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访谈30余人 3名浙大学子合著宁波天封塔“口述史”

日期: 来源:宁波晚报收集编辑:宁波晚报

吴馨怡、丁真珍、张颖洁合影(从左至右)

天封塔,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对于曾经显眼、如今略感没落的她,你是否曾登临或对她投去过目光?

这一“最熟悉的陌生人”,引发了3名“00后”学子丁真珍、吴馨怡、张颖洁的关注。毕业于浙江大学2019级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她们,在就读本科期间,访谈30余位相关人员,著成近25万字的《聚沙成塔——天封塔口述史研究》一书,2024年1月由三晋出版社出版。

接受她们采访的有考古发掘者,也有古建修复者、遗产管理者、博物院工作人员、高校教授、文史研究者、文史爱好者、艺术设计者,乃至附近居民、游客、景区售票员等。受访对象年龄、职业跨度较大,表述细节充分,留下了一份记录天封塔的历史档案。

挖掘与天封塔有关的集体记忆

“天封塔”,最早是张颖洁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文物学概论”课上,为作业“概述一件不可以移动文物”选择的研究对象。

“当时最直接的想法是写故宫、黄鹤楼,但那些建筑离我太远,感觉无从下笔。翻相册的时候,我偶然看到一张散步时拍的天封塔,百感交集之下决定写她。”

张颖洁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对她来说,天封塔就像一位“深沉温润”的老友,陪伴着她长大。她也在整理家庭相册时,多次看到长辈们与天封塔的合影。她认识到,那是一处承载城市记忆的载体。

因为写作业,张颖洁第一次读到天封塔大修的历史,知道塔的样式演变,第一次了解到天封塔地宫的存在,得知其出土过那么多珍贵的文物……探究天封塔的好奇心由此一发不可收。

恰逢浙江大学学生科研训练立项申报,她便和丁真珍、吴馨怡两位同学一起商讨,在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陈筱老师的建议下,选用了“口述史”作为表达方式,整理收集沉睡在人们心里的与天封塔有关的集体记忆,成功被立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吴馨怡也是宁波人,她告诉记者,她们的采访从2021年夏天开始,第一位找到的是上世纪80年代,曾参与天封塔地宫发掘与大修工程的原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林士民。“林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参与天封塔基址和地宫发掘的丁友甫老师,我们又辗转联系上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就这样,受访者越来越多。

“口述史与考古报告不同,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老师们讲出来的内容和网上搜到的不一样,会有更丰富的细节。”吴馨怡回忆,在有关单位的帮助下,她们走进了天封塔地宫,“实际地宫很小,我们3人站在里面都有点拥挤,这样一个地方,却出土了这么多精美的文物。”

吴馨怡、丁真珍、张颖洁合影(从左至右)

用“00后”的方式拓展话题

丁真珍不是宁波人,却扛起了项目负责人的重任。

“2021年3月21日,我第一次听说天封塔;当年5月4日,第一次登上天封塔。”丁真珍清楚地记得,“没有乡愁的依托,我只能泡在图书馆里,从查阅地方志、筛选史料起步,努力感知天封塔存在千年的温度。”

为了解天封塔,丁真珍读了很多书。《图说宁波》《听见宁波》《宁波旧影》《四明撷英》《宁波城市史》《宁波老故事》《宁波市海曙区志》《宁波市海曙区文史资料》《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甬城记忆——宁波市档案馆馆藏影像档案选编》……

在“沉浸式求索”中,她不仅从物理空间上走进了这座城,更从精神世界里走进了宁波——“我开始钻研宁波老地图上的大街小巷,也习惯于打开宁波文化遗产保护网览胜一方,并惊讶于一座城市可以创造出如此多的欣喜与感动,可以延展出如此多关乎时代与信仰的话题。”

从文献梳理、项目申报、前期联络、开始访谈、整理录音、形成书稿到正式出版,整个项目历时近3年。最终接受访谈的人比她们事先预想的更多,从文创设计师到摄影爱好者、画天封塔的小学生、天封社区小卖部老板……很多访谈内容都在传统研究叙事之外。

