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后都告老还乡,为何却不留在当地生活?看完恍然大悟

中国有不少古装影视剧,大家都可以从中看到古代的官员形象。他们每天早晨身着官府,向朝廷议事,出行还有随从跟随,有时还会被百姓称为“青天大老爷”,从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地位。他们操心的是国家大事,拿的也是朝廷俸禄,不会为衣食住行发愁。并且在古代,走上仕途是无数读书人的最好选择,他们的十年寒窗苦读大都为了那一日的金榜题名。

而那些官员年纪大了,身体逐衰弱,没有心力再去处理国家大事,他们就会选择致仕,也就是退休。而他们往往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告老还乡,就比如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可以看出家乡在古代人心中的重要性。那么他们为何不留在当地生活,偏偏选择告老还乡呢?

古代官员退休一般称为“致仕”,意思就是把官位还给皇帝。根据《周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之后的朝代也多沿用七十退休,而到了明清时期则把退休年龄提前到60岁。但是,由于古代人民寿命较短,六七十已算高龄,所以大多数官员都是一辈子做官,直到去世。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与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有关。从汉武帝时期,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的思想当做国家的统治思想。在之后的一些朝代,也一直崇尚着儒家思想。儒家一直提倡的宗族意识,也就是一个人出生后就被记入族谱,死后也要安葬在祖坟中,这也成了古代人们的共识。

所以那些在外做官的官员老了之后要退休,往往都会选择回到家乡,讲究“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无论他们在外发展的多好,都会像叶子一样,回到他们出生的地方,也就是“富贵不归乡里,如锦衣夜行”。不仅仅是古人如此,现在人也讲求衣锦还乡。他们在外奋斗,取得一定成就后回到家乡安享晚年。

还有就是儒家文化一直强调孝道,以孝治国也是众多统治者所推崇的。古代官员的选拔中,往往都会有考察孝道这一项,这就不难理解古代的二十四孝了。如果家乡有他们的双亲,无论如何,他们也是要回到家乡侍奉的。

其次还有一点就是古代的安土重迁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都是农业国家,农业也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古代官员的俸禄,往往用来在家乡购置田产,他们退休后的生活基本依赖这些。而且这些田产也是世代相传的,还可以造福他们的子孙。而且古代官员的府邸,大多是由朝廷提供,一旦他们退休,就需要搬出留给下一任官员居住,而家乡有田产的他们往往选择回乡居住。

在古代社会,皇帝拥有绝对权力,他们基本上可以随便处置任何官员。而且皇帝的心思难以揣摩,今日还有可能重用一个官员,明日觉得这个官员成为威胁就会满门抄斩。大家在一些影视剧中也可以看到,在朝堂上被皇帝拉出去斩首的大有人在,即使是权倾朝野的宰相,也是会有被斩首的悲惨下场。

因此他们告老还乡,大多是为了明哲保身。伴君如伴虎,指不定哪天得罪了皇上,就会招来杀身之祸。退休后告老还乡,不再过问国家大事,也许皇帝还会念曾经的功劳,多多少少不再追究曾经犯过的错。而其为官这些年,多多少少都会得罪一些人,也就难免有人会伺机报复,所以明哲保身才是最好的选择。

帝皇之家多猜疑,为了皇位亲人之间甚至可以互相残杀,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和清朝康熙的九子夺嫡都是一个皇位引发的。亲人之间都可以不念亲情,更不必说毫无血缘关系的大臣了。如果面对着朱元璋这样的皇帝,在大业已成后杀掉功臣,还设立锦衣卫监视大臣们的一言一行,不告老还乡还贪恋权力不就更是容易得到皇帝的猜忌。因此在古代做官也是一个极有风险的职位。

参考文献:《明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