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孤城闭》中系的皮带太现代?其实宋朝的皮带与现在基本相同

前一段时间,网上爆出了《孤城闭》的剧照,一时间在国产古装剧剧迷当中引起了轰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很久没有看到服装还原得这么好的历史剧了。

我之前也反复提及,如果这部剧剧情再好一点,我就要为这部剧吹上一年。但是,有些爱挑毛病的人就对我说:“就算你说的真的,那这部剧的服装还是有问题的,不信你看王凯和其他人系的皮带。古代人能系这么‘现代化’的皮带?你是搞笑的吗?”

确实,我们通常都会觉得古人没有皮带,顶多只会在腰上系一个“布带子”。

《水浒传》中的皮带和布带

所以,很多人就以为在新版《水浒传》当中,左边宋江系的布带子是正确的,右边卢俊义系的皮带太现代化,肯定就是错误的。

同理,王凯在《琅琊榜》中演的靖王系了布带子,所以这是正确的。

《琅琊榜》剧照

相反,王凯在《孤城闭》当中所饰演的宋仁宗,身上系了一个皮带,所以一定是错误的。

《孤城闭》剧照

那古人到底有没有这么先进的皮带呢?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同大家一起聊一聊古人的皮带文化。当然了,既然我们提到的是《孤城闭》这部剧,那我们自然就以宋朝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皮带:看似是现代西方的产物,实则在中国古代就有之

我们现代人通常认为,皮带是伴随着西装的传入而进入普通中国人家庭之中的。所以,我们会觉得,作为现代人装束的标配:西装、皮鞋、皮带、手表、眼镜,等等,皮带也和其他物件一样是老外发明的。

但是,其实在中国古代,皮带就已经成为了很常见的东西,而且,皮带的系法基本上和如今的皮带基本相同。

当然,我既然要这么说,那我肯定就得拿出证据,不然许多杠精还是会不服的。

首先,在流传下来的宋朝皇帝像当中,皮带就是皇帝常服的标配:

宋仁宗画像

大家请注意,第一个青色的圈当中所呈现的就是宋仁宗所系的皮带。这和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身上所系的皮带样式基本上是一样的。

大家再注意蓝圈当中的皮带样式:首先在蓝圈的左侧有一个类似于现代人皮带的挂钩,中间和右侧还有一些小孔。

现代人的皮带

这和我们现代人的皮带样式几乎完全一样。

是不是很震惊?是不是很意外?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当然了,你可能还会说:嗯,一张画代表不了什么。万一是碰巧呢?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就不再引用宋朝其他皇帝的画像了。在这里同大家推荐一幅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提及的宋徽宗的《听琴图》。大家请注意,在宋徽宗两侧各自坐着一个人,世传这两个人分别是当时政坛的大红人蔡京和蔡攸父子。

宋徽宗《听琴图》

在画像的中间,身穿文人上衣下裳、外套褙子的宋徽宗正在弹琴。我们可以看到,他腰间系的是布带子。在画像的左侧,穿蓝衣服的人所系的带子我们看不清楚,但右侧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在红衣服的人的腰上,系着一个带子。那它是皮带吗?

《听琴图》局部

很显然是的。甚至连皮带上多出来的那一截,也同现代人的皮带多了一截十分相似。

为什么说显然是的呢?

因为有出土的文物为证。上世纪7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在成都蜀王墓当中出土了一个“云龙纹玉带”。这款玉带的出土,正好佐证了史料当中对古人古代的描述。

蜀王墓玉带

从“云龙纹玉带”中我们就能看出,古人的皮带已经采用了挂钩相扣的系带方式了。

从唐朝开始,玉带成为了皇室和官僚的标配。宋朝和明朝沿用了唐制,皇室和官僚阶层也十分流行系皮带,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头戴乌纱帽、身穿常服,腰系皮带(玉带),已经成为了一时风气。

唐宋时期留下的画像总体不多,但明朝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明朝官员画像

大家可以主要这三名官员腰上的腰带,从样式上来讲,同现代人的腰带已经很像了,只是他们的腰带装饰性更强。至于为什么装饰性更强,我后面再讲。

这里我们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现代人对古人的皮带如此陌生呢?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玉带作为中华衣冠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在清朝失去了继承。清朝士大夫阶层热衷于穿长衣大褂,再也不需要腰带了。至于老百姓——一根布带就能搞定,也用不上皮带了。

