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详解刘子业执政风云,兼论沈庆之死因

公元464年2月,刘宋孝武帝刘骏病逝,享年三十五岁,在位十年。临终前,刘骏任命太宰刘义恭、尚书令柳元景、始兴公沈庆之、尚书中事颜师伯和领军将军王玄谟等五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太子刘子业。

刘骏留给刘子业的摊子,其实并不算烂。

毫无家族背景和军政班底的中书通事舍人(戴法兴、戴明宝、巢尚之)在权力中枢辅佐刘子业;皇族代表(刘义恭)与几个豪门士族、军政要员(柳元景、颜师伯、沈庆之、王玄谟)作为辅政大臣在政府中辅佐刘子业。

如果戴法兴等中书通事舍人妄图威胁皇权,必然会受到刘义恭等辅政大臣的联合抵制;反之,如果刘义恭等辅政大臣妄图威胁皇权,必然会受到戴法兴等中书通事舍人的联合抵制。

实际上,宋孝武帝刘骏设置的权力格局远比上述的更复杂。因为在刘骏的权力格局中,王谢等重要豪门士族以及除刘义恭外的其余皇族都没有出场,这股庞大的力量还在外围起着约束中书通事舍人和辅政大臣的作用。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宋孝武帝刘骏设置的权力格局应该都是非常稳定的,但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前几天,我着重写了魏太武帝拓跋焘之死,主要是因为他集权速度过快,损害了太多人的利益。其实,但凡是喜欢集权的雄主,必然都是猜忌心极重,为人极其严苛的。关于这一点,宋孝武帝刘骏和魏太武帝拓跋焘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现在,这个猜忌心极重,为人极其严苛的宋孝武帝刘骏去世了,中书通事舍人、皇族、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都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总算不用战战兢兢地活着了。

人被压抑久了就要释放,如果不能对着事主释放,则必然会对着其继承人释放。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中书通事舍人还是辅政大臣,在刘子业面前总是一副倚老卖老的姿态,对刘子业更是动辄呵斥。

比如说中书通事舍人戴法兴,他就公然呵斥刘子业:“你这样胡来,是不是想当营阳王?”营阳王就是刘裕的儿子刘义符,当了不到三年皇帝,就被徐羡之等人联合起来杀死了。当皇帝与自己意见不一时,戴法兴居然敢拿一个被杀死的皇帝来威胁刘子业,他平时的表现是怎么样的?大家想想就知道了。

废帝年已渐长,凶志转成,欲有所为,法兴每相禁制,每谓帝曰:“官所为如此,欲作营阳耶”——《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五十四·恩幸

此时的刘子业已经十六岁了,这个年龄的人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叛逆。

戴法兴作为一个臣子,居然想让皇帝事事听从自己的安排,本就是极其困难的。更何况,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皇帝。

宋孝武帝刘骏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用王僧达等人的鲜血阐述了一个事实:当皇帝与臣子有了意见分歧的时候,臣子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否则,王僧达等人就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现在,宋孝武帝刘骏去世了,刘子业继位,这一套是否还管用呢?

如果中书通事舍人能够与皇族、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的利益一致,这一套自然就不管用了,因为刘子业不具备他父亲宋孝武帝刘骏的实力。

但由于上述几大实力派之间也有着无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得罪刘子业的中书通事舍人戴法兴就显得格外孤独。

中书通事舍人这个职务的级别很低,通常都由寒族担任。只不过因为他们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可以每天面圣,才显得格外重要。

可这样一个必须依附于皇权之上的职务,却与皇帝产生了矛盾,结果会怎样,还用说吗?当刘子业决定严厉打击戴法兴的时候,获得了皇族、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一致支持。在这种背景下,戴法兴连一个回合都没挺过,就直接出局了。

帝遂发怒,免法兴官,遣还田里,仍复徙付远郡,寻又於家赐死,时年五十二。——《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五十四·恩幸