“好几位受访者是我们先在小红书、携程上看到,然后‘私戳’问他们要授权。”像宁波市江北智高无尚模型设计工作室创始人钱永杰,用15000颗乐高积木,耗时4周搭出1.1米高的天封塔,是她们在B站上看到后约的采访;还有视频号“DEEPIN宁波”创建人孟祥宁,曾制作《天封塔:我霸占C位一千多年》等多条与天封塔有关的视频,也成为受访对象。吴馨怡表示,这几位的叙述,虽不像专业研究那样具有系统性,却为与天封塔有关的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思路。

用“口述史”填补相关空白

“有人说,如果把宁波城市比作一条船,天封塔就像船上的桅杆。她的古老,和我们采用新的方法去把她重新‘活化’,像一场古与今的对话。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鼓励更多人去继续推进这项事业。”丁真珍说。

3名学生的调查研究,最终获得了浙江大学第八届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等荣誉。

指导老师陈筱点评表示:“该项目记录了20-21世纪之交不同年龄、职业、经历的宁波人对天封塔的考证、思索、疑惑和希望,正是其中有关天封塔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不同声音,重构了这一城市地标的多维价值与传承路径,将宁波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紧密联系起来。”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白谦慎评价:“3位同学采集的口述史,填补了天封塔研究中的空白。她们不但挖掘了专业人士为天封塔的保护和发展做出的努力,总结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使命和潜力空间,也唤起了普通民众对天封塔的认知、记忆和情感,帮助未来的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天封塔背后的故事,引发共鸣,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个案研究。”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王炜说:“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遗产本体,更在于它与社会公众的关联。没有这种关联,宝塔无非砖石。一次次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一份份严谨的访谈材料,使得公众与天封塔的各种关联不再是埋藏在个人记忆中的‘沙’,而能够‘聚沙成塔’。”而这,也是该书出版的意义所在。

记者 顾嘉懿

相关阅读

  • 在宁波的法国人|达尔文:孩子的母语是中文

  • “相较于法语,我的两个孩子的中文和英文更为流利。”1月27日下午,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2024宁波·中法友好沙龙在宁波集盒广场举行。在沙龙上,一位弹吉他唱中文歌的法国人格外
  • 一嘴双鱼,大白鹭捕鱼瞬间精彩绝伦

  • 大白鹭捕鱼出水。刚过去的双休日(1月27日与28日),宁波以晴好天气为主,北仑梅山湾的海边出现了颇为壮观的一幕:数以百计的白色鹭鸟聚在一起,不时扑入水中捕鱼。我和鸟友坐在岸边,全
  • 宁波飞成都,宁波机场又上“空中快线”!

  • 1月30日,记者从宁波机场了解到,春运期间,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又一条“空中快线”——宁波飞成都的“甬蓉快线”正式上线,为宁波出发前往成都的旅客提供时间快捷、流程便利、服务优
  • 三次蝉联!宁波再获这一殊荣

  • 传播中国好声音,向世界“喊麦”哪家强?近日,第三届中国城市国际传播论坛在北京举行,参考消息报社、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
  • 劳动的人最美!摄影师拍下200余张最美劳动照!

  • “孩子们都不知道我是做什么的?这次回家,给他们看看!”“我们夫妻俩不知道多少年没合影了,没想到这次在工地拍上了!”“把我拍得特别帅,我一定要带给我老婆!”1月29日上午,位于宁波
  • 35年的等待!“围棋奥运会”应氏杯回到宁波老家

  • 谢科(前右)在第九届“应氏杯”决赛中。宁波市围棋协会供图1月29日,记者从宁波市围棋协会获悉,由宁波帮杰出代表、祖籍慈城的台湾实业家应昌期先生创办的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访谈30余人 3名浙大学子合著宁波天封塔“口述史”

  • 吴馨怡、丁真珍、张颖洁合影(从左至右)天封塔,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对于曾经显眼、如今略感没落的她,你是否曾登临或对她投去过目光?这一“最熟悉的陌生人”,引发了3名“00
  • 牌灯游行贺新年,非遗薪火永相传

  • ——四塘联中师生开展“牌灯文化上街游”活动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
  • 乘势而上,内蒙古发展列车跑出加速度!

  • 1月30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内蒙古人民会堂开幕,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作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全区上下树立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