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中华文化拾贝】没有暖气,古人怎么过冬?

日期: 来源:华侨大学收集编辑:华侨大学


  //  

如果让你带一样物品回古代过冬,你会选择什么呢?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依靠暖气、电热毯、空调等“神器”,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找到舒适的生活方式。


但如果带它们回到古代,没有电力支持,这些设备恐怕无法使用。


更何况古代的冬季气温可能比现在还要低一些!


图 | 在动物园过冬取暖的小动物 | 来源于央视网


古代究竟有多冷?


  //  

大家所熟知的“小冰河”时期,整个冬天都奇寒无比。


文献记载还原了这种寒冷,“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冬十二月,广东雪,时恒阴,寒甚。白昼雪,下如珠,次日复下如鹅毛……


十二月的广东飘起鹅毛大雪,冰雪覆盖南方,更不用想当时的北方有多冷了。


不过,这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异常寒冷的时期。


图 | 四川巴中飘雪 | 来源于节目《中国新闻》


  //  

气象学家曾做过研究,西周时期因气温寒冷,动物不再在黄河流域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辽东湾西北岸到东南岸沿海连续结冰三年。


公元1111年,《砚北杂志》第一次记载了苏浙之间20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太湖不仅全部结冰,并且冰之坚实厚硬可以通车。


图 | 清·金昆《冰嬉图》(局部)

绢本设色,35.2x581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那么古人又是依靠什么法子渡过冬日的呢?


早期的“地暖”


  //  

上古时期,先民们制作简易的“地暖”装置,用于做饭、取暖。


距今28万年前的金牛山人为保存热量,在火堆旁垒砌出圆形的石头圈。


到了新石器时期,先民将凸出的火堆改进为凹进地面的装置。


他们在房屋中心处挖一个小坑,并用砖石围起来,里面点上火,这便是早期的“火塘”。


图 | 青塘遗址的火塘遗迹 

  来源于节目《探索·发现》


  //  

取暖装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升级。

秦汉时期,一部分人已经可以享受到“暖气房”的待遇了。


到了明清时期,“火地取暖”开始流行。


坤宁宫东暖阁内景及火地剖面示意图 

来源于北京日报


其实这种取暖方式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地面以下修葺好烟道,炭火烟流沿着烟道将热气分流到各个房间及其地面,整个建筑在冬季就不会冷冰冰的了。


图 | 故宫火地操作口与出烟口

来源于潇湘晨报


“气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


这种装置所用的炭也很特殊,被称为“红萝炭”,热量高且烟雾少。


古人还会将炭灰收集起来,铺于马桶中进行废物再利用。


当时外国的传教士来到紫禁城对“地暖”装置赞口不绝。他们称这种取暖方式不占地方,热气还能均匀地散布于各个角落,暖和又舒适,双脚也不会感到寒冷。


网红“暖宝”


  //  

我们在观看影视剧时,常能看见演员饰演的古代人物手揣一个小炉子,身披裘衣。


这在历史上确实是有迹可循的。


图 | 清·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火炉在历史演变中,逐渐成为了一种便携方式——手炉。


唐朝时期,这种便携保暖设备第一次创造了出来,其由炉身、炉底、炉盖、提梁构造而成,到了明清时期,这一装置的工艺技术炉火纯青并进入盛行期。



图 | 汤婆子 | 来源于澎湃新闻


“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另一种便携式取暖设备——汤婆子,其又有着汤捂子、烫婆子等称呼。


“汤”在古代汉语中指滚水,是自古以来的取暖设备。


这种装置可以看作现代我们所用的热水袋。它是一种带有螺帽口的圆壶,热水从这个口灌进去,扣好螺帽后放入一个大小相同的布袋中。


如此一来,一晚上都会睡得舒适、暖和。


古装之物理御寒


  //  

宋代人取暖曾在服装设计上另辟蹊径。


唐宋时期曾将纸张与麻絮等材料融合在一起做成御寒衣物。


宋代文人同样喜欢纸衣、纸被等物品,陆游曾收到好友的纸被礼物,并写诗答谢:“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放翁用处君知否?绝胜蒲团夜坐禅。


图 | 清·《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裘装对镜》轴,绢本设色,纵184厘米,横98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裘衣是古代常见的御寒衣物。


