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尊这样教女儿:孩子自信从容,源于懂得接纳与放下的聪明父母

吴尊一直是娱乐圈里“好爸爸”的典范,经常在微博晒陪一双儿女Max和NeiNei玩耍的照片,让人不禁羡慕死这组颜值逆天的神仙家庭!

特别是吴尊的女儿NeiNei,由于参加真人秀而表现出来惊人的体贴照顾能力,被网友称为新一代的“小天使”。

《爸爸去哪儿5》剧照

近日,吴尊微博晒出了一组女儿NeiNei参加亚洲级芭蕾舞比赛的照片,并自曝“NeiNei哭了,我也流泪了...”

图@吴尊微博

吴尊在这篇长长微博文中写:

NeiNei哭了,我也流泪了…

她从三岁开始学芭蕾…

为了她第一次的亚洲比赛,没日没夜的苦练…

第一次的个人演出,她一直告诉我真的很想赢…

但我知道文莱的芭蕾舞环境还是不能跟海外比…

她还是比赛最年轻,也是第一位出场表演的。

其实我只是想让她来见识,来吸起经验。

让她去感受失败的感觉也不是坏事…

我会让她明白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她今天的表现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

在我心中,NeiNei已经很值得爸爸骄傲了

文中只字没提比赛结果如何,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还是比赛最年轻,也是第一位出场表演的”,显然NeiNei是因为比赛成绩不佳,伤心失望地哭了。

图@吴尊微博

吴尊事先就明明知道“文莱的芭蕾舞环境还是不能和海外的比”,还是陪女儿来参加这次亚洲芭蕾舞大赛,在比赛失败后,没有只字的叹息遗憾,只有满满的陪女儿落泪的心疼,和为女儿的表现感到骄傲!

吴尊在文中说,“其实我只是想让她来见识,来吸取经验。让她去感受失败的感觉也不是坏事…我会让她明白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微博发出后,引起上万网友的评论。其中一位网友评论问:“就像你小时候每次篮球想要赢一样么”,出乎意料的是,吴尊竟然回复:“我就再次跟她分享我少年时代表文莱跟中国比赛分数是26-128”。

令人爆笑的答复背后,是吴尊正视自己曾经失败经历的平常心,和不惜与孩子自曝、分享自己年轻时的失败故事,来鼓励孩子从挫折中走出来的坦然、和开放的亲子关系。

果然,距离吴尊发微博不到一个小时后,吴尊在评论区里再度回复网友:“结束后带她游泳,她现在开心的吃晚饭了,坚强的NeiNei”

在吴粑粑的快乐引导和无私分享后,NeiNei已经迅速从失败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了,并再次得到了吴粑粑的肯定赞扬!

图@吴尊微博

我们都希望孩子们长大后,能跨过阻碍的大山,挫折的狂流,但往往看到的却是一个个不愿去尝试、更不能接受失败,甚至“第二名”结果的孩子。

还有因为撞碎了学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惩罚,留下一封遗书之后,从17楼纵身跃下的9岁男孩……

跳楼9岁男童的遗书

在成人眼里无数不值得一提的“失误”,比如作业忘写了、砸碎玻璃、上学迟到、被同学嘲笑……在孩子眼里,却是他们生平从未遇到过的失败和挫折。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要跨过这样一件件“小小的”,但在孩子眼里比天还大的挫折,一次次学会怎么面对失败,调整心态,接着应该怎么走下去……

记得在小编读小学时,非常想延续爸爸曾经是学校合唱团队员的历史,在家关起门来练高音。结果在全班选拔时,勉强过了关。本是值得高兴的事,但却听到同学在背后说,因为音乐老师认识小编的爸爸,开后门才通关的。

小编当时的委屈心碎,直至今日还记忆犹新,但记得更清楚地是,当爸爸知道这件事后,有力地告诉我:你凭的是自己的实力,不要去理别人怎么说,只要努力去尝试过了就是成功,不论结果!

爸爸的话,让小编当时如醍醐灌顶。孩子坦然接受失败的勇气,来自从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爸妈。

教育孩子接受失败

先要成为真正平常心的父母

有不少家长会说,我是经常对孩子说“失败不要紧,勇于尝试最重要,只看过程不看结果”,但还是把孩子养成了一颗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玻璃心”。

这样的结果,请家长先平心静气地自我反省一下:

1、你是否做到了无论面对孩子任何方面的成绩,都保持着一如既往地“平常心”?

孩子兴趣课考试分数不佳,家长笑着鼓励说”不要紧“,但一看到数学、英语等主课分数下滑,就立刻变脸,风云突起,横加指责。

——在没有放下的功利心的面前,所谓的”平常心“都是假的。

2、在你说“失败不要紧“之类的话之前, 是否不经意地吐露过对孩子失败的不满言辞或情绪?

