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厂工人成为国际大导,张艺谋的危机感,很少有人懂

"


多年以后,当我们评价张艺谋,会有这样的关键词:导演、第五代,摄影师、影帝,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

还有一个词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求生欲。




2018年,《影》公映,片中的“影子”杀掉主人,成为新的主人。

影子还有另外一个打法,就是逃走。

然而,他知道将来也不安分,会被无休止的追杀,是求生欲让他杀掉主人,取而代之。

权力,将影子异化成另外一个人。

《影》可谓张艺谋的灵魂画像,他表明权力对个体生命的异化。为了活着,不对抗,甚至可以接纳权力的塑造。

这一点,也是张艺谋的宿命。

他的前半生,从咸阳国棉八厂工人到扬名国外的大导演,表面是一场不动声色的打怪升级,里子却是充满不安的冒险求生。

他的生命中,有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不可言说的B面。他在一个特定的年代茁壮成长,也被年代塑造。

1.做个有用的工具

1978年,张艺谋终于从咸阳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成为78届摄影系的学生。

那一年,他28岁,比最高入学年龄多6岁,比应届同学大十岁。

同学们因此叫他老谋子。

成为老谋子,并不容易。

他用一本摄影集盘活了自己。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只上到初二的张艺谋,靠文化课考大学,肯定没戏。


有人指点张艺谋用摄影集自荐入学。

张艺谋不信,这样也可以?

那人说,文化部部长是黄镇,画家,懂美术,见到你的摄影作品,没准就心生爱才之心,破格录取。

有了鼓励,张艺谋精心挑好自己的代表作,做成相册。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黄镇看到。

张艺谋找到两条路。

第一条是母亲线。

张母是皮肤科大夫,有同学在北京的医院工作,经常接触到高干,也许能找到黄镇。

事实证明,这条线废了。

第二条线是女友肖华。

肖华的姐夫是王涤寰,在北京书画圈认识白雪石,而白雪石认识华君武。

华君武把照片给了黄镇。

黄镇看到后,说“很有水平”,告知北京电影学院的领导,一定要录取张艺谋,并且发话“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




这种强硬态度,让张艺谋顺利成为北电学生。

对此,肖华悲喜交加。喜的是,张艺谋有个光明的未来。悲的是,他和张艺谋之间恐怕没未来。

张艺谋为了打消肖华的心结,果断领了证,结了婚。

此举为肖华成为张艺谋前妻埋下了铺垫。




在进入北电之前,张艺谋想要做个工人。他一身才华,也是生活所逼,想要享受正常工人应有的地位。

家庭出身,一度成为他最难堪的标志。

国棉八厂一旦停电,车间就组织学习。学习对象有要求“党团员和要求入团的积极分子可以留下来,其他的可以走了”。

整个车间有800多人,只有张艺谋走了。

后来,领导也不废话,直接说“张艺谋可以走了”。

再后来,只要说组织学习,张艺谋没有等人喊他,就主动离开。

张艺谋明白,必须做个有用的人。

他发现工厂需要绘画人才,于是他学绘画。

《张艺谋的作业》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大字报、大专栏、黑板报,蜡笔写的美术字都会弄,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学这些特别快,是因为恐惧”。


他怕出身不好,不被组织接纳。

写大字报,他可以拿着拖把用颜料写出超大标语,打倒某某某。

画伟人像,是他的拿手绝活,画的比别人更大,更红,更鲜艳。

从绘画到摄影,都是张艺谋主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是他强烈求生欲的表现。

这种求生欲太容易变成本能,并且一生都无法摆脱。

比如说,张艺谋涉嫌举报贾樟柯。

1999年,贾樟柯被约谈。此时在《贾想》中有详细描述。

我阅后恨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待自己稳住情绪,才看到小报告后的署名:xx。xx正是刚才那位五代大师的文学策划……

老赵拿一文件宣判:从今天起,停止贾樟柯拍摄影视剧的权利。我和他都沉默,老赵把告密信从桌子上拿起,重重地墩了墩,叹道:我们也不想处理你,可是你的同行,你的前辈,人家告你啊。

