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指尖上的国宝72丨商代人形白玉璜

日期: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收集编辑: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璜是一种圆弧形片状玉器。《周礼》中称“半璧为璜”,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汉代。除用作日常佩饰外,通常作为朝聘、祭祀和丧礼时用,具有重要的礼仪功能。多数玉璜常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弯弧的内端常有饰孔饰雕,多发现于墓主人的颈下或胸腹部,可能用于佩带。作为组玉佩饰中的佩件,故有“佩璜”之称。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人形白玉璜,是商代玉器,器高6.6厘米、宽2厘米,现藏于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该玉器青玉质地,玉璜通体雕为蹲姿人形,头戴高冠,冠边有牙形饰,臣字眼,服饰饰变形云纹。虽然人物造型抽象,但从刻意表现出的高冠与人身服饰表现的云纹,说明玉人形象为贵族或祭司。

商代玉璜大多作为装饰用玉出现,形制多为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璧大小。造型有龙纹璜、鱼纹璜、鸟纹璜、人纹璜和素面璜五种。素面璜延续了新石器时代的玉璜造型,人纹璜是以人纹或高冠凤纹合一的造型,组合成一个头顶发冠,造型独特的人形玉璜。装饰风格明显。

西周时期,以玉璜为主体的组玉佩开始盛行,这与“君子比德于玉”的伦理准则和社会习俗有密切关系。君子佩玉于身,形影不离,这一时期对玉璜碾琢的要求随之提高,工艺艺术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各个时代的玉璜除具有圆弧形的特征外,其形制的变化也很大,只有少数是规整的半璧形。目前所知最早的璜出土于浙江余姚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

本栏目每周二、周五刊播

指导单位:河南省文物局

主办单位:河南日报

技术支持:北京森泰英睿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设计与制作:王文析、苏一飞、翟超、赵磊、孟云涛、张辽、赵淼淼

馆方支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蒋培培、张敏

相关阅读

  • 多学科视野下农安五台山遗址聚落考古研究

  •   1985年,吉林农安左家山遗址的发掘,出土了一批层位关系比较清楚的重要考古材料,发掘者陈全家、赵宾福在《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期及相关文化遗存的年代序列》(《考古》19
  • 「巴中」茶坝镇召开“巴商回家”座谈会

  • 近日,恩阳区茶坝镇召开“巴商回家”座谈会,区政协副主席杜映平出席会议。23名在外成功巴商代表齐聚一堂,共商茶坝兴荣之计,共谋茶坝产业发展之策。会上,大家观看了《最古镇,新恩阳
  • 云探虢博——玉人

  •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人形玉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及社会信息,是阅读古代社会与文化之书的重要工具。商周时期的墓葬出土了数量众多的人形玉器,可以说是新石器时代以来人形玉器
  • 走进淄博博物馆︱听商代兽面纹铜鼎聊成语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记者丁兆云 通讯员陈秀君我是商代兽面纹鼎,陈列在淄博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厅中。我身上的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纹饰,是突出动
  • 当剪刀手爱德华成为现实……

  • 还记得“船长”约翰尼·德普早年的经典电影《剪刀手爱德华》吗?他所饰演的机器人爱德华,非常像真人,他能修剪园艺、烹饪,在和人类的长久相处过程中,他觉醒萌发了人类的美好感情。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指尖上的国宝72丨商代人形白玉璜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璜是一种圆弧形片状玉器。《周礼》中称“半璧为璜”,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至汉代。除用作日常佩饰外,通常作为朝聘、祭祀和丧礼时用,具有重要的礼
  • 参保率96.25%!全省第一!焦作织密医疗保障网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姬姣姣2月3日,记者从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工作推进会上获悉,截至目前,焦作市参保2758240人,完成目标任务数的96.25%,参保缴费任务完成率位居全省
  • “亚武天锣”贺新春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力文 通讯员 许青锋锣鼓喧天庆盛世,欢天喜地闹元宵。2月2日,农历正月十二,灵宝市豫灵镇“庆双节”农民锣鼓巡演活动隆重举行,全镇群众载歌载舞欢庆元宵佳
  • 新春读好书 文化过大年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曾倩 通讯员 张书勇2月3日上午,邓州市新华书店内,人潮涌动,熙熙攘攘,一场“2023年新春图书漂流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市民读者参与。据悉,“2023年新春图书漂流
  • 杜寨书会:千年古书会 今朝亦飘香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说的是久负盛名的许昌杜寨书会。2月3日,农历正月十三一大早,许昌市建安区苏桥镇杜寨村热闹起来,山东、安徽及我省开
  • 河南四项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2月3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候选项目均为各发掘资质单位主动申报,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最终确定32项参评,推介活动办公室将组织投票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