孩子考试拿了70分,家长一眼看到分数后先是脱口而出”笨蛋!“、”差劲!只拿了70分!“,然后才柔声细语地说”来,我们看看应该怎么做,不要紧的,下次再努力。“

——被你不经意间忽略掉的那些”口头禅“,已先一步深深烙印在孩子脑中,再表态宽容以待也已经无济于事。

3、你是否在孩子成功时表现出夸张的情绪,或对孩子做出过度的赞扬?

虽然现在流行”鼓励教育“,但凡事都有度。对丁点进步也表现出欣喜若狂、大肆赞扬的家长,反而会养成孩子习惯性听表扬的心态,面对未知的结果不敢轻易尝试,也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

——简单粗暴的批评和赞美都会让一个孩子无所适从,失去发掘内在天赋的机会。

我们一边告诉自己要看淡结果注重过程、要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计较他们的分数,一边却不自主在意每一次考试成绩;一边鼓励孩子勇敢去尝试,一边在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表现,对输赢高低不自觉焦虑…

面对功利”人格分裂“的家长,是没有底气培养勇敢面对失败的孩子的。先放下”功利心“,端正”平常心“ ,才有给孩子挫折教育的资格。

每个家长心里是否

都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有一个人,他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这是在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少年说》里,一个女孩站上了高台后,面对着台下的同学老师家长,哽咽着大声对着自己妈妈喊出的一番话。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曾经对1863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8%的受访家长表示对孩子有很高期待,57.7%的受访家长坦言会羡慕别人家孩子优秀。

家长对孩子抱有高期待,本身不是坏事。积极的、正向的期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努力去获得成就感。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控制不住心里的那头欲望的小兔,不经意的会去眼红身边在某方面表现得更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更糟糕的是,把这种羡慕和期望在孩子的面前表达了出来,给孩子造成了负面心理压力而不自知。

当家长在孩子们面前提到各种各样的“别人家的孩子”时,这些话即便没有明确表达出“我们家娃不如人家”的意思,但孩子往往都能敏锐地感受到家长说话时的情绪,以及这些话背后的潜台词:我不如人家。

这种低自我认知一旦形成,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我不行”、“我无法成功”的自我认知。所以,过高的期待往往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长期以往导致孩子自卑的性格。

因为自己做什么说什么,都有可能得不到父母的认同,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渐渐地,家——这个原本应该让人最畅所欲言的温暖港湾,却成了让孩子不敢说话,不敢表达自己的地方。长时间下去,孩子很可能习惯于压抑自己的需求,为父母而活,进而逐渐失去主见,丧失人生的成就感。

而失去了亲子间的沟通,一直默默接受父母安排的一切的“最听话的孩子”,在青春叛逆期间的爆发往往是灾难性的。小编身边比比皆是这样的例子。明明是常年温柔乖顺的小绵羊乖宝宝,在成长后却突然做出令人大跌眼镜出格的事,与父母决裂,离家出走……而归根究底,这都是孩子心理长期被压抑,不能“做自己”的结果,而原罪就是父母非正常的功利心态。

对孩子最成功的培养

是塑造一个充满自信的灵魂

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孩子才能走出舒适区、无惧受挫。再说回吴尊的女儿NeiNei,难道她不知道自己在这场强敌如云的比赛中很有可能遭遇失败吗?但她仍热心无杂念地完成了人生第一次公演。

在失败流泪后不到1小时,又恢复了开心的心情。这都要归功于吴尊与孩子共进退的陪伴。

外面的风雨无法掌控,但家里有永远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父母,这就是孩子敢去冒险尝试未知的勇气。

我们曾经介绍过一个10岁女孩马小壮和她的爸爸马哥。马小壮的10岁人生,完成了很多人一生可能都做不到的事:除了平时喜爱读书、画画和交朋友外,她还热衷于攀岩、登山、野行、长跑、游泳、帆船等户外运动,小小年纪就参加马术定级赛、帆船赛、攀登哈巴雪山、负重穿越大别山无人区、在太平洋上航海等等。

最令国内家长羡慕的是,除了中、英文外,马小壮还学习西班牙语、法语,还用全英文自写自画发表了一部17章英文魔幻小说 《The Three Wishes 》。

活脱脱就是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了,而马小壮仅是就读于国内的一所公办小学,而如今这些令人惊叹的成就,多归功于她的爸爸——马哥。

马哥说,自女儿上学以来直到现在,他一次都没有问过她考试成绩。这并不表示他不关心女儿,只是不去问她分数而已。

“我不问分数是不想让她形成分数是唯一衡量标准,好坏均以分数论的概念,我会让小壮自己评判这次考试她是否满意,满意在哪不满意在哪;错题的原因在哪,是不懂不会、还是粗心大意了;以前的错题类型是否重复出现,这次是否能正确解决。

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努力了,是否和以前比有了进步等等,就像我时常和小壮说的一句话,‘做最棒的自己。”

9岁女儿出版全英文小说,只因“佛系老爸”做到了陪娃的第三重境界!

