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电影游上海,外国电影人都去看了哪些地方?

CFIC导读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电影节组委会为来自各个国家的电影人推出了“跟着电影游上海”活动。各国电影嘉宾、参赛参展剧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代表以及电影市场来宾等人,参观了具有红色记忆、海派精神和江南韵致的城市景点,加深了对上海的了解和认识。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电影节组委会为来自各个国家的电影人推出了“跟着电影游上海”活动。各国电影嘉宾、参赛参展剧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代表以及电影市场来宾等人,参观了具有红色记忆、海派精神和江南韵致的城市景点,加深了对上海的了解和认识。一些多次来沪参加电影节的国外影人说:“过去总是匆匆来去,这次总算真正认识了上海,以后会带着剧组来上海取景拍摄。”

开展“文旅融合”,向全球电影人推荐上海、了解上海,是本届电影节的一大创新举措。在市文旅局的支持下,电影节特地设计了3条线路。市内路线分别游览外滩、豫园、上海中心、新天地、一大会址纪念馆;远郊路线是游览新场古镇、南京路步行街、外滩;浦江半日游路线包括了豫园游览和黄浦江游轮体验。

电影节组委会向各国来宾征询参与意见时,马上得到了热烈响应。尤其是来自“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机构的代表,更是积极报名。6月21日,参与“一带一路”电影周各国影人们,在电影节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游历了外滩、豫园、新天地和中共一大会址等上海特色地标。

入围金爵奖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的导演、主演、制片人等嘉宾,表示更想坐在游轮上领略黄浦江两岸风情。定居在德国的乌拉圭导演卡洛斯说:“2004年我就来上海待了3个月,那时我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电影制作课程,因为一直专注于教课,也没有时间参观上海。这次电影节的游上海服务,让我弥补了之前的遗憾。”

今年,德国导演卡洛斯带着自己的作品《生日》来到上影节,电影讲述了一对已婚但分居的夫妇马蒂亚斯和安娜,虽然感情破裂,却在一起策划儿子卢卡斯生日聚会的故事。谈到自己的电影时,卡洛斯坦言,因为各种原因,电影最终耗时六年才完成。“听到自己的电影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提名时还是非常激动的,在上影节《生日》发布会当天,就有3、4个中国电影公司来找我洽谈电影在中国的发行事宜。还有一位编剧给我看了他的剧本,希望能寻找合拍机会。中国电影市场比我想象中还要大。我想,如果合拍能达成,这座城市一定是我取景拍摄的好地方。”

上海中心大厦是象征上海发展的高楼,也是此次游览的一个重要景点。卡洛斯在大楼第118层的“上海之巅”观光厅不禁感慨道:“我很好奇超高层建筑内的中国员工都是如何工作与生活的,他们有什么的体验。现在我需要构思一个好的剧本,只要有合适的故事,我就会在上海中心大厦拍摄一部和中国有关的电影,用我自己的理解去讲述中国的故事。”

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剧情片《光影守护者》。是第一部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亮相的哈萨克斯坦电影,也是近年来哈萨克斯坦电影走向国际的代表作。制片人卡纳特·托雷与片中主角“泰山叔叔”的扮演者莫卡萨诺夫一起参加了上海游览活动。卡纳特·托雷表示,上海是一座非常有内涵的城市,如果能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我一定会用自己的视角挖掘出很多动人的故事。这次旅游,让我在上影节的经历十分美妙。”而年迈的莫卡萨诺夫在参观豫园的过程中,坚持在每一个角落都拍照留念。谈及对上海的印象,他竖起大拇指,连说了三遍:“上海很棒,我很喜欢这里。”

