力下,我国授时精度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1965年,叶叔华团队的“综合世界时”系统通过国家鉴定,正式作为时间基准向全国发布,中国也结束了采用别国精确时间的历史,更加精准的“北京时间”通过短波广播走进千家万户,叶叔华也由此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

    虽然“北京时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叶叔华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发展新型观测技术,中国天文才可以继续立于不败之地。她在图书馆查阅外文文献时注意到了国外“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由此她便成为我国VLBI技术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从1973年提出建议到2003年VLBI网二期工程通过验收,整整30年时间,她一直是我国VLBI工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

    200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VLBI网成为我国航天测控系统的一个分系统,在中国人艰辛而浪漫的探索太空征程中,一路护航、大显身手,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VLBI技术成功应用于航天测控的国家。2021年5月,我国首个自主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这一路上,仍然有VLBI网的鼎力相助。

    2022年夏天,上海持续高温,动辄40℃以上,95岁的叶叔华仍然每天上午9点准时来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上班,工作到下午两三点。倾心研究了70年天文科学,她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浩瀚星河,她探索星空的脚步也从未停止。

    如今,叶老先生仍然时常活跃在各种科普讲堂上。她说,宇宙如此浩瀚,天文有助于拓宽一个人的世界观,在探索天文奥秘的科技之路上,女性不仅可以打破“玻璃天花板”,通过努力,女性也可以做得比男性更好。


相关阅读

  • 引领安全、美味、高效的“吃鸡时代”

  • 作为正高级畜牧师、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她领衔创建商业化自主育种技术体系,率先建立并规模化应用基因组选择技术,开辟了一条中国独立自主的家禽育种之路,成功培育
  • 中国减降关税惠及世界

  • 阿根廷媒体最近报道称,中国调整进出口关税的举措,让阿根廷乳制品、海产品、甜玉米和香菜籽等商品大为受益。该报道的背景是,自2024年1月1日起,中国对101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
  • 港股走高医药反弹,中国顺客隆大跌21.28%

  •   中新经纬1月11日电 11日上午,港股震荡走高。截至午盘,恒指涨1.51%报16339.83点,恒生国企指数涨1.52%报5503.4点,恒生科技指数涨1.83%报3490.78点。  Wind截图  盘面上,行
  • CCTV力推!五莲这群“精灵”,根本看不够!

  • 初晖散余霞,云外浮晃朗冬日五莲 候鸟翩翩1月11日CCTV4《中国舆论场》“早安中国”再次推介五莲五莲冬日美景向全球观众呈现入冬以来数千只大雁和来自西伯利亚的白天鹅如约抵
  • 华东政法大学教师参加第八届金砖国家法律论坛

  • 2023年12月,第八届金砖国家法律论坛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会议由南非法学会主办,来自金砖五国的律师、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应南非法学会邀请,中国法学会和我校金砖国家法律研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叶叔华:让中国天文被世界看见

  • 1月6日,在“首届上海市科创教育年度人物”征集宣传活动颁证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等四位院士获“上海市科创教育特别荣誉”称号。把服务国家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始终坚持与
  • 首届“浏阳慈善榜”发布

  •   慈善公益报(赵 琳)善行浏阳,大爱满城。1月5日下午,湖南省浏阳市首届“浏阳慈善榜”发布,首批47个爱心组织、项目、企业、人物上榜。同时,“浏阳慈善平台”也正式启动,现场还成
  • 这道宁波美食,曾是贡品

  • 白如玉,圆若盘,顶上一点红。在浙江宁波,“米鬼”(kui)是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在鄞州区邱隘镇,每逢春节前村民都会做“米鬼”,这项传统已经延续了200多年历史。“米鬼”香软黏糯,曾
  • 今年春节去哪?国内前10目的地来了,昆明第6

  • 2024年春节有8天假期,加上不少单位会在除夕前放假,不少中国游客将喜提9天的超长版春节假期。受此影响,春节旅游消费市场空前活跃。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从同程旅行获悉,截至目
  • 滨海路遇见“滨海鹿”

  • 近日,在大连滨海路银沙滩附近,经常能看到梅花鹿的身影。一些梅花鹿耐不住山上的寂寞,来到海边溜达觅食。它们看起来很悠闲,不紧不慢地溜达着,遇到人也不害怕。看到小鹿的游客都感
  • 颐和园宝云阁铜窗芯捐赠暨划拨入藏仪式举办

  • 1月10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颐和园举办宝云阁铜窗芯捐赠暨划拨入藏仪式,捐赠人李檑、李阳、张珏向国家文物局捐赠宝云阁铜窗芯一页,经划拨正式入藏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国家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