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的新片,把中国的高考之痛说透了

就算离自己的高考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每年的6月7号,我的心里还是会一动。

对于很多人来说,高考和自己生活的全部关系,也许只剩下手机里一条“今明两天,部分地区将屏蔽手机信号”的短信。但是对于高考,我永远不会漠不关心。

关于2019年高考,我注意到了两条新闻:

第一,今年是除2009年之外,高考报名人数第二次突破千万。

而对于一些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将会是同龄人里最后一批采用“3+X”方式高考的人。他们的学弟学妹,将会在2020年正式迎来被称为“3+3”(数语英、外加任选三门课)的“新高考”。

第二,是6月8日高考最后一门刚考完,在河北省衡水冀州中学的宿舍楼下,两个学生就大吵一架,动了刀子。最终,事件以被捅的学生死在医院里告终。

一面,是北京的孩子感叹着“高考题真好玩”,期待着明年“新高考”的新鲜光景。

另一面,是在“高考工厂”里被折磨了三年的河北学生,在“解放”的前夜命陨校园。

而媒体上,这个版面在报道全国校长组团去衡水中学学习跑操技术,下个版面,也许就是北大博士辞职在家教孩子,用“现代私塾式教育”代替学校。

关于教育,中国始终在被割裂,而且鸿沟越来越大。

在所有国产校园电影里,教育,这个本应是最常被讨论的话题,却往往会沦为爱情戏的“辅料”。看着戏里面的孩子,你会以为,中国的学生最常干的事就是谈恋爱。

很少有拍孩子的电影,能真的把教育这件事当成重头。

也许有。

早前乍看海报的时候,我其实并不知道《银河补习班》这片子要讲什么。父子情?青春戏?邓超和俞白眉导演,难不成又是喜剧?

近日片子发布的一只预告给了答案:它讲的,是教育。

有趣的是,第一次如此关注教育问题的中国导演,恰恰是邓超(为啥有趣,后面讲)。

这片子是怎么聊教育问题的?我们一点点分析预告片。

《银河补习班》是以完全相反的两种言论贯穿全片的,开篇,就是邓超问儿子马飞:“你长大了想干嘛?”儿子套路性回答:“清华北大啊!妈妈说的。”



邓超急得瞪圆了眼:“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人生就像射箭,你连箭靶子都找不到,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意义”这个词,其实就是邓超演的马爸爸这句话里的核心。

孩子的心智未成,他们做事的意义都是父母和老师赋予的。而一心学习,考个名校,在大人们的嘴里,往往就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关于人这辈子究竟要做什么,没有人讲给孩子听。

就像近日发布的一套文案海报所讲的,孩子们只知道“翻过眼前的山就到达巅峰”,却没人告诉他们,后面的山更高,更难爬:

高考前无数人给孩子们加油,但面对以后人生中的无数课题,更重要的是自己给自己加油:

片面强调“一考定终生”的教育观,在马飞的教导主任——阎主任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不上补习班,你一定会被社会淘汰。”

“考不上好学校,你们还有什么出路?”

阎主任也许的话,我们都曾听无数人讲过无数遍——考个高分,是你过好一生的唯一必要条件。

两种教育理念的冲突,短短几句台词就够了。



马爸爸的教育理念,在于让孩子独立思考:

思考你的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是为了上名校,还是为了做自己;

思考别人告诉你的话,到底是真理,还只是一句话而已;

思考你的学生时代,除了知识,你还能学什么。

在教育孩子上,马爸爸有很清晰的方法论,绝不人云亦云。

也因此,他对马飞的人生充满了乐观。预告片里,当马飞因为“不听话”而面临被学校开除时,马爸爸对着老师大声喊道:“当他离开学校,他会是这个学校最出色的孩子!”



现实中能像马爸爸这样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父亲,真的不多。

大多数的中国父母,应该就像电影《狗十三》里的那个父亲吧。买狗、丢狗、找狗的整个过程中,他都在替女儿李玩做决定。在他眼里,成绩高于一切,“不能影响学习”是他实施一切“暴政”的理由。

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问过,李玩真正想要什么。

最终,李玩虽然考了高分,却永远丢失了笑容,不可避免地长成了一个“听话的大人”。

而《银河补习班》的预告片里,阎主任的窗外,一个学生从楼上跳下,似乎也是对“唯考试论”的一种警示。



但是换个角度看,阎主任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完全没道理的:

大企业筛简历,“名校生”是第一道门槛,你没这个身份,人家看都不会看;

想上名校就要考好,想考好,就要“加餐”,你不加,别人也会加;

在资源不均、竞争残酷的年代里,证明自己最可靠和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当然是成绩。



每个从中国社会走过一遭的人,你能说上面三句话是错的吗?你敢说吗?

所以,把“考清华北大”作为高考的奋斗目标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这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

从这里,我看到了《银河补习班》的大格局:它没有像《狗十三》一样简单地把教育问题转化为“成长之痛”,而是要考察,两种教育理念,分别会怎样影响人的一生。

电影最大的悬疑也由此产生:在截然相反的教育理念下成长的“问题少年”马飞,最终是怎么成为一个优秀的航天员的?

这个悬疑,只有等到电影上映解答了。

其实讲到这,电影的主线已经出来了。但我好像漏了什么关键的东西——一个画面:

马飞的笔记本里贴着一句话:“爸爸,像你一样,永远不认输!”



这句话背后代表的,是马爸爸对于该怎么做人的示范——做一个永不认输的人,而不是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

这句话更暗示的,是父子二人的关系亲密无间,儿子了解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并且以之为榜样。

这才是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基础:示范,和陪伴。前者,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你是怎样人,你的孩子就会是怎样人;后者,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尊重,只有完整的亲情,才会催生出健全的人格。

没有这两者,你有再多的方法论,都教不出航天员。

前面说了,这片子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是邓超和俞白眉拍的。有趣在于,他俩之前的合作都是喜剧,这是他们合拍的第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但只从预告片,我就能窥见到他们为此下了多少功夫。

邓超和俞白眉两个人都是父亲,都面对着自己的教育问题。拍《银河补习班》是他们酝酿很久的想法,显然,他们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放进了电影里。

“教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从孩子身上学习,有了孩子你才能知道自己原来有那么多爱的能力。”这是邓超的教育观,也同样是这部电影的创作初衷。

“教育”不仅贯穿剧情,甚至贯穿拍摄。邓超在片场其实也相当于是小演员的半个父亲,关于坚持初心、关于挑战自我、关于直面困难,这些道理,在和小演员相处的过程中,他都在言传身教。

到拍摄结束的时候,两位导演和两位小演员,不是父子,但已经胜过了父子。

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中国电影人对于中国孩子的一种责任感。

电影讲到最后,我还想聊聊片名:

这个片名很有意思,《银河补习班》,也许是片中某个补习班的名字?但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当你的眼睛离开书本,放眼宇宙,整个银河系,都可以是你的补习班。

电影将于7月26日上映,记得去看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