卡纳特·托雷还透露,哈萨克斯坦的电影市场很小,去年全国共制作了70部电影,其中80%都是小成本电影。“作为制片人,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一个寻找资金与合作的好平台。如果有机会,我会与中国同行合拍电影,或者来上海取景,我想我的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爱沙尼亚导演雅诺·波德玛此次带着《露特寻龙记》参与金爵奖最佳动画片的角逐。这是这位老人第一次来到中国,短短十余天的行程,他已经来外滩三次了。有一次他在外滩独自出行时迷路,不会中文的他得到了本地人热情的帮助,最终成功找到回酒店的方向。跟在旅游团中,他说,“我觉得这座城市非常有趣,人也十分友善,就算有的人不会说英语,也会帮忙找到能说英语的年轻人跟我沟通。在上海的这几天里,我学会了乘坐观光巴士和地铁,可以很方便地去感受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站在外滩眺望陆家嘴的高楼,上海一半传统、一半摩登的城市景象也给他带来了艺术灵感:“现代建筑与历史传统的结合,让这座城市与其他都市相比,显得非常独特,很容易激发我们的灵感。”

本文来源:上海国际电影节

光影梦想,在这块热土上实现 —— 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综述之一

6月23日晚,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大剧院举行金爵奖颁奖典礼。在金爵奖十大奖项揭晓之后,为期十天的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随着6月24日金爵奖获奖影片的展映落下大幕。本届电影节展映影片511部,放映场次1745场,观众达460184人次。

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努力推动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进一步深化“上海文化”品牌和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影视产业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战略,以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实施、高标准推进,把电影节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电影人的交流平台、中国电影产业的助推平台,电影新人新作的培育平台,电影文化的传播平台,电影成果的市民共享平台。

本文来源:上海国际电影节

创新无处不在 相伴时代前行——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综述之二

生于上海、长于中国、面向全球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呼吸着时代气息,跃动着发展的脉搏,用创新驱动发展早已融入到了血液之中。在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让人们为之眼睛一亮、让专业同行深有感悟的创新无处不在。

每年的电影节都坚持与时代同行的精神,通过电影节的内容创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反映社会发展重大节点,鼓舞和激励人民大众和电影人砥砺奋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把庆祝祖国七十华诞这根内容创新主线贯穿于电影节始终,是办节的责任和使命。早在电影节开始前的5月下旬,“荣耀七十载,光影映初心”就以系列短视频等方式开始投放传播渠道,70部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映的影片片花剪辑,反映了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电影节展映板块,策划了“光影记忆,时代经典”展映单元,精选的14部影片再现了不同年代珍贵画面,以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场景给青年观众以全新的观影感受。其中,新中国首部公映影片《三毛流浪记》经4K修复后的全球首映,成为了本届电影节的一大亮点,虽然原定的露天放映因下雨搬到了室内,却仍然掀起了各个年龄层市民的观影热潮。

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杂技剧《战上海》片段,让观众的思绪穿越到了70年前的上海,感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谛。金爵电影论坛的开幕论坛以“光影七十年,共筑强国梦”为主题,为思路交汇、观点密集的系列活动奠定了基调。各大电影机构掌门人在论坛上以各自角度回望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畅谈面向未来、坚定迈向电影强国的文化自信,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专业听众。包括《攀登者》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庆献礼片剧组纷纷亮相金爵盛典红毯、仪式,一批电影机构的国庆档电影在“电影之夜”活动中密集发布,让本届电影节刻印了鲜明的时代创新标识和迎接新中国七十华诞的喜庆气氛。

创新元素无处不在。为了发掘和鼓励年轻人进入电影殿堂,本届电影节新设短视频“探索”单元和创投训练营,完善了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强化“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办节定位,在亚洲新人奖基础上创新推出“SIFF ASIA”架构。开启本届电影节大幕的金爵盛典,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各家单位,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大型文化活动的“5G+4K”超高清直播。在被称为“5G商用元年”的今天,“5G+4K”直播的意义并不仅限于能让广大观众在电视节前体验超高清的现场画面,还在于运用高科技技术和媒体平台,强化了电影节的传播品质和传播能量,对正在努力提升惠民能级和国际传播力的各类文化活动,产生了示范效应。

