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亮伤心诉说被女儿抛弃:和孩子终将“分离”,你准备好了吗?

“你啥时候能长大,懂点事!”

但说着说着,孩子就已长大,

到了我们该放手的年纪了。

但我们,真的懂放手吗?

前不久,田亮在微博发文,哭诉自己被女儿抛弃。森碟过了11周岁生日,老父亲田亮大发感慨,晒出女儿的九宫格美照,配文道:

“几年前那个动辄就趴在我肩头哭的小女孩,又长大一岁了……老父亲深感欣慰的同时,也渐渐被亲闺女‘抛弃’了。”

哭诉的最后,田亮还委屈巴巴地补上一句哀嚎——森碟和好朋友过完生日记得早点回家。

时间过得太快,田家大女儿眨眼间就从一个窝在爸爸怀里撒娇的女娃娃,变成了和爸爸个头差不多高的小学女生。

孙俪也曾感慨:“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等花开杂货铺』会没有东西可以卖了,因为等等已经大到可以穿我的衣服,鞋子也就差两码了。”

是的,孩子都是瞬间长大的。

孩子刚生下来时,曾经因为半夜喂奶,被整晚无法睡觉折磨得抑郁发疯,只盼望着哪天孩子能断奶开始吃辅食,可一眨眼他已经可以跟着你全世界地转胡吃海喝都不在话下。

小编的儿砸,岁月如梭一眨眼就长大了

孩子还不会走路时,时时刻刻要抱在手上,就盼着他啥时候能睡着就可以放下来,让人放松一下。可一眨眼他已经跑得比你还快,像风一般追赶不上。

2岁时已经拉着行李箱满机场跑

孩子还没上幼儿园时,天天哭着拉着你陪他玩,一刻不让人休息,和他说道理也根本不会听,欲哭无泪下只能抱怨一句:“你什么时候能长大,懂点事!”。可一眨眼,他会送你母亲节礼物,对你说“我爱你”,化身暖暖贴心小棉袄了!

小米同学送给艾米粒妈妈的母亲节手绘礼物

孩子终将长大,而“父母”的角色也将从事无巨细的照料,渐渐退出,继续完成我们自己的人生,也让孩子开始独立创造他的人生。

孩子的成长,就是带着父母的爱,慢慢和父母告别的过程。而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这种“分离”,可以是他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自己去上学,第一次独立演出,也可以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小伙伴一起参加儿童独立营。

今年夏天,将有近5000人次的孩子来参加我们在国内外举办的独立营和国际夏校,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独自出门,第一次和父母分离一周以上……

很多孩子都兴奋得跃跃欲试,翘首以待,但父母们的焦虑开始露出水面,迅速膨胀……

吃得惯吗?睡得着吗?身边都没有认识的朋友,没人照顾怎么办?

父母们总是一边想着鼓励孩子独立成长,能独当一面,一边却横不放心竖不放心,担惊受怕,甚至微微地感到不再被孩子依赖的失落……

其实,孩子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脆弱,那么需要帮助和依赖!家长们对分离的焦虑,往往来源于对自己孩子的不信任,不了解!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

“孩子是我生的,我最了解他!”

“我是孩子的妈,我怎么会不了解他!”

我们总以为孩子是我们的骨肉至亲,从小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的一举一动,我们都心领神会,了如指掌。但往往忽略了一点:孩子在向前走,我们却还只记得他们的小时候。

以前读书时,我妈经常用恨铁不成钢的口气大骂我“不知天高地厚,思想单纯,以后出去社会上混有的好被单位里领导骂,被人骗了!”

大学毕业时,我报名参加了大学生支援西部志愿者计划,要远离上海的父母,到云南的穷乡僻壤去支援一年。我妈也一口咬定我是“头脑发热,去不了三天就会哭着逃回来了!”

但事实呢?我心里很清楚,或许我在家很依赖父母,但我有察言观色的能力和独立做事的行动力,我也很明白只身前往云南会面临多么艰苦孤独的环境。

虽然我知道这是父母对我的“关爱”,但却一点感激不起来,更多的却是愤慨、急切:急着试图让他们相信我是可以的,愤慨他们身为我的父母却如此不了解我、不信任我的能力!

这或许正是现在很多将要面对独立环境的孩子,和他们焦虑的父母的心理写照。

我们总以为我们很懂我们的孩子,可往往我们只是以我们的想象定义了我们的孩子。

正如同我父母“想象”我走出家门,也会像在家里那样任性、单纯、毫无顾忌一样,很多家长也会“以为”他们的孩子还没长大,还不懂得如何和陌生人、陌生环境相处。

但事实上,孩子真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吗?

