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每个经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心中,都有一部《大江大河》

摘要:不论最终的成败毁誉,宋运辉们是改革开放第一批探索者、实践者,甚至是先行者、启蒙者,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他们,改革之流才成其为大江大河,浩浩汤汤,势不可挡。

四十年,过来人看,弹指一挥间耳;然而,立基于个人,却恐怕是一生中最精华的时光。因此,当改革开放这样一个改变并注定会继续改变数代中国人人生轨迹和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政策提出四十周年之际,我们当然有充分的理由去纪念、讨论和致敬。于是,在文艺领域,一大批反映和讴歌改革开放历程的影视作品,在今年应运而生。献礼片扎堆,固然是文艺作品“高台教化”、引导群众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谁又能否认这一系列作品不是对于群众当下对改革开放深入思索与热烈探讨的一种回应呢?

如何使改革大戏能为广大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见多识广的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呢?讲什么立意的故事,即作品的主题固然重要,而如何讲故事,也就是作品的叙事方式与角度,则更需要功夫与巧思。近年所呈现的一系列献礼片,显然注意到观众群体求新求变的心理期待,从《你迟到的许多年》《正阳门下小女人》到《外滩钟声》《大浦东》,面对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历史命题,它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告别传统的宏大叙事惯性,而将叙事视角下移,不再只重点关注庙堂之高,而是深入田间地头、工厂校园,讲述各阶层、地域、行业最基层、最平凡的中国人不凡而巨变的人生故事。这种变化固然可以视作我们着意塑造平民英雄、向人民史观回归的有益尝试,同时也在证明,改革开放不惟宏观、抽象地改变了中国,更是让无论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的每个具体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改革故事可以讲述。

在诸多同类型剧作之中,《大江大河》是比较亮眼的一部。同样是讲述普通人经历的改革历程,它显示了更大的企图心。首先,电视剧选择了难度较高的多主线叙事方式,设置了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三个不同出身、职业、性格的主角形象,通过讲述他们各自独立又有交叉的人生故事,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历程。这种剧情设置显然展示了主创团队对驾驭能力的极大自信。其次,电视剧的人物设置极具时代敏感性,宋运辉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通过自身努力考进大学的“老三届”,又亲身参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雷东宝从军人岗位上复员后成为大队书记,带领乡亲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村办企业的改革尝试;杨巡则是在改革春风中从“投机倒把”的小商贩成长起来的商业巨子。这三个人物形象,分别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经济三种经济模式改革发展的代表,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初期最典型的先锋形象。讲好三个人物的人生故事,自然能够鲜活而准确地展现改革开放的壮丽图景。这种试图囊括农、工、商及知识分子、军人等不同领域的改革先行者探索经历的大史诗式叙事架构,其最大优势就在于“全”,可将触角伸向社会各阶层、各区块进行描摹,弱点则是容易失之“散”与“浅”。然而,在叙事的连贯与深刻方面,《大江大河》显然做得比较理想。尽管叙事线出多头,但通过对亲情与爱情内容的巧妙设计,三位男主人公原本隔离独立的生命轨迹产生交汇和碰撞,进而彼此勾连,终使全剧叙事繁而不乱。

目前看到的部分剧集对于主题深度的挖掘做得可圈可点,尤其是面对改革开放这一宏大主题,不是一味地正面表列或强势说教,而是着意挖掘和重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与个人所经历的种种尝试、探索、挫折,甚至是失误。从宋运辉的高考录取被出身问题卡关,工作后力主自主定价却为守旧势力所阻挠,到小雷家的脱贫之路举步维艰,又备受红眼与刁难,再到杨巡壮士断腕,禁绝假货,甚至是宋运萍与东宝娘的婆媳问题……几乎所有经历过那段时光的观众,大概都可以从剧中人物的身上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全剧因此更生动、更具说服力地展现出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新旧体制的嬗变,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与飞跃,更是全中国人民生活方式与观念迈向现代化的转型与升级。这一切铁水奔流、山乡巨变,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中国的一切改变、提升与成就,是全体人民在党领导下一点点干出来的。能够关注、揭示和讴歌改革历程中的筚路蓝缕、创业维艰,这是《大江大河》最打动人的地方。

在原著中,宋运辉们虽然领一时之风骚,却未能一直勇立潮头,也有人不免在改革的洪流中归于寂灭。但改革开放的巨流却一刻不停向前奔腾。我们当然会循着历史的巨流不断奋进,但也未必不能向每一朵激扬起的浪花致敬。不论最终的成败毁誉,宋运辉们是改革开放第一批探索者、实践者,甚至是先行者、启蒙者,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他们,改革之流才成其为大江大河,浩浩汤汤,势不可挡。

本文由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