电影节并非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紧贴时代发展和大众需求,每一项创新都进行了精心评估和精细策划。如在展映板块,根据观众审美兴趣的多元化趋向,对单元分类进行了创新规划,根据新科技促使电影制作和影院设计技术含量提升的特点,今年设置了“新视野”单元,从全球范围引入了一大批IMAX+3D、杜比视界、杜比全景声等影片让广大观众分享;结合上海国际电影节与戛纳电影节合作的深化,今年还创新设立了“戛纳零时差”单元,将一批刚在戛纳崭露头角的优秀影片,及时送到了中国观众眼前;为让影迷与国际影人近距离交流,还新设了“电影学堂”等等。

本文来源:上海国际电影节

助推电影工业化 经济发展新动能 —— 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综述之三

一部春节档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收获了超过46亿人民币的票房。这部现象级影片的讨论,延续到了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如今,人们已从《流浪地球》的故事情节辨析和科幻场景想象转入到了电影创制的背后:我们的电影行业如何建立强大的工业化体系,为拍出更多的《流浪地球》奠定坚实基础,用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

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毫无疑问要有强大的电影工业支撑。《流浪地球》的成功,开启了人们对电影工业化体系的呼唤和期待。本届电影节中,上海亮出覆盖全产业链的“服务牌”、“科技芯”、“世界窗”等重磅举措,把实施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的布局,转化为助推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上海科技影都发布了《上海科技影都总体概念规划》和《松江区关于促进上海科技影都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前者以“科技芯”“世界窗”实行“双核联动”,打造行业领先的科技影视产业集聚中心和面向全球的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之窗;后者则以制度保障、政策倾斜,鼓励和扶持海内外影视企业落户和项目的实施。根据规划蓝图,科技影都将拥有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60个摄影棚,其中三分之二为高科技摄影棚,并辅以配套办公、教育、实训等机构,为上海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形成1+3+X影视产业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上海科技影都的规划和政策已在中外媒体云集的电影节平台上发布,并迅速成为热门新闻,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一业兴带动百业兴。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打造,电影工业高地的构筑,已成挡不住的势头,势必将带动上海的文化产业和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努力,在电影产业服务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本届电影节电影市场开馆当天,服务中外影视拍摄已积累丰富经验的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积极落实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联合长三角苏、浙、皖等各大影视拍摄基地,发出共同建立健全长三角影视拍摄服务体系、共同编制《长三角地区影视拍摄指南》、共同宣传长三角影视拍摄政策和拍摄服务环境、共同建立长三角影视拍摄数据库等四大倡议,将充分利用和整合丰厚资源,抱团向更多中外影视拍摄提供优质服务。电影产业服务的能级提升将精准、系统、高效的进一步优化良好的营商环境,为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无论是数据密集、观点交汇的金爵电影论坛,还是宾客如潮、展示密布的电影市场,电影工业化体系建设成为了一大主题。本届电影节电影市场有313家国内外展商设展,围绕电影工业主题,新设了“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电影人才培养”、“电影投融资”三大主题馆,吸引了两万多人次专业来宾观战洽谈合作。

在“电影行业如何构建有效的工业化标准体系”金爵论坛上,《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感叹:“我们摄制了《流浪地球》,知道这条路有多难,有多大差距。”因为充满困难,所以需要挑战,当中国影人们意识到了这条路上的困难、风险与机遇、未来并存时,毫不犹豫地吹响了冲锋号。而自信和睿智的表达,伴随着电影节的进行,处处能感受得到。毫无疑问,向电影强国迈进、建设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的挑战,必将延伸到电影节之外,成为所有中国电影人的自觉行动。

本文来源:上海国际电影节

形成关联系列 构筑生态格局 —— 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综述之四

经历了26年的不断创新和不断积淀,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到了第22届,已形成均衡的格局和稳固的架构,这也意味着,电影节在坚持创新发展中,不断自我调整,已经走向成熟。如果说,上海国际电影节似一棵光影构筑的大树,那么,各个板块和系列就如大树的树身和茎干,让大树枝繁叶茂、内容充实。而且各大系列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动,构成了电影节的生态架构。