把戴法兴清理出局之后,刘子业并没有停手。他提拔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王彧进入了权力中枢,这种做法引起了辅政大臣的集体恐慌,因为这意味着刘子业打算着手削弱辅政大臣的权力了。

庚午,以尚书左仆射颜师伯为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王景文为尚书右仆射。——《宋书》·卷七·本纪第七·前废帝

面对刘子业的这种行为,据说刘义恭等人整天搞聚会商量对策,这种做法总给人一种密谋串联的感觉。过不了多久,刘义恭、柳元景和颜师伯,五位辅政大臣中的三位,竟然开始密谋造反了。

前废帝狂悖无道,义恭、元景等谋欲废立。——《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武三王

至于另外两位辅政大臣——沈庆之和王玄谟,他们与刘义恭等人素来不和,沈庆之被排挤出了最高决策圈,王玄谟更是被排挤得外放青、冀担任刺史。

时朝政多门,玄谟以严直不容,徙青、冀二州刺史,加都督。——《宋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三十六·朱修之宗悫王玄谟

当刘义恭、柳元景和颜师伯决定造反的时候,沈庆之立刻向刘子业告密。

庆之与江夏王义恭素不厚,发其事,帝诛义恭、元景等,以庆之为侍中、太尉,封次子中书郎文季建安县侯,食邑千户。——《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三十七·柳元景等

沈庆之之所以受到排挤,主要因为他是拥有军方背景的实权派,与刘义恭等人的关系不好。但当刘义恭等人打算造反的时候,却很难无视沈庆之的存在。

现在,备受排挤而心怀怨恨的沈庆之站在了刘子业的一边,刘义恭、柳元景和颜师伯的造反大业看起来就像一个笑话。没过多久,这三个人也像戴法兴一样,直接出局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局势已经逐渐明朗了。

刘子业刚继位的时候,可以约束他的人有很多,比如皇太后、中书通事舍人(戴法兴等)、强势皇族(刘义恭)、豪门士族和军政大佬(颜师伯、柳元景、沈庆之)。

但现在,皇太后病死了,戴法兴、刘义恭、颜师伯和柳元景都被刘子业干掉了,王玄谟外放,沈庆之刚立下平叛大功,且已经八十岁了。

很多人习惯以结果推过程,因为史书中的刘子业是反面人物,所以大家在说起戴法兴、刘义恭、柳元景和颜师伯等人的时候,总是一脸敬佩,仿佛他们都是为推翻暴政而努力的英雄豪杰。

可在我看来:无论刘子业是否昏庸,无论谁处于刘子业的位置上,都会干掉上述四人的。刘子业刚继位的时候,正是皇权无比衰弱的时候,这些有资格与刘子业分庭抗礼的人,绝不会心甘情愿地屈居于刘子业之下。

刘子业虽然在火并中获得了胜利,但这种胜利却是可悲的,因为这是发生在刘骏一系内部的火并。换言之,无论是戴法兴被杀,还是刘义恭、颜师伯和柳元景被杀,消耗的都是刘子业的实力。

如果上述四人愿意向刘子业低头,并不见得就会损害自己的既得利益。因为他们都是刘子业一系的人,刘子业还需要用他们去牵制其余强大的皇族。

但不幸的是:戴法兴和刘义恭等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他们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却高估了自己的力量,认为这种危险可以避免。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子业杀死戴法兴和刘义恭等人,是一种双输的选择。他在内部分出了胜负,却无力应对外部的压力。

现在回过头来看宋孝武帝刘骏留下的权力格局,似乎是从最核心的位置开始脱扣:先是中书通事舍人被重创,导致刘子业难以驾驭辅政大臣;后是辅政大臣被重创,导致刘子业难以抵挡皇族的侵袭。


当刘子业除掉刘义恭等人之后,立刻开始对皇族动手。这不是因为刘子业残忍变态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而是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孤立处境,必须行险一搏。

