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聊聊隐藏在剧中的古老陋习

"

导读:

《大明风华》中,朴妃、安贵妃虽然镜头不多,但因为由于是当红小花孙骁骁、赵韩樱子出演。使得二人演技也颇为出彩,那么很多人不禁就要问了,朴妃和安贵妃最后去哪了?其实二人的结局在剧中也已经表露过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的观查。在朱棣的第五次北伐中,朱棣病故,在摆放朱棣棺椁的两侧有两个小盒。我想大家也猜到这两个小盒是做什么的了,没错,这两个小盒就是盛敛朴妃和安贵妃的棺椁。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好奇,他们为什么这么早早的就死了,那是因为大明王朝实行的是人殉制度。这两位妃子其实是被实施殉葬了。那接下来昊涛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明朝残酷的制度——殉葬制度,它的兴起于结束,他因何兴起而又因何被废除那。

大明风华剧照


明代宫殉制度开始到废除

明代宫人的殉葬与商周时期的人殉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殉人的身份基本上仅限于嫔妃和宫女。明初,从太祖朱元璋开始,大规模的宫人殉葬制度死灰复燃,历经成祖、仁宗、宣宗、代宗几位皇帝,至天顺八年被明英宗朱祁镇明令禁止。

一、.明代宫廷殉葬

明代的宫人殉葬制度以宫廷殉葬最为盛行,殉人大致仅限于嫔妃和宫女,其始作俑者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万历野获编》记载较详细:

“太祖孝陵,凡妃嫔四十人,俱身殉从葬,仅二人葬陵之东西,盖洪武中先殁者。

由此可知,为朱元璋殉葬的妃嫔共有三十八人, 宫殉人数在明代帝王中是最多的。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明会典》卷九十记载:

“长陵十六妃,俱从葬。”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明成祖的殉葬人数为十六人但也有不同记载。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与此不同,说是三十人。《李朝实录》世宗卷二十六还记载:

及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诀。韩氏泣谓仁宗曰:“吾母年老,愿归本国。”仁宗许之丁宁。

此处记载明成祖殉葬的人数为三十余人,不是十六人。韩氏等人的殉葬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迫从死,殉死的过程非常凄惨,由此可知,宫人殉葬制度实在惨无人道。除此之外明仁宗的殉葬在《明实录》中也有记载:

“(洪熙元年七月己巳) 谥皇庶母仁宗贵妃郭氏曰‘恭肃’,淑妃王氏曰‘贞惠’,丽妃王氏曰‘惠安’,顺妃谭氏曰‘恭僖’,充妃黄氏曰‘恭靖’。”

殉葬诸妃的封号、姓氏、谥号都有记载,是比较可信的。在殉的五人中,贵妃郭氏的地位最高,是明代的从殉者中地位最高者。除此之外明宣宗死后至少有十一位宫人殉葬。明代宗景泰帝也拥有殉葬的但是具体殉葬几人却没有言明。以上几位就是明朝拥有殉葬制度的几位皇帝这从此之后殉葬制度就被明英宗废除了。

残酷的殉葬制度


二、明英宗废除宫殉制度及其原因

明代宫殉之制贯彻了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景泰五朝,在明英宗时中断。天顺八年,明英宗驾崩时留下遗诏废止了宫人殉葬,大兴于明初的宫人殉葬制度到这里才算是进入了尾声,以后的二百年间,明代帝王均不再用宫人殉葬。《禅寄笔谈》云:

“我朝高庙、文庙、仁庙、宣庙皆用人殉葬,至英宗临崩时召宪庙谓之曰:‘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子孙勿复为。’至今遂为定制。呜呼!英庙好生之徳其至矣乎。”

明英宗为什么会废止殉葬制度呢?这是宫人殉葬制度的不合人心以及英宗坎坷的人生经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周宪王朱有燉奏疏的影响。

明英宗废止宫人殉葬制度的原因之一是受周宪王朱有燉的影响。洪熙元年周定王朱橚薨逝,作为其嫡长子的朱有燉袭封周王爵位。正统四年,朱有燉薨,年仅十三岁的明英宗就按照朱有燉的意思出手制止过殉葬。《明史》记载:

“有燉,正统四年薨,无子。帝赐书有爝曰:......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既而......皆殉死,诏谥妃贞烈,六夫人贞顺。”

明英宗听到朱有燉的死讯后,按朱有燉生前丧葬从简的意愿,赐书通知袭封周王的朱有爝,王妃及夫人以下都不需要殉葬。可是皇帝的奏疏刚到,朱有燉的王妃巩氏和六位夫人已经殉死了,明英宗痛惜之余也只能下诏为他们追谥了事。王妃及夫人七人白白殉死一事对年少的英宗触动非常大,此事与他日后废除明朝的殉葬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大明风华剧照——明英宗


2、宫人殉葬制度不得人心。

当把英宗口授的遗诏送到内阁润色时,对于英宗的决策,内阁大臣彭时等人读后竟然非常惊愕,以至于激动地涕泪横流,悲怆不能自制。从这些大臣的反应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宫殉制度是多么的不得人心,废除宫殉是人们期盼已久的。

3、英宗重视夫妻感情。

英宗性格仁厚,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重视夫妻之情。从记载上我们就能够发现,《明史·后妃传》记载曰:

“英宗孝庄皇后钱氏,海州人。正统七年立为后......英宗北狩,倾中宫赀佐迎驾。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英宗在南宫,不自得,后曲为慰解......英宗大渐,遗命曰:‘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大学士李贤退而书之册。”