最后,我不但在云南2000米的山头和当地少数民族朋友呆满了1年,还帮助了数百名孩子在上海找到帮困扶贫者,组织全国的志愿者在上海高校巡回开展西部摄影展……

孩子不走出家门,怎经历风雨?家长不学会放手,怎知孩子能获得怎样的成就?

父母对孩子的不放心,本质是对孩子的不了解。当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只在我们眼里看到的“懒惰”、“撒娇”、“胆小”,而没有真正去信任他们内在不可估量的小宇宙,父母的内心就会缺乏安全感和对孩子准确的判断力。于是,焦虑的产生是分分钟冒出的事情。

了解孩子

从放手让他试错开始

了解孩子,先要学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生活中、学习上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

我的孩子只有3岁不到,有一天他喝完奶突然提出要自己洗奶瓶。那是只玻璃奶瓶,当时我只犹豫了半秒钟,就立刻充满肯定地回答他:“好的!你自己洗!”

那天,孩子在我的协助下,第一次自己顺利完成了洗奶瓶的工作。此后,他就对洗碗、洗奶瓶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每次都主动抢着要来洗。

但是有一次,当他再次提出自己洗奶瓶时,却终于不小心将奶瓶摔碎了。从来没有放手让他洗过玻璃器皿的奶奶当时就炸了,把他赶出厨房,厉声训骂他“洗什么奶瓶!多出来的事情,洗洗袜子就可以了!”

孩子当时被吓得直想逃,可想而知对刚刚萌发的学习洗东西的热情被打击得多厉害。而作为妈妈的我,却为他的这次“犯错”而鼓掌:生活给了你一个犯错的教训,知道了“没拿稳奶瓶”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也给了孩子一个学着去收拾“犯错后果”的机会。

如果没有我的放手,我会错失对“3岁的孩子就能自己洗玻璃碗”的正确认知;如果没有让孩子去尝试,他会错失对“自己可以学会洗碗”的能力认定,和“这样做会打碎玻璃”的试错机会,以及处理“事故”的能力锻炼和责任感。

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互相了解,就是从这样一个个“放手”和“试错”开始的。我们或许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他们也或许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但不去尝试谁知道呢?

所以,当孩子说“我可以”的时候,请一定大胆让他们去试试。

不试错,怎么能发现问题,怎么能有机会学到新本领,有机会积累更强大的心理素质呢?

同时也别忘了,他们还是个孩子。不要以你们成人的标准要求一个孩子,哪怕失手犯错,哪怕做得不完美,都是太正常不过的过程。正因为没经历过,所以才要学着做。

当孩子有更多独立机会,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成长,长成我们经常羡慕的“不需要督促能主动学习”的孩子。而我们的育儿才能不断走上新台阶,才不会永远停留在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的“高级保姆”阶段。

了解孩子

时刻谨记这三点

想要真正了解孩子,除了学会放手,家长如果能时常注意做到这三点,那么亲子关系和双方的成长,将会迎来全新的局面:

1、细心的观察

2、冷静的思考

3、耐心的交流

面对问题细心观察,不急着下结论贴标签

当孩子在家庭或者集体中言行有问题,很多对孩子的了解浮于表面的家长,就会脱口而出一些对孩子贴标签的话语:

“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

“胆子怎么那么小,一点不如你哥哥!”

……

但是,你真的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吗?有冷静下来思考过,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吗?

要知道,孩子是没有问题的,出问题的都是大人。孩子的“问题”一定是我们日常教育的漏洞体现。

当事情发生,请一定保持冷静,盲目的给孩子下结论,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进一步误导孩子,甚至长期以往会造成孩子自卑、内向、消极的性格。

带着问题去沟通,代替指责和质问

我们要做的,是先认同孩子的初衷或行为中正确的地方,放松他的情绪,再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是否有所不妥,最后引导孩子说出改正的想法。

这样的做法,孩子行为中正确的一面会被继续放大发光,错误的一面也会被理智地挖掘、反省,并做出改善,而亲子关系不会受到破坏,反而对彼此的了解更进一步。

最最重要的是,当孩子发现自己被尊重,并习惯自己去思考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妈妈们将再也不用担心他们走出家去会不懂约束自己、会无法分辨对错!

请天下父母们谨记:分离和爱是相辅相成,父母越早接纳别离,孩子才会越有出息。

一起珍惜眼前的亲子时光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