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来源:语文报社收集编辑:语文报社
我国在金石器物上雕刻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印,信也。”印章最早的作用是作为凭证的信物。据《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小小的印章中既兼有书法、绘画、雕刻等诸多技艺,蕴涵丰富的文学、哲学、历史和文字学等信息,亦渗透着对社会与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索。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艺术家、大学问家,都是诗、书、画、印皆精,所以对印章的辨识和鉴赏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田黄三链章
清代乾隆皇帝的“田黄三链章”,又称“乾隆三链章”。 以田黄石雕锁链连接三方印章,两枚方形,一枚椭圆。方章玺文一阴一阳,阳文为“乾隆宸翰”,阴文为“惟精惟一”,椭圆玺文为“乐天”。
穿带印
汉魏穿带印因左右有孔可以穿带而得名,印章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一般是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所以又称“两面印”。
烙马印
烙马印,属于官印一类,它是古代用于烙马的专用玺印。印钮的上部有方孔可纳入木柄,是为烙火方便而设计。
花押印
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押印。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套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大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
来源:《语文报•高一版》
编辑:杜丹 肖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