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余秀华纪录影片有感:用娱乐填补现代人空虚的精神,才最可悲

《摇摇晃晃的人间》这部纪录电影,记录的是脑瘫诗人余秀华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导演范俭说,它早就像拍摄一部诗人纪录片,因为中国人的生活太缺乏诗意,而余秀华的睿智、机敏似乎很符合他拍摄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


余秀华之所以出名与其说因为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毋宁说是因为她脑瘫诗人的这个身份,很多人从她的故事里面看到了一个乡下女人不像命运妥协,不跟生活苟且,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正能量。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是在炒作,甚至“蹭热点”,是借余秀华的噱头来赚取票房。这种观点,似乎有些杞人忧天了。

我们经常说,艺术要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往往展现的矛盾不是很激烈,所以才要虚构,将很多人性的冲突,命运的困厄集于艺术作品里的主角于一身,这样影片的思想性才会足够。

但是,余秀华这个真实存在者的身上,却已经具备了大量冲突的焦点,适合拍成影片。比如作为一个农村的弱势女性,她如何面对农村地区还残存的恶习,比如夫权主义的存在;成名后,当她面对极度喧嚣的商业宣传,和发达的现代城市文明,她的内心又出现了哪些变化?

在这里,乡村的田园牧歌和现代文明的声光电起在一个人身上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这其实也是所有活在当下中国的人,面对着社会急速的变革,内心焦灼的所在。

就如上文所说,导演希望通过这部影片找回中国人的诗意。何为诗意?其实就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对于自己内心独特情感的遵从。


早在一百多年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就发现,中国是个缺乏信仰的国度,当外在的文明和现代化冲击着这个传统的国度,一切人们的信念都遭遇着解体,中国人却找不到一种好的信仰填充国人精神里面的空虚感。

由此,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此涵养“吾人之感情”。但是那个时候的中国,战乱频仍,国家与个人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在跌跌撞撞几十年之后,中国经历了高速的发展,物质已经极大丰富,人们不再为生存而忧虑,这个时候精神上的需求成为了大部分人的需要。


然而可悲的是,娱乐化的社会迅速到来,填补了所有人空虚的精神。大家愿意看小鲜肉,关注真人秀,这些节目麻痹了所有人精神上的萎靡,让人们瞬间体会到娱乐的快感,但娱乐过后,焦虑感却仍旧困扰着所有人的内心。

大势所趋,很多影视和文化公司为了赚钱,也不得不遵从这一金科玉律,只好对所有的内容进行“泛娱乐化”的包装。


在这一大背景下,如果有哪个节目能在娱乐的外衣底下,带给人们些许精神上的充实,让所有看过节目的人,在事后能有值得反思的内容,那么它必然会独树一帜,甚至对社会做出了贡献的意义。

这部影片似乎做到了这一点,即使它不会大红特红,但也会长时间被人们记住,甚至反复讨论。虽然,人们精神上的丰满需要长时间甚至几代人才会形成,道阻且长,但这部影片的出现,无疑将给行走在这条漫长道路上的人一个小小的助推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