在上面这幅图中的仕女一袭裘装,一只手拿着铜镜欣赏容颜,另一只手则搭在暖炉上取暖。


图 | 清·禹之鼎《西郊寻梅图》(局部),绢本设色,纵129.8厘米,横66.3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斗篷是我国古代防风防寒的衣物。早期的斗篷用棕麻所制,随着时代变化,为了增强御寒效果,明清时多用丝织制作。


在《西郊寻梅图》中,白雪皑皑,梅花盛开,康熙于冬月身披红色衣袍前行。


冬日虽冷,古人却仿若乐在其中,悠游自在,享受寒冬数九的生活乐趣。


数九寒天,冰封千里。

古人将智慧融入生活,

在严寒时节分享温暖,

为美好未来学习、钻研。

凛冽风雪催霜髯,

勤慧巧手迎暖冬。



来源:央博公众号

编辑:王欣悦 张加梅

责编:孙小语 刘   沛

监制:张罗应


相关阅读

  • 《尚书》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   《尚书》是记载上古时期君王文告以及君臣间谈话内容的记录,是儒家五经之首,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誉。唐朝史学家刘知几以为:“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
  • 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吗?

  • 部分参考资料[1]陶短房.免死金牌未必免死[J].学习博览,2011(07):39.[2]慧文.古代“免死金牌” 真能免死吗?[J].科学大观园,2022(10):72-75.[3]杨琳.丹书铁券的左右问题[J].古
  • 丁二烯:先扬后抑 涨幅六成

  •   2022年,丁二烯市场呈现先涨后跌走势。年初丁二烯价格从4325元(吨价,下同)震荡上行,6月上旬创出年内最高点1.28万元后开始高位下滑,年底报收7241元。纵观全年,丁二烯市场整体
  • 2022年石油和化工装备十大新闻

  •   2022年,受新冠疫情、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化工装备行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行业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生产,在高端化工装备制造等领域屡获突破。《智能制造周刊》
  • 沥青生产装置续建项目大型塔器吊装完成

  •   近日,中建安装承建的200万吨/年沥青生产装置续建及配套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项目稳定塔吊装工作正式拉开序幕,持续3小时连续施工,项目大型塔器吊装工作顺利完成。  T-10
  • 认识中国古代法理的三个维度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11期P111—P112作者:文扬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摘自《环球法律评论》2022年3期,王博摘检索文献,“法理”语词首见于《汉书》,可见在
  • 大庆石化高产乙烯连续七年超百万吨

  • 日前,大庆石化日生产乙烯3700吨,乙烯大负荷生产优化措施稳步实施。2022年,大庆石化生产乙烯128万吨,乙烯产量连续七年超过百万吨。工人在大庆石化厂区巡检大庆石化高质量编制龙

热门文章

  • 观文脉 | 鹤湖新居:写在大地上的骈文

  • 一个很美的名字。当初为它起这个名字的,一定是个饱读诗书的人。你看,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篇写在大地上的骈文,词藻华丽也好,朴素也罢,都能够从中读出古典的中
  • 甘肃漳县:干部情撒麦田 助力夏粮归仓

  • 炎炎夏日,农事繁忙;麦穗飘香,颗粒归仓。近日,漳县马泉乡工会组织开展“干部情撒麦田,助力夏粮归仓”志愿服务行动,切实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扎实细

最新文章

  • 【中华文化拾贝】没有暖气,古人怎么过冬?

  • // 如果让你带一样物品回古代过冬,你会选择什么呢?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依靠暖气、电热毯、空调等“神器”,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找到舒适的生活方式。 但如果带它们回到古代,
  • 看!美好新蓝图

  • 元肇启,华章日新。1月15日,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省长许昆林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经验弥足珍贵,成就鼓舞人心;展望未来,蓝图催人奋进,奋斗正当其实
  • 新春走基层 | 他们的倾情守护 让古城居民更安心

  • 春节日益临近,年味渐浓,石家庄市井陉县天长宋古城内灯笼高挂,彩旗飘飘,古色古香的建筑与扑面而来的年味相得益彰,不时吸引着游客拍照留念。1月16日10时许,来自北京市的王大妈正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