《贾想》1996-2008

举报人特征:第五代某大师,文学策划的姓名是两个字。

1999年,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大师范儿导演,也就只有两位,张艺谋和陈凯歌。

陈凯歌排除嫌疑,因为他没有文学策划。

而张艺谋当时的文学策划是王斌,符合姓名两个字的特征。




如果推测属实,确实会让人寒心。

那说明,他被那个讲家庭出身的环境驯化了。

2.忍耐,就能活着

年龄最大,被称为“老谋子”。但是他人老心不老,非常善于学习。

1979年4月,北电78届摄影系在北海公园举办“四月影会”,这次摄影展让张艺谋震惊了。

原来照片还可以这样拍,这辈子恐怕都追不上人家了。

自暴自弃是不可能的,张艺谋开始训练自己对生活细节的捕捉,练一身抓拍的功夫。

“四月影会”也让张艺谋的摄影意识更加先锋。

在1980年 ,他拍摄一组7幅的作品《啊!这一代青年》,大胆先锋的摄影风格,标志着一个摄影天才的诞生。




张艺谋并没没有励志成为摄影师,因为他发现摄影师的艺术生命短,导演却能干一辈子。

他做导演的第一部成名作是《红高粱》,国际扬名,在国内却遭到批评 ,说他乳滑。

《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被禁过(后被解禁),他不说话,拍新的电影。

《活着》至今没有公映,他甚至都不能像巩俐葛优一样去参加戛纳。

忍耐,早已成为他的本能。

《一秒钟》在柏林电影节因技术原因取消评选,张艺谋依旧不说话,马不停蹄拍出了《坚如磐石》。




这种沉默忍耐的本能,不仅体现在电影方面,感情也是如此。

他和巩俐分手一度是悬案。


张艺谋的文学策划周晓枫写过《宿命:张艺谋的孤独》,披露两人分手的原因是张伟平夫妇。

张艺谋和巩俐有轻微裂痕,张伟平夫妇见缝插针。开始爆料巩俐移情别恋。

书中写到,

“张伟平夫妇表面安慰张艺谋,继续每天以劲曝揭发为主,在张艺谋面前没说巩俐好话,捏造各种谎言。巩俐渐渐被说成早就心有所属,背着张艺谋暗度陈仓,描述历历在目的场景,且向张艺谋宣称,都会亲眼所见”。


即便这样,张艺谋依旧忍耐,不找巩俐搞清是非曲直,两人八年的感情走到尽头。

两人分手后,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


巩俐在签订合作协议时,有一条是“整个拍摄和宣传过程中拒与张伟平夫妇见面”。

2012年,张艺谋与张伟平分手,张伟平痛斥张艺谋背信弃义。张艺谋依旧沉默忍耐。

尽管已经是掌握话语权的大导演了,他依旧不会做抗争的勇士。

他的生活观就是忍耐。

忍耐,能活着。

3.权力的囚笼

张艺谋今年已经69岁了,拍了大半辈子电影,他最钟爱的主题还是权力的囚笼。

这个囚笼控制着每个人的命运。

有的囚笼是实体空间,比如《菊豆》中杨家大染坊,


《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陈家大院,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皇城,


有的是抽象空间,比如《十面埋伏》中的卧底局,


《秋菊打官司》里的传统情理法与现代法治,


《归来》中有双看不见的手,在操纵所有人的命运,


《影》中的替身局。


他受过权力倾轧的滋味,求生欲让他选择如何生存下去,而不是打破囚笼。

无论是《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影》,这些在权力的囚笼中无所适从的人,都在积极找到适者生存的方法。

他们不会质疑囚笼的不合理,而是让自己适应环境。


张艺谋对于权力的驯服姿态,让他无法成为一个思想斗士(他也意识到自己的短板,所以在新千年后极力追求画面和形式)。

他用商业价值证明了自己,但也饱受批评。

对于这种批评,张艺谋始终沉默。

《影》中那个因为出身被倾轧,给别人做替身,被捅刀子依旧沉默忍的男人,

他像极了张艺谋。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