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思索·激情

史实·思索·激情——《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读后

武汉大学邹元江教授对于梅兰芳研究的精深我是早有所闻。2016年在美国南卡大学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电影国际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戏曲电影,因此我请他做主题发言,他关于梅兰芳电影的有史实、有思索、有激情的论证,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欣赏与尊重。

《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

读《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我也是这个感觉:有史实、有思索、有激情。其中需要强调的是他的激情,现在不少学术著作,四平八稳,作者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字数凑够了就算交差了。元江对于梅兰芳的研究则不然,他的研究是从真心喜欢梅兰芳开始的,他说:

梅兰芳的魅力亦集中体现于在他周围聚集形成了松散的但几十年连绵不断的、心甘情愿的、以隐身匿名的方式帮助他极其靓丽地出场、亮相的“梅党”和票友族群。

他把“梅党”分为四大类型:一、观众、票友;二、新闻界人士;三、支持他、帮他策划的文人;四、海外追随者。其实还可以加一类:学界潜心研究梅兰芳的学者,这里面就包括了元江本人,他在梅兰芳研究里有一种“梅党”式的热情与执着,字里行间没有废话,是所谓“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使一句空”。

《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从中国戏曲史的纵向与世界戏剧史的横向两个角度来讨论梅兰芳的表演,有学术材料选择的客观,也有针对海量的资料及观点的个人思索。最近我到山东大学与曾繁仁教授言及此书,曾老说元江给自己提出了许多问题,然后一一作答,也就是说元江的研究不浮泛,他是有针对性的。我也是这么感觉的。

从作者的讲述中我确实学到了很多。因为我是学比较戏剧的,在《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把梅兰芳的表演体系与日、俄、德、美诸国表演系统与理论的比较。我的学历使我对欧美受众对梅兰芳表演系统的理解比较熟悉,故对元江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的讨论颇有共鸣。但元江的横向讨论涉及面更广阔。因为日本传统戏剧受过中国的影响,我曾认为日本人接受京剧的表演不会有很大的困难。而《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却明确指出“日本观众其实并不了解戏曲艺术,这也就难怪梅兰芳在最初演唱时观众会有一种对他们所不熟悉的艺术的陌生感,最突出的就是对梅兰芳演唱时声腔的尖声不习惯”。

《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凡二十三章、累七百余页,对于梅兰芳表演体系的定位、梅兰芳在中国京剧上的地位、在国际戏剧交流中的贡献、对学界于梅兰芳的研究与误读,以及具体例证,旁征博引,条分缕析,读起来既长知识,又有趣味。他认为梅兰芳的魅力也突出地体现在他处处所散发出来的文人气质。“梅兰芳具有文人旨趣的身体表演美学的建构,既吸纳了古代文人的文化品格,也在文人票友的帮助下成为在现代戏曲舞台上将自己塑造成具有文人书卷气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形象的第一人。”这个结论我非常赞同,这也是我经常对学习戏曲的学生说的话:“功夫在戏外”。

面对商业大潮和随其而至的快餐文化,中国传统戏曲所需应对的方面很多,包括学术上的支持。《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应时而生,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值得向戏曲院校以及所有大学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师生推荐。(叶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