本届电影节的亮点之一,是以六级台阶完善了坚持多年始终在打造的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新人以短视频创作展示的潜力和才华,敲开电影殿堂的大门,用短片作品参与金爵奖短片评选,以杰出的电影创制才华进入创投训练营,再以自己的创意在电影项目创投与产业对接,进一步形成长片作品后参与亚洲新人奖评选,最后向着金爵奖的顶峰攀登。这个拾级而上、层次分明的新人培育系列,每一级都对应着不同成长状态的青年影人,在每一级台阶的攀越时,还给予更多的创作关怀和制作支持。事实上,这个系列在打造成为人才培育闭环的过程中,就有一大批电影人为拾级而上花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成为了如今作品等身的名家。而经历、努力本身,就是给予新人提供的成长机会。

本届电影节还把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中的亚洲新人奖环节进行创新性扩展、组合和升华,形成了“SIFF·ASIA”框架系列,其中包括梳理亚洲电影经典和通过国别展推出亚洲新片的亚洲电影展映;鼓励亚洲电影新人创作与发展的亚洲新人奖;推动亚洲电影产业互动的亚洲创投合拍项目;以及促进亚洲影人交流互动的亚洲电影沙龙;帮助更多优秀的国产影片走出国门的电影直通车亚洲站。在亚洲电影沙龙上,电影名家和中外青年电影人展开了氛围融洽的专业互动,宁浩、施南生、石井裕也、赵德胤、苏有朋等亚洲新人奖新老评委用亲身经历谆谆教诲,青年导演们提出种种走向市场、走向成功的困惑求教。大家相聚一堂,不论来自哪国何地,传递出的是浓浓的师生情和温暖感。

经过数年的打造,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展的“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系列,到今年进入了走深走实、提升品质阶段。从2015年设立“丝绸之路”专题影展,最初的交流还停留在碎片化和意向化层面。但是,即使是小小的动作,也引起了更多国家电影人的积极反响,电影节看到了需求,也发现了伸展空间,为此投入更大的精力,拜访了一个又一个电影节,参加了一次又一次会晤,终于在2018年成立了由29个国家、33个成员机构组成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还创设了“一带一路”电影周。2018年电影节结束后,上海国际电影节依托联盟平台,向各成员机构电影节推送中国新人新作,开启了“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机制。到本届电影节首日,联盟已扩展到遍及五大洲的33个国家、38家成员机构,而更多国家的电影节纷纷表示,要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

无论是为中国电影工业输送新生力量的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还是促进亚洲电影文化交流互鉴的“SIFF·ASIA”框架计划,或者是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与展映、市场、论坛形成互动,彼此推进,如亚洲新人奖的优秀影片进入“一带一路”电影巡展,更多国家的影人和机构踊跃带着影片来到上海。正是在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流互鉴,构筑了良性发展的生态格局,使得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了挺立在亚洲文化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的茂盛大树。

本文来源:上海国际电影节

心怀满腔希望 精准服务青年—— 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综述之五

青年兴,则电影兴。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承担继往开来使命的青年人既是希望,也是未来的主力军。从2004年创办亚洲新人奖起,上海国际电影节就把发掘年轻的电影新人,为电影产业输送合格新生力量当作办节职责。2007年,电影项目创投问世,从这一年起,这个单元与亚洲新人奖一起,扮演着“新人摇篮”的角色,十三年来已经孵化、见证了65部影片进入制作,其中有多部影片还入围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等参赛或进入展映。每届电影节期间,电影项目创投的陈述、洽谈和揭晓现场,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为了精准服务电影青年,电影节不断优化孵化机制,设置了青年电影计划、制作中项目、合拍片项目等,今年更设立创投训练营,衍化为独立环节,延伸到电影节之外举办。

在今年电影节期间举行一整天的电影项目创投陈述环节,年轻的电影创作者们面对导演王家卫领衔的评委会,讲述着一个个来自生活中的故事,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去提炼升华和创作。虽然表达能力因人而异,但言语之间无不透发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心怀的满腔希望。电影项目创投通过发现优秀新人和潜力作品,引进社会优质产业资源与新人进行产业对接,为这些年轻人搭建实现电影梦想的跳板,也体现了电影节服务电影工业建设,服务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情怀。

