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亭世芥》:《牡丹亭》如何遇见安徒生

很少有人会把安徒生和汤显祖联系起来,但在6月11日大宁剧院首演的创意舞台剧《丹亭世芥》中,来自丹麦和中国的艺术家做了这样的尝试:让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在梦中一步踏入遥远东方《牡丹亭》的世界。

导演周雷为二者找到的连接点是“植物”。帮助安徒生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童话世界的还有各式的花草树木:小意达的花儿、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玫瑰花精、荷马墓上的一朵玫瑰、蜗牛和玫瑰树……

而早在安徒生童话200年前,在遥远的中国,汤显祖的《牡丹亭》在讲述杜丽娘和柳梦梅凄美的爱情故事时便运用了牡丹、柳树等意象,为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

从这一联系出发,周雷设计了《丹亭世芥》的开头:安徒生在他的花园里被荨麻刺中陷入沉睡,在梦里看到了牡丹亭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他有时沉睡,有时醒来,分不清是真是幻,是梦境还是现实。

演出中,丹麦音乐家安德烈斯·波利特、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舞蹈演员威尔玛·吉利奥等将音乐、芭蕾、书法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让安徒生进入了牡丹亭的世界。通过安徒生的花园,借着安徒生喜欢用植物隐喻的方法,让安徒生与异国时空发生关联时,艺术家们尝试复活安徒生和汤显祖写的复杂人性,以及有关个体运命的思考和悲叹。

作为人类学学者和自然力研究院的创始人,周雷十分擅长跨文化、跨艺术门类的创作方式。《丹亭世芥》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巧合。安德烈斯·波利特受安徒生童话中植物意象启发,谱写了一段“little everything”小中见大的音乐段落,发给周雷,正试图将《牡丹亭》改编成创新剧目的周雷从异国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他想要抓住的《牡丹亭》的内核,他想到了改编的一种可能,“也许我可以让安徒生看见牡丹亭。”

周雷用英语简写了《牡丹亭》的剧本,特意用了“折”的概念分段,让安德烈斯·波利特从中找到灵感,在音乐创作上离牡丹亭“再近一些”,芭蕾程式化的动作,则被改编出舞蹈,用来表现梦中人物的故事和情感。

汤显祖在《临川四梦》中想要表达的,和安徒生有什么共通之处?周雷认为这个结合点是最基础的人性,是“情”,“《牡丹亭》的题眼是‘因情而生’,产生了生命回返的方式,是因为‘情’,汤显祖用这种手法写晚明世态凋零的社会,非常动人,很现代。安徒生在童话中讨论的,也是最基础的人性。”

而从“情”这个具体细小的内核中,解读出的是万千世界,这也是《丹亭世芥》名字的由来,“小如草芥,大若须弥”,极微中的宏大令人着迷,“这部剧是让你从安徒生的眼中看到,通过人基本的‘情’和‘梦’看到万千世界,但你想抓到它的时候,它‘啪’的一声就不见了。”

昆曲《牡丹亭》最为著名,一场将“丹亭”两个字放入名字、融合了数种表现形式的演出,却几乎没有任何昆曲的形式出现。周雷说自己是有意为之,“如果我请昆曲演员来唱,很多人第一时间关注到的会是唱腔,忽略了其它。但我其实不是要给你看戏的,我是要给你看汤显祖那么用心写的《临川四梦》,究竟是怎样的东西。采用一个不熟悉的结构,反而会启发人的观看。”

据悉,首演结束后,作品还将于6月13日、15日分别在长江剧场、杭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2楼小剧场上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