从这简短的描述中,我们就能看出英宗和钱皇后深厚的感情。钱皇后为英宗饱经磨难,虽得到英宗的厚爱,也必然招致其她嫔妃的嫉妒,尤其是太子的母亲周贵妃。钱皇后无子,这在复杂的后宫斗争中极为不利,明英宗生前还可以保护她,死后她是很有可能被逼殉葬的。所以这也是他取消殉葬制度的原因之一。


4、英宗坎坷的人生经历。

明英宗的命运可谓是一波三折,一年非人的俘虏生活和接近七年软禁的煎熬,使他尝遍了人世间的福祸相交和悲欢离合,也遭受了古代帝王少有的耻辱。也正是这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遭遇,使他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对于丧葬,英宗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即便圣人也是如此,丧葬应当俭约,不应当令活人殉葬。复位以后,英宗对自己的人生做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过错,充满了忏悔之情,因此在临死之前,希望做一点积德之事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明代前期宫殉之风盛行的原因

明初统治者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儒家“仁政”的主张,在皇帝和外藩诸侯王死时大规模推行令人诟病的殉葬制度,主要是因为什么那?

一、灵魂不死观念的影响

所谓灵魂不死观念,即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而且灵魂会超脱肉体,人的生活会经历从阳间到阴间的过程。对于古代的人类来说, 死亡是一种极其神秘而难以理解的现象,他们逐渐开始用各种仪式来表达自己对死亡的理解,这应该就是灵魂不死观念的最初起源。古人迷信,认为人死之后灵魂是不死的,只是人生活的世界由阳间转移到了阴间而已,那么人们自然认为自己在生前享用的东西,在死后依然应该享用,为了使自己到阴间生活得好,就依然需要保卫者和服侍者,也需要妻妾奴婢来陪伴自己。为了实现这种愿望,人们十分重视死者的葬礼仪式,因此在埋葬死者时,除了把他生前用过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拿去陪葬之外,还要将其身边的人送去殉葬,所以就有了殉葬这一陋俗。封建帝王为了供自己享受,不仅生前妻妾、奴婢成群,死后还企图把这些人带到陵墓,继续供自己役使。所以,简而言之,人殉的目的就是“事死如事生”,让殉葬者到阴间保护、照顾、服侍、陪伴死者。


二、传统观念的束缚

随着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儒家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进一步强化,宋明理学的贞节观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封建的三纲五常和守贞殉节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在这些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妻殉夫、奴仆殉主、子殉父都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历朝统治者都致力于培养遵从“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因此撰修了许多有关女训的书籍,有汉代班昭的《女诫》,长孙皇后的《女则》,明成祖徐皇后的《内训》,等等。这些书主要是向女子灌输各种封建礼教思想,对女子的德行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说教,要求其学习妇德、妇言、妇容和妇工等内容,其中对女性伤害最大的莫过于贞节观教育,书中罗列了大量守节殉夫的范例供女性效仿。在封建礼教的禁锢下,妇女贞节观也成为女性自我约束的工具,为夫殉死守节成为很多女性追求的目标。

三、朱元璋“严内教”的考虑

大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总结元代灭亡的教训,认为:

“元末之君不能严宫闱之政,至宫嫔女谒私通外臣,而纳其贿赂,或施金帛于僧道,或番僧入宫中摄持受戒,而大臣命妇,亦往来禁掖,淫渎邪乱,礼法荡然,以至于亡”。

所以,总结元代的教训,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一整套“严内教”的制度,对明代政治生活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吸取前车之鉴而防微杜渐的政治理念,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开始大规模实行宫人殉葬制,目的之一是严防后宫干政。在朱元璋“严内教”的措施下,后宫女子的生活被限制在了规定好的框架模式内,生死之权全由皇帝掌控,因此再也没有机会影响明代的政权。


四、蒙元习俗的影响

明朝初期,不管是统治阶级上层制定的政治体制,还是社会下层黎民百姓的民俗风气,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元朝的痕迹。 元朝是由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庞大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的以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长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族统治者自由、奔放的个性,蒙元统治者视生命如草芥,喜好杀生,下层民众也是如此。元代的这种社会风气对明代统治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朱元璋上台以后也崇尚杀戮,采用了非常残暴的统治手段,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共诛杀约十万人,功臣几乎被杀光殆尽。不仅如此,还制订了一系列残酷的刑罚,实行恐怖的特务统治,在朝堂之上,朱元璋动辄对犯言直谏的大臣施以屈辱的廷杖之刑,折辱了大臣们的士气和尊严。朱元璋死后,为他殉葬的妃子、宫女至少就有三十八人。

除此之外,明代前期宫人殉葬之风的盛行还与统治者的虚荣心有关。封建统治者生前妻妾成群,死后自然不肯一个人孤零零地到另外一个世界,他们希望死后还有很多人簇拥自己,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此他们就将自己的妻妾、婢女等带入陵墓,继续供其役使,这也是明代复兴宫人殉葬制度的一个原因。



结语:

活人殉葬制度是古代社会最糟的糟粕,毫无人性,更是毫无积极意义。人殉制度是古代社会特定历史条件和思想意识的产物。明代之所以盛行,一方面受蒙元“视生命如草芥”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朱元璋鉴于前代女祸而“从严内教”的考虑。但其根本还是从古至今的封建思想所导致的结果。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为取消人殉制度明英宗点个赞。虽然他并没有彻底解决明朝人殉制度,但他却也在废除这一制度上出过大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