马小壮在书城做社会实践

有自信的灵魂才能拥有不会枯竭的想象力。

当孩子向你提出一个听上去很不现实的梦想时,你有没有像这样泼过冷水:“别傻了!你连XXX都比不过隔壁家的小朋友,还想XXX?”

曾经有个牧羊人,领着两个儿子在放羊途中,看见一头大雁从天空飞过。

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

“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牧羊人答道。

大儿子眨着眼睛羨慕地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那我就要飞得比大雁还要高,去天堂,看妈妈是不是在那里。”

小儿子也对父亲说:“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那样就不用放羊了,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并没有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

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飞了两下,也没飞起来。牧羊人肯定地说:“我是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

儿子们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不断地努力,长大以后果然飞起来了。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身为牧羊人的父亲,没有去嘲笑打击兄弟俩当时看似可笑的梦想,而是用鼓励和肯定给他们尝试的信心。有了这份自信,人类才会不断搭上想象的翅膀,不断突破现实的极限,发明电灯、手机、海底隧道,探索宇宙,发现黑洞……

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

21世纪跨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创造力就是硬实力。创造力来源于丰富的想象力,而只有自信的孩子才敢去探索和想象,最后付诸实践,建立更进一步的自信和成就感,投身于下一步的想象和探索……形成良性循环。

爱孩子,先接纳

而后放下自己的“欲望”

会去禁不住地羡慕、夸赞别人家的孩子,归根结底,都是因为自己心里对孩子有高期待,而孩子的实际情况却和期待不符,或没有达到某个令人羡慕的高度。

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天生的,自然的,不是因为责任,因为身份。无论这孩子拥有何种特质,我们必须无条件地接纳,彻底地接纳。不因为他听话懂事而偏爱,不因为他调皮懵懂而嫌弃。

接纳,而后放下,或许接着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具有无限潜能的,你的孩子也有独一无二的“过人之处”。

接着,你需要做:

帮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兴趣是爆发内心小宇宙唯一的核心力量。不以自己的兴趣为目的导向,真正接纳孩子的兴趣。或许你想让孩子学英语、奥数,或者画画、音乐也行啊,但偏偏孩子喜欢敲敲打打,甚至喜欢捏泥巴。不要灰心丧气,谁说捏泥巴的小孩将来不会成为一名工程师?

但如果强行剥夺孩子的兴趣,强塞给他父母所选的兴趣,效果不一定不好,但一定不会长远。只有孩子内心自发的力量,才是推动他不断自主努力的原动力。

陪孩子接受努力路上的一切结果,认同孩子的负面情绪。成功了一起庆贺,失败了一起承受,寻找原因。当孩子还不足以控制自己面对挫折的负面情绪时,或许会表现出过激的反应,此时就需要父母放下烦躁甚至身体的疲惫,拿出完全接纳、包容的耐心和爱,让孩子在发泄之余,感受到父母有力的支持,再适时地引导孩子走出负面影响。

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孩子明白你是后盾、是朋友。在含蓄的中国家庭,要和孩子真正的达成平等的朋友关系,用非说教的口吻来分享自己的故事,大部分父母是做得不足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家长,已经迈出了很大一步,从小就每天和孩子互相“示爱”,尊重他的选择。从小建立下的亲子关系,就要在这时候拿出来发挥作用。你是朋友,也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告诉他们在你身上发生过的类似经历,会让他们感受到莫大的理解和支持,或许立马就能起到“雨过天晴”的效果哦!

《爸爸去哪儿5》中,吴尊蹲下用平等的视野与女儿交谈

每个孩子都能成为

幸福、自信、独立的“牛蛙”

别说自己的孩子是普娃,人家的孩子是牛蛙。每个孩子都有无限潜力,成为独一无二的牛蛙!

人生就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和糖盐油米酱醋茶的现实。我们大部分的孩子,还是生活在国内高考的体制下,逃不过应试教育,逃不过生存竞争。在已经如履薄冰的竞争压力下,最亲的人要给的不是压力,而是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的一切正面支持。

不堪重负的成长很有可能打压了一个生命与生俱来的勇敢和热情。不去羡慕同龄的佼佼者,更不去表露出来,这的确很难做到。像小编这样已经自诩是很开明宽容的佛系妈咪,当遇到同龄里在某方面比自家娃厉害的小朋友,仍然忍不住要回家唠叨两句。我们或许不能完全放下,但至少给自己和孩子一个机会,我们能做的更好。

我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普通父母,何必执著于也不会存在的“完美孩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