今年新辟的短视频“探索”单元,更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俯低身姿,全力引导年轻人敲开电影大门的创新举措。从短短一个月的征稿就收到2000多部作品的数据看,广大青年对加入电影行业充满着热情。短视频艺术含量与技术含量虽然与具有规格标准的电影相差甚远,但同样需要融入创意、同样需要发现故事的视角、同样要学会编辑制作技术。参与了短视频“探索”单元的电影界人士吴君如、陈柏霖等,对年轻人的作品也大感兴趣,纷纷指出,如今电影人也十分关心短视频,不同的文化传播载体有许多相通之处,希望能从这个活动中发现具有电影才华的年轻人,也愿意为这些年轻人的成长出力。

无论是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还是电影节架构中的其它板块项目,都把精准服务广大青年,纳入策划、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之中。如电影展映开设的“午夜惊奇”、“新视野”以及各个国家的新片展,甚至是无字幕原版片,几乎都是出于培养青年观众的心愿,根据年轻人的喜好、兴趣量身定制。而由电影节和上海市民文化节联合举办的“电影中的真善美”影评征文,更是进入松江大学城面向青年学子定向征稿;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还在电影节期间连续五天中午在幸福里办起了影评写作训练营,青年白领们趁着午间休息来听讲,也成了电影节一景。今年电影节开票首日,再次出现购票狂潮。当天的购票者中,35岁以下的购票者占比达74%,显然,青年人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观影主力军。所以,就连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弗雷茂在电影院中看到那么多年轻的面孔后,都十分惊讶地说:“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中国,却有那么多的年轻人进入影院,我回去后必须告诉我的同行,互联网不会使传统的观影方式消失,电影院依然是我们要坚守的阵地。”

本文来源:上海国际电影节

促进交流互鉴 溢出效应鲜明—— 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综述之六

今年电影节的影片征集,持续保持稳定上升势头,达到112个国家和地区3964部。影片报名分布地域之广,报名片达到如此规模,在全世界A类电影节中也并不多见。报名片数量的增长,既证明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专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提升,也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吸引全球电影机构的关注。511部展映片共放映1745场,举办映后见面会166场,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中国首映片超过60%。

电影节期间,全球15个A类电影节中,包括华沙、戛纳、开罗、塔林、莫斯科、东京等6个A类电影节的主席或高层来沪;“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33个国家的38个成员电影节机构代表悉数到齐。除了参加各种电影节活动,他们与中国电影机构人士的一次次合作洽谈,就如是一场场朋友聚会。用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弗雷茂的话说:“我们5月在戛纳相聚,6月又在上海重逢,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全球电影人必不可少的工作日程。”

正如弗雷茂所言,全球许许多多的电影机构的高管、制片、导演、演员、市场公关等人员,在这个六月如期来到了上海。中国电影产业的崛起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让各国的电影机构看到了巨大的市场商机和合作空间。连日来,无论是展映现场、电影节主会场,还是遍布全市的酒店、会堂,各种电影之夜此起彼伏。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纷纷发布办节信息;各类电影机构更是日夜不停地发布新计划、新片单、新项目;餐厅、咖啡馆等社交场所,更是人气旺盛,他们谈论的主题只有一个:电影!

电影节还启动了“跟着电影游上海”文旅融合活动。各国评委、参赛参展剧组、展商来宾甚至中外媒体记者,纷纷加入队伍,在六月的沥沥细雨中参观中共一大会址,逛外滩陆家嘴,去七宝古镇穿街走巷,感受这座中国电影发祥地城市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气息。连被称为“抖森”的英国电影明星汤姆·希德勒斯顿也游兴大动,要不是被随行人员告知行程紧张,他已经忍不住要去早已打听好的新天地逛逛。不过,获得金爵奖最佳影片等三大奖项的参赛片《梦之城堡》的伊朗导演雷萨·米尔卡里米倒是在游览七宝古镇时大有收获:“置身在古老的建筑当中,感到一砖一瓦都似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展开,去寻找和构建有关它们的故事。”

本文来源:上海国际电影节

微信编辑:张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