曾国藩画像

作为中华衣冠的一部分,“皮带”有着怎样的讲究

当然了,我在这里把它称为“皮带”,但古人实际上称之为革带。什么是“革”?去了毛的兽皮就叫做“革”。所以,革带实际上就是皮带,只是古今叫法不同而已。

我们再来看蜀王墓的这个“龙云纹玉带”:

蜀王墓玉带细节图

首先,皮带的本体,即皮革组成的半部分,一般被称为鞓(读听)。鞓这个字是革字旁,很显然,是皮制的。

其次,图片中间方形的玉制装饰品,被称为銙(读垮)。銙有玉制的、犀牛角和象牙制的,还有金制的和银制的,等等。

图片中两侧的挂钩,就是用来系皮带的扣。它的用法和当代几乎没有区别。

《听琴图》细节图

《听琴图》中红衣男子皮带上多出来拖在腰上的这一块,被称为铊。

在《孤城闭》这部剧当中,铊的样式也有所体现。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孤城闭》中韩琦腰上右部皮带多出来的这一部分:

《孤城闭》剧照

玉带的种类不同,但基本样式就是如此。中华衣冠都是有所定制的,唐、宋、元、明都有所继承。

但总体上来说,只有有点地位的人,才有资格穿戴“革带”。

“皮带”的品级:不同地位的人,系不一样的皮带

《宋史·舆服志》当中记录了宋朝官员服饰的制度和沿革。不同的时期,宋朝官员服饰制度稍有变化——这都是伴随着国家改革而产生的。

比如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期间就规定,四品官员同样可以身穿紫色官服。在此之前,只有一品、二品和三品官员才有此种特权。

在《孤城闭》这部剧里,文彦博穿的就是紫色官服,但这是仁宗朝,所以这里文彦博应该已经是是三品以上宰辅大臣。

《孤城闭》剧照

但是,改革之后的四品官员革带依然是金带,而一品、二品和三品官员是可以身穿紫色官服,腰系玉带的。

所以,宋朝官员的着装大体上就呈现出这样的特色:

一品:紫色官服,七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二品:紫色官服,六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三品:紫色官服,五梁冠,玉带,金鱼袋,象笏;四品:紫色官服,五梁冠,金带,金鱼袋,象笏;五品:绯色官服,四梁冠,金涂带,银鱼袋,象笏;六品:绯色官服,三梁冠,金涂带,银鱼袋,象笏;七品:绿色官服,三梁冠,犀角带,木笏;八品:绿色官服,三梁冠,犀角带,木笏;九品:绿色官服,二梁冠,犀角带,木笏;

这里提一下,“笏”的读音和“户”一样,就是官员上朝时手上拿的长板,主要是怕自己发言时一时说不上话,所以一般上朝前会把自己想说的事情记录在上面。

笏在官场上非常常见

图片中人手上拿的就是笏。

七梁冠、六梁冠等等,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也都说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翻一翻我的文章,找出来读一读。

总而言之,也就是说,从服饰的颜色、帽子的梁数、玉带的规格、笏的质地等等,就可以分辨一个人官职的大小。这样就算皇帝不认识某个官员,也会知道这个人是什么级别的。宰执大臣们在处理政务的时候,也不会那么乱。

宋神宗在当亲王时所戴的梁冠

“皮带”并非完全是官员的特权,老百姓也有皮带

你可能会问,那老百姓能系皮带吗?

答案是——完全可以。

但是老百姓不能愈权,所以只能系铁质的皮带。也就是说,皮带上一般是不能镶嵌玉、金和银、象牙等物品的。

所以,皮带这种东西,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比较普及了。上至皇帝,中到文武百官,下至老百姓,都会在适当的时候系上皮带。

早在秦朝时期,至少秦国的军队就已经系上了皮带状的腰带:

兵马俑系的皮带

但是,作为当代人,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古人的“智慧”了。

真的,中国古代有很多同世界接轨甚至是远超世界审美水准的好东西的,但是最近这几百年来,尤其是最近的一百年来,人们对古代的文化和文化遗产已经越来越陌生了。

甚至,很多人都觉得,某些东西一定是来自于西方的。

所以我一直觉得,部分民族文化的脱节与甚至是断层是我们的一大损失,更进一步地说,当代人对部分民族文化知识的缺失,更是一大悲剧。

虽然比较潮,但是古人确实有类似的皮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