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形象的虚拟化与数据库化

高寒凝

既然整个偶像工业生产机制的成熟完善,与粉丝身份的亲密关系转向,是一体两面且几乎在同一时刻发生的。那便引出了另一个通常为粉丝圈外人士所不解的问题:既然许多偶像艺人在业务水平方面很难与专业演员、歌手相提并论,常被认为是缺乏代表作的无能艺人,那么,偶像所产出的作品,究竟对粉丝而言意味着什么,真的是粉丝耳聋眼瞎,缺乏鉴赏水平,才会被拙劣的表演所蒙蔽吗?

这里当然存在一个巨大的误解,因为粉丝所消费的,从来都不是偶像出演的、作为一个流行文化产品的“整体”的作品,而是其中可被拆解用于为粉丝提供亲密关系想象的“素材”。事实上,在某些极端的情形下,就连最为死忠的粉丝,有时也很难毫无怨言地坚持看完流量明星们出演的影视剧。然而,这些影视剧中被刻意剪辑出来的一段段只包含自家偶像相关影像的所谓“cut”,却会在粉丝圈中引起广泛的传播、再阐释与二次加工。


也就是说,偶像艺人所能产出的最重要的作品,事实上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以他本人为原型创造出来的、某种可被放置于亲密关系想象之中的形象。

显然,并非所有文化名人都需要建立清晰的公众形象,例如某些作家、音乐家,就完全可以保持神秘。而偶像则不同,由于身为职业化的“大众情人”,且时时刻刻被放置在各种有关亲密关系的想象之中,那么,偶像就必须是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且永远都会有新鲜素材更新的形象。否则,粉丝的亲密关系想象也就成了无米之炊,很难将爱意维持下去。


以上两段论述,显然暗示着偶像形象的某种虚构性,但这也并无任何稀奇之处。因为自从好莱坞明星制诞生以来,包括电影明星在内的所有文化名人的公众形象,从他们的外貌、性格再到生平经历,就已经是由影视工业和大众传媒,借助光影特效、宣传通稿编织出来的虚构作品了。然而,虽然同是虚构,但在虚构手法上,终究有所不同。简要说来,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偶像工业,在设计和塑造偶像形象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充分遵循数据库消费的理念了。

通常情况下,数据库消费时代的偶像形象的创作流程是这样的:首先,经纪公司会提取偶像本人身上的一些属性或特点,将其转化为萌元素,并加以整合,形成某种漫画式的,纯粹、夸张而又引人瞩目的所谓“人设”(人物设定);再由偶像扮演这一人设,呈现到粉丝面前。在运营得较为成熟的偶像团体中,更是会刻意为队员们安排各种可以形成互补或反差的人设,以满足不同粉丝的需求。


例如在韩国偶像团体里,年龄最小的成员,即“忙内”(막내,maknae),通常会被设定为受到哥哥们照顾的小弟弟,或格外懂事反过来照顾哥哥们的小大人,而“弟弟”或“正太”,就都是萌元素数据库中的经典萌元素。

这种由经纪公司主持制定人设,再由偶像扮演人设的工业流程,如今早已不再是秘密。而大多数追星经验较为丰富的粉丝,对此也心知肚明。并且,即使知道偶像所呈现出的形象只是“人设”,与其真实性格并不相符,也不会过于介意,反而更希望偶像能够努力维持好这个人设,不要“演崩了”。在这套工业流程之中,粉丝并不是完全被蒙在鼓里的,她们中的一部分人,对偶像形象的虚拟性有清醒的认识,会自觉地将偶像视为一个虚构人物来对待。


当然,粉丝对偶像这个虚构/虚拟人物的接受过程,也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在伯明翰学派的理论体系之中,亚文化的风格(style)是由拼贴(bricolage)生成的。而所谓拼贴,“即在一套完整的意义系统——这一系统已经包含了那些委派于这些被用物品的、先在的和沉积的意义——之内,对这些物品进行重组和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sation),并以此来传播新的意义”。

具体到偶像这个虚拟人物之上,它显然首先是由偶像工业生产出来的一套完整的意义系统。粉丝所需要的,用于满足她们亲密关系想象的素材/萌元素,大多已经被预先封装在这个虚构人物的整体形象之中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粉丝就只能全盘接受经济公司的官方设定。


相反,出于满足自身某个特定的亲密关系想象的消费需求,她们完全可以从偶像的整体形象之中,拆解出一部分素材/萌元素,再重新加以组合,解读出一个专属的私有人设来。更何况,这是一个摄影器材随手可得的时代,偶像只要出现在公众场合,他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被粉丝或路人记录下来。

如此一来,有关偶像的各种非官方影像素材的传播,就大大逸出了经济公司所能掌控的范围。而更多新鲜素材的加入,也就使得粉丝对于偶像形象的拼贴或者说二次创作,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腾挪空间。


例如某些养成系偶像,他们的官方人设可能是正处于青春期的懵懂少年。但在某些并非以亲妈而是以女友自居的粉丝看来,有关这些小偶像的各种官方、非官方的影像或文字素材里,总会有某些片段或瞬间,是充满成熟男性魅力的。

倘若将这部分素材/萌元素单独搜集起来、再进行拼贴重组,一个符合女友粉的亲密关系想象的,经由二次创作所得的偶像人设,便正式诞生了。然而,这一过程本身却并不包含任何抵抗意味,它只是从个体需求出发,对流行文化产品进行的一次自定义调整,偶像经纪公司对这种行为,反倒是乐见其成的。


归根结底,偶像工业所提供的最终产品,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是一个个偶像艺人的整体形象,但对于粉丝来说,那个由官方提供的偶像形象本身,通常情况下却只是一个尚不完备、有待拆解补充与二次创作的,作为亲密关系想象的素材的微型数据库而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