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点赞、影评人吹爆,可它依旧无人问津

提起进口片,很多人自然而然会想到好莱坞的商业大片。

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光头男主极速飙车,开挂少年教你做人……

的确,中国的进口片市场虽然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好莱坞垄断,但依然有很多所谓的“冷门片”靠着自身过硬的口碑在激烈的电影市场杀出了一片天地。

《何以为家》《海市蜃楼》《调音师》……即使是未同步上映的“老”电影,也依然拿到了过亿的票房。

而今天小妹要给大家推荐的就是这样一部老电影,来自俄罗斯的——

《绝杀慕尼黑》

Движение вверх

绝杀,这俗气的动作电影名字的标配。

是的,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小妹是拒绝的,还以为是什么二流制作的动作片内销不动转出口了。

结果一看各大平台的评分,跪了。

一向苛刻的豆瓣给了8.3分。

猫眼和淘票票,一个9.6,一个9.4!

就连吴京都在微博上特意为该片发了一条微博,什么也没有说,就是一个大拇指。

被疯狂安利的小妹当即就买了票,冲进了电影院,看完直接哭了。

这是什么绝世好片啊!怎么能拍得这么热血!

对于俄罗斯电影,很多人接触的第一部应该是《战斗民族养成记》或者是当年火爆全网的《他是龙》。

总的来说,俄罗斯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在国内的存在感都极弱,同样这部《绝杀慕尼黑》也不例外。

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演了惊天大逆转的男篮决赛。

决赛双方是苏联队和美国队,因此一场夹杂着大国博弈,意识形态对决,热血对战的历史,被缓缓拉开帷幕。

70年代的苏联正在和美国进行冷战。

同样,苏联的运动员也被赋予了一个特殊时代下的使命,力压美国,争做世界老大哥。

为此CCCP(苏联国家体育总局)就给男篮招募来了一个新教练,要求重新组织男篮比赛。

教练非常冷峻,他一来就裁掉了很多不合格的候补,制定了很多队员们都没有听说过的战术。

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球队掌握话语权并不是教练,而是……高层领导!

一听说教练要用美国战术,领导直接拍桌子:我们是没有战术吗?!怎么能学习美帝的那些东西!

恐美,抵美,哪怕是听见“美国”两个字,这些领导都要极力否决。

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中,想要带领这支球队创造历史并非易事。

教练的儿子因为得病,需要去国外治疗,但CCCP态度暧昧,总以各种借口回绝他(怕他携家带口叛逃)。

当年的球星也远不如现在商业化,在苏联体制内,运动员只有两个出路,要么为国争光,要么回去锄地。

事实是,队员们拼尽全力争得荣誉,但赛后拿到的奖励还不如街上拉人的出租车司机赚的多。

回国还要接受各种盘查,就算在比赛期间,上面也会安排各种人对球员的日常进行追踪调查,

去了哪里,干了什么,都要如实报告。生怕球员有叛变或者投敌的行为。

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让这群运动员身陷桎梏,他们甚至连结婚的自由都没有。

然而,对于篮球的无限热爱,让他们依然将比赛放在第一位。

在欧洲篮球赛结束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们都在询问教练对于下一阶段的比赛计划。

“我们要打败美国队,夺得奥运会冠军!”

教练这一句话一出,全场人都懵了,记者们爆发了热烈的掌声,但领导们却是恼羞成怒!

美国队,那可是美国队!

这里小妹给大家科普一下,篮球运动作为美国三大球之一,在美国一直有超广的群众基础。

世界级比赛里,美国男篮输过的场次屈指可数,场均数据更是强悍到恐怖的地步。

这种级别的战斗力,那都不能用强队来形容,而是梦之队。

所以教练说要打败美国队拿到世界冠军时,领导们才会如此震怒。

打不赢不仅是球队丢脸,整个国家都会抬不起头。

重压之下,教练为了梦想不惜赌上自己的全部。

要知道,如果最后一败涂地,恐怕结果就不是丢乌纱帽那么简单了。

如果说电影的前半部分还让人觉得这是狂黑苏联的一部政治片,后面的球赛简直分分钟过渡到《灌篮高手》的热血。

和美国国家队打之前,教练安排他们先和美国大学队打,再和他们的州队打。

这时,队员们才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和美国队的差距,他们竟然连街头篮球都打不过。

和州队的比赛更不用说了,几乎是一败涂地。

但这种差距让他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除了能力上的,硬件上也差人家一大截。

苏联这边队员膝盖都疼得上不了场了,反观美国那边一支封闭针就能生龙活虎。

又是教练,他偷偷给队员们准备美国高科技“隐形眼镜”,准许队员打封闭,甚至还自掏腰包让队员在美国治病。

赛前还有人在质疑他,奥运会开幕后的一路开挂让苏联直接晋级到了决赛。

而对手就是不可一世的美国队。

最后30分钟的那场决赛,将观众直接拉回了30多年前的慕尼黑体育馆。

各种视角的切换和镜头特写,都让观众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紧张。

一开场,苏联队就一路领先,在战术上打了美国队一个措手不及。

当然美国队也不是吃素的,在传奇教练的带领下,采取全场盯人,将苏联的几个大将全部封死,甚至还利用规则故意冲撞,一时间场面火药味十足。

眼看比分差距越来越小,对决的激烈程度也越来越白热化。

在美国队的一次进攻中,苏联队员因为防守犯规送给对方一个罚球的机会。

此时两队的差距只有1分,可没想到美国队两罚两中,在比赛时间还剩3秒的时候成功反超。

裁判吹响了比赛结束的哨声,美国人拥抱在了一起……

然而就在全场观众欢呼的时候,大屏幕倒计时调回了还剩3秒。

时间并没有倒流,而是苏联队的教练一直在跟裁判抗议,最后3秒时本该暂停,但裁判却忘记吹哨了。

所以,比赛还没有结束!

3秒,苏联队员界外传球,结果刚到队员手上,哨音又吹响了。

比赛结束,美国人再次拥抱在了一起!

然而时间又双叒调回到了还剩3秒,又是苏联教练,他发现裁判并没有给苏联队留够3秒时间。

裁判检查了之后确定是机器故障,于是告诉全场观众比赛依旧还有最后3秒。

比如戏剧性,让在场的苏联官员都紧张的提前退了场,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而这一次苏联队没有给美国队留下机会。

传球,接球,假动作,上篮,一气呵成。

比赛哨音响起,苏联队在最后一秒绝杀了美国队!

这不是胡编乱造,这是真正的历史,苏联运动员抱在一起痛哭流涕,而美国队员则一脸懵逼。

在奥运会历史上,美国男篮一共只输过4次比赛,这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无法接受输给苏联,美国人拒绝上台领奖。

如此富有戏剧化的结尾,也让这场比赛永远被载入史册。

绝杀永远激动人心,而这部电影之所以精彩,除了还原那场比赛,还有苏联队员们的坚持不懈。

有人说是苏联太过幸运,但要知道不是所有人能充分利用这3秒。

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幸运的背后其实是每个人都拼尽了全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