最先被刘子业干掉的人是刘子鸾,他是刘子业的同父异母弟,刘子鸾当时只有七岁,但刘子鸾的母亲曾是宋孝武帝刘骏最宠爱的妃子,而且刘骏曾想让刘子鸾取代刘子业的太子之位,虽然刘子业最终保住了太子之位,但刘子鸾强大的军政地位依然没有改变。

刘子鸾是南徐州刺使,南徐州的治所在京口,那是当年刘裕的龙兴之地。这样一个强势的弟弟,处于这样一个敏感的地方,如果有人打着他的旗号挑战刘子业,刘子业恐怕会吃不了兜着走,于是刘子业先下手为强。

辛丑,抚军将军、南徐州刺史新安王子鸾免为庶人,赐死。——《宋书》·卷七·本纪第七·前废帝

PS:刘子鸾在临终前留下了一句名言:愿身不复生王家。刘宋末帝刘准又对这句话进行了加工: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在清理刘子鸾之时,刘子业又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叔叔刘昶。刘昶反应很快,立刻在彭城宣布造反。只不过当刘昶宣布造反之后,并没有多少人响应他,所以刘昶在造反后不久,发现事不可为,立刻逃亡到了北魏。

法生既至,昶即聚众起兵。统内诸郡,并不受命,斩昶使。将佐文武,悉怀异心。昶知其不捷,乃夜与数十骑开门北奔索虏,弃母妻,唯携爱妾一人,作丈夫服,亦骑马自随。——《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二·文九王

刘昶出局之后,刘子业又把自己另外三个强势的叔叔扣留在都城。这三个叔叔之中,就有后来的宋明帝刘彧。

废帝诛害宰辅,杀戮大臣,恒虑有图之者,疑畏诸父,并拘之殿内。——《宋书》·卷八·本纪第八·明帝

经过这一系列动荡之后,刘子业还不打算停手,于是他又把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另一个弟弟刘子勋。刘子勋占据江州,宋孝武帝刘骏就是从江州起兵取得帝位的。虽然刘子勋只有十一岁,刘子业却害怕有人在江州拥立刘子勋反对自己。

但刘子业的命令彻底失效了,诛杀刘子勋的命令到达江州后,刘子勋的属员公开表示反对,并且迅速调集军队攻打刘子业。

琬等因奉子勋起兵,以废立为名。——《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孝武十四王

事情发展到了这种地步,内战一触即发。在这种背景下,被刘子业扣留在帝国都城的三个叔叔,收买了刘子业身边的亲信,暗中干掉了刘子业。刘子业死后,刘彧被推举为皇帝。

帝欲走,寂之追而殒之,时年十七。——《宋书》·卷七·本纪第七·前废帝


在刘子业磨刀霍霍的行动过程中,还发生了沈庆之被杀事件。

关于沈庆之的死,史书上说过一个典故:刘彧集团的骨干人物蔡兴宗劝沈庆之废掉刘子业,沈庆之回答道:“我哪有资格参与这种大事呢?”沈庆之的侄子沈文秀也进行劝说,沈庆之仍然不肯。

再三言之,至于流涕,庆之终不从。文秀遂行。——《资治通鉴》·宋纪十二

很多人说刘子业猜忌沈庆之,所以才决定杀死沈庆之。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

对于沈庆之这种手握重兵的人,无论是刘子业还是刘彧都不会对他放心的。但如果心存猜忌就要动手杀人,这很容易弄巧成拙。刘子业之前杀戴法兴也好,杀刘义恭、颜师伯和柳元景也罢,都是被动应对,而非主动出招。

这些人的死亡,损害的是刘子业的实力,关于这一点,刘子业不可能不懂。所以当沈庆之表现出臣服并作出退隐打算的时候,刘子业根本没有杀死沈庆之的动机。

就算沈庆之站在刘彧一方,对他又能有什么好处呢?对于沈庆之这种战功卓著的军方大佬而言,他的地位不可能再有本质性提升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旦天下有变,沈庆之最大的可能是谨守中立,其次是站在刘子业一方稳住政局,而几乎不会选择站在刘彧等造反集团一方。


按照史书的记载,沈庆之的死因和参与谋杀沈庆之的人同样疑问多多。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刘子业诛杀了宁朔将军何迈,知道沈庆之会前来劝谏,便关闭宫门不让沈庆之进宫。沈庆之得知此事,果然前来劝谏,无法进宫后只好作罢。当日,刘子业命沈庆之的侄子沈攸之毒死沈庆之。沈庆之不肯服药,沈攸之就用被子将他闷死,终年八十岁。

帝乃使庆之从父兄子直阁将军攸之赐庆之药。庆之不肯饮,攸之以被掩杀之,时年八十。——《资治通鉴》·宋纪十二

这件事有两个疑点:

第一个疑点就是:沈攸之的身份有问题。

据说,沈攸之是沈庆之的侄子,却并不受沈庆之重视,他能狠下心来杀叔不难理解。但这也说明沈攸之是刘子业的心腹,否则刘子业不会把这种事情交给沈攸之去做。

可当刘彧起兵之后,沈攸之却帮着刘彧一起,消灭了刘子业的其他心腹,并在之后的战争过程中对刘彧忠心耿耿。而刘彧对沈攸之十分信任,甚至委任他坐镇荆州,这是直系皇族才有的待遇,最后还委任他为顾命大臣。

泰豫元年,太宗崩,攸之与蔡兴宗在外蕃,同豫顾命,进号安西将军,加散骑常侍,给鼓吹一部。——《宋书》·卷七十四·列传第三十四·臧质鲁爽沈攸之

了解上述基本史实之后,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沈攸之名义上是刘子业的心腹,其实不过是刘彧打入刘子业身边的卧底。

第二个疑点就是:沈庆之的谥号问题。

刘子业给沈庆之谥号是“忠武”,这是非常高的身后哀荣了,诸葛亮的谥号也是“忠武”。

及死,赐与甚厚,追赠侍中,太尉如故,给鸾辂辒辌车,前后羽葆、鼓吹,谥曰忠武公。——《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三十七·柳元景等

可刘彧给沈庆之的谥号却是“襄”,按照谥法来看,“襄”只是承认了沈庆之对刘宋的军事贡献,却对于沈庆之的其他贡献只字不提。

太宗即位,追赠侍中、司空,谥曰襄公。——《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三十七·柳元景等

这两个谥号的差距是很大的。如果沈庆之真是刘子业派人杀死的,刘子业为何要给沈庆之这么高规格的谥号呢?刘彧为何又要在政变成功之后,又为何要把沈庆之的谥号规格大幅降低呢?

了解上述基本史实之后,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沈庆之的死亡,不排除刘彧集团主谋的可能性。因为沈庆之手握重兵,是刘彧政变的最大障碍。刘彧在政变成功之后,将沈庆之的死因推给刘子业,顺便在谥号上恶心沈庆之一回,算是替刘彧集团的重要人物沈攸之出了一口恶气(沈庆之不重视沈攸之)。


虽然我认为沈庆之的死与刘子业关系不大,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刘彧集团的骨干人物蔡兴宗曾鼓动沈庆之、王玄谟和刘道隆背叛刘子业,这些人虽然都拒绝了蔡兴宗的鼓动,但他们都或明或暗地向蔡兴宗保证:绝不会出卖蔡兴宗。

沈庆之、王玄谟是刘宋举足轻重的军方大佬,刘道隆掌管禁卫军。蔡兴宗公然鼓动这三人造反,事败之后却没有人愿意揭发蔡兴宗,这本身就证明刘子业已经被孤立了。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孝武帝时代寒门崛起,南